非遺所思 |金絲彩釉——王玉萍

2019-10-17   青資訊



 

王玉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金絲彩釉工藝傳承人,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30多年來她全身心沉浸在金絲彩釉的世界裡,在技藝和題材上不斷創新,讓金絲彩釉畫這門老手藝不斷綻放「新花」。

王玉萍永遠都不會忘記她第一次看到金絲彩釉畫的那天,一下子就被迷住了。「第一眼看到金絲彩釉畫時,我有了心動的感覺。」王玉萍說,與金絲彩釉畫結識時她23歲,「媒人」是她在北京琺琅廠工作的好友。

「當時好友在家裡練習製作金絲彩釉的京劇臉譜,我看到後就喜歡上了。」王玉萍說,在好友的幫助下,她慕名找到了金絲彩釉工藝第五代傳人王剛,多次登門拜訪後,她用誠意打動了老師,成為了老師的弟子。


金絲彩釉畫是以木板為基材,金屬絲為輪廓,天然岩石粉末製作成的釉料為著色材料,並用樹脂進行表面處理而製成的一種高雅簡約藝術品。它起源於元末明初,是在我國藝術瑰寶景泰藍的基礎上衍生髮展而來,歷經明清兩個朝代,製作藝人代代口授相傳,直至今天。其製作工藝大致可分為五個步驟,分別是選圖、拓圖、掐絲、點藍、冷處理,學起來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王玉萍在學習掐絲時,多少次,手被絲劃破,血流不止;多少次,血結成痂,痂又破開,血滲透了白色的紗布;多少次,痂變成了繭,厚了手指,厚了技藝,也厚了人生。

幾年後,她練就了一副「銅臂鐵掌」,掐絲的技術也日臻成熟。現在看看,她一圖一抹,一摁一壓,一彎一折,一個個由絲線組合而成的輪廓就躍然板上了。



創作工具

點藍是金絲彩釉製作工藝中最為複雜的一步,釉料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調製好。有時,點藍的色彩與原圖色彩一樣,這時需要分析原圖的色彩比例,再進行調配。初學時,王玉萍手生,總是調不好,廢了好多原料。等學會調釉料了,卻又點不好。「我老是控制不好,經常填得太滿,釉料溢出導致串色。那時候,水池裡全是廢棄顏料,屋角處整天堆積著被毀壞的板子。」王玉萍回想說,儘管如此,她也沒有想過放棄,「走火入魔」般地繼續堅持學習。


在王玉萍手中,釉料和美工刀都很「聽話」。她全神貫注又神態自若,一雙手自如地在畫作上遊走,看她作畫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享受。但只有內行人才看得出,這樣流暢的動作,其實是成千上萬次練習的結果。


王玉萍說,她刻苦練習了兩年,才敢說自己會做金絲彩釉畫。「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幅作品是京劇臉譜,丈夫的一位朋友看過後,讚嘆不已。第一次作品被人稱讚,我竟然嚶嚶哭了起來。」回想起過往,王玉萍有些不好意思。

技藝可以被學習,但要做到掌握,並能傳承下去,需要的是千錘百鍊。作為金絲彩釉的第六代傳承人,她從1986年拜師學藝至今已有30餘年,這30多年她一直在堅守,在堅守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金絲彩釉畫已經傳承了五六百年,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貝,我得把這項技藝傳下去。」王玉萍從2002年開始收徒,將她多年積累下來的手藝無償傳授給社會下崗人員、高校畢業生、城鎮復員退伍軍人和農民工,讓他們不僅能創作出精美的作品,也能靠這個手藝賺錢養家。如今,她已經有6800多名徒弟,通過收徒授藝,她培養了大批金絲彩釉工藝藝術人才,為金絲彩釉工藝的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3年,金絲彩釉工藝榮獲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讓王玉萍很是開心。她說,金絲彩釉畫製作的市場很大,而且這是祖先留下的寶貝,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失傳。她特別希望有更多人來學習,把這項技藝繼續傳承下去,然後不斷綻放「新花」。


讓非遺走進您的生活

文化來源:不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