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凡·艾克史上最大規模畫展,絕不容錯過

2020-02-05   芭莎藝術

揚·凡·艾克《Madonna at the Fountain》,木板油畫,19×22.2cm,1439年

1月31日,尼德蘭畫派代表人物揚·凡·艾克(Jan van Eyck)史上最大規模展覽「凡·艾克:視覺革命」,在比利時根特美術博物館拉開帷幕。作為尼德蘭文藝復興的重要奠基人,揚·凡·艾克至今存世的畫作僅約20幅,而在本次根特的展覽中就有多達半數聚集於此,尤為值得關注

1 視覺革命

在油畫長達六個世紀之久的歷史中,其技法上的拓展並沒有發生本質的驟變。要說近一百年以來油畫有何絕對性的突破,大概也只體現在它越發驚人的尺幅上。當人們再回看15世紀油畫誕生之初時的畫作,定會驚嘆於那些方寸間的精湛。在如相框、書本,甚至手掌般大小的畫面中,藝術家們描繪出了一部部神聖而恢弘、細膩又精緻的藝術史詩。相傳,如此傳奇的油畫正是由揚·凡·艾克所發明並展開演繹的。

揚·凡·艾克《Triptych of Mary and Child, St. Michael, and the Catherine》,木板油畫,33×27.5cm,1437年

1415年,根特市市長曾向當時名聲赫赫的尼德蘭畫家胡伯特·凡· 艾克(Hubert Van Eyck)訂製過一組極其重要的祭壇畫。胡伯特歷經十年日夜描繪仍舊未能完成,死神突然的到來終止了這位畫家所傾注的一切。隨後,他的弟弟揚·凡· 艾克(Jan Van Eyck)在親人離世的悲痛中再次振作,代替哥哥繼續完成這項必將震驚世人的藝術使命。

凡·艾克兄弟《根特祭壇畫》,木板油畫,461×350cm,1415-1432年

這組畫作便是直到今日仍極負盛名的《根特祭壇畫》,一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宗教繪畫巨作。它奠定了尼德蘭文藝復興藝術的重要根基,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降臨。1432年,當這組祭壇畫完成之時,揚·凡·艾克也由此而瞬間名聲大振。人們的讚美一時間蓋過了一切,大家甚至淡忘了哥哥胡伯特曾為其傾注的熱情和生命。

揚·凡·艾克《根特祭壇畫》(局部),木板油畫,83.1×212.2cm,1415-1432年

揚·凡·艾克《根特祭壇畫》(局部),木板油畫,75.1×168.1cm,1415-1432年

這組無比精湛《根特祭壇畫》,也可以被稱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畫作品。它任何方寸間的畫面都可以讓觀者的眼神一時間難以挪開,足足注視良久。在凡·艾克兄弟之前,畫家們更多是採用蛋黃或蛋清調和顏料的方式來作畫,也就是傳統的坦培拉(Tempera)。這種畫法先前更多被畫在敷有石膏表面的畫板上,在16世紀後,坦培拉才逐漸被新興的油畫所取代。

《根特祭壇畫》(局部)

相比油畫,坦培拉的調配程序與繪製技巧都繁複許多,僅僅在配方與繪製方法上的細微差別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畫面效果。並且坦培拉諸多顏色都是透明屬性,需要畫家由淺及深、先明後暗地多次描繪,確保每一層都到位才能最終畫出最佳效果,通常還需要小頭筆一絲絲地將細節呈現於畫布。可以說,那時候畫一幅畫著實如同苦行僧一般,酣暢淋漓地揮灑畫筆更是白日做夢。

揚·凡·艾克《The ghent altarpiece prophet zachariasjan》,木板油畫,71.7×164.8cm,1432年

為此,揚·凡·艾克大膽地改進了顏料的調和劑,用以亞麻油為代表的摻有稀釋油的調料液代替蛋黃或蛋清,這樣的方式不僅易於調配,還便於運筆。如此一來,畫家終於可以不斷覆蓋和修改畫面,讓描繪對象呈現得更加精準,細節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緻程度。最讓人驚嘆不已的,還有油畫的畫面相比坦培拉要富有光澤,那層光澤如神親臨一般,令眾人為之著迷。

揚·凡·艾克《The ghent altarpiece singing angels》,木板油畫,71.5×164.5cm,1427-1429年

根據美術史家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揚·凡·艾克還首次發現用快乾油作畫的方法。這個辦法使得畫面在一天之內就能幹透,更重要的是能夠抵禦潮濕。後來,他的畫法很快就傳到了義大利,並得到廣泛採用。

揚·凡·艾克《The ghent altarpiece adoration of the lamb》(局部),木板油畫,242.3×137.7cm,1425-1429年

揚·凡·艾克《The ghent altarpiece adoration of the lamb》(局部),木板油畫,242.3×137.7cm,1425-1429年

當時,這樣奇蹟般的油畫效果完全震驚了同時代的其他畫家,也從此顛覆了整個藝術的發展。最偉大的是,這些幾百年前的畫作至今仍舊光鮮依舊,散發著屬於它們的光芒。所以,也難怪揚·凡·艾克會被後人譽為「油畫之父」。準確來說,他是油畫發展成形過程中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他掀起了一場視覺革命。

揚·凡·艾克《根特祭壇畫之聖母瑪利亞》,木板油畫

2 上帝在細節之中

在與哥哥相繼創作《根特祭壇畫》這組巨作之後,揚·凡·艾克在肖像畫領域繼續成就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里,主要致力於肖像畫的創作。這些作品深深地影響並啟發了近代肖像畫的發展。

在繪畫風格方面,揚·凡·艾克的畫作很好地繼承了中世紀手抄本細密畫插圖的傳統。除此以外,其藝術的形成也受到許多前輩畫家們的影響,其中最具代表的畫家是羅伯特·康賓(Robert Campin)。

羅伯特·康賓《女人肖像》,28×41cm,1430

康賓的畫作,其最大的特點便是對於每個細節的盡力刻畫。他並不像今天的畫家們追求虛與實的相互營造,而是平等地對待畫布上的每一處內容,這也是康賓繪畫態度的體現。無論人物、房屋、風景……他都會盡力將對象表現得結實而具體,有著一種雕塑般的美感。

羅伯特·康賓《基督降生》,70×87cm,1420年

足以見得在這一點上,揚·凡·艾克受康賓的影響很深。在他的畫作中,觀者同樣能欣賞到對物體質感、光線等細節的精心刻畫。他最為著名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就是以極其細膩的筆調,刻畫出一幅堪稱逼真的肖像畫作。畫中人物似乎可以即刻從畫框中一步邁入現實,坐下來與觀者傾情講述。更嘆為觀止的還有畫家對室內陳設,包括窗欞、地板等細節的刻畫,其精緻程度已是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揚·凡·艾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木板油畫,60×82cm,1434年

此外,例如在畫面背景中央安置一面凸鏡的畫面設計,實際上在康賓的作品中也曾有過相似的安排。《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中的這面小凸鏡不僅描繪了這對新婚夫婦的背影,還能看見站在他們對面的畫家本人。猜想揚·凡·艾克在描繪該細節時,一定有其特別的用意。

羅伯特·康賓《The werl altarpiece(left wing)》,47×101cm,1438年

然而,比描繪鏡中人更為誇張的細節還有很多,由此也有不少研究者願用幾十載探究這幅畫作的奧秘。例如,鏡框四周鑲刻著的十幅耶穌受難圖就很難被注意到。這些圖像細小得幾乎已經看不清了,畫家如此精微的描寫足以表現出他對細節的強烈渴望,以及對自己在繪畫上新突破的無比自信。由此,這幅作品在當時可謂達到了油畫寫實水準的新高峰。

揚·凡·艾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局部)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作為新型油畫的最早嘗試,在美術史上堪稱卓越超凡,從而揚·凡·艾克也成為了尼德蘭文藝復興的重要奠基人。如此全面進化的油畫材料與方法,真正使得被塑造的細節更為真實,上帝如約而至地來到了細節之中。

揚·凡·艾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局部)

3 尼德蘭人的執著

為何繪畫的這場革新會誕生在中世紀的尼德蘭?這與尼德蘭人的執著精神以及這座城市各個方面的狀態都有著密切關聯。中世紀的尼德蘭是歐洲西北部重要的水陸交通中心,是當時十分發達的地區,包括現在的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以及法國東北部地區。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的畫家們曾創作了不少佳作,為後人所稱道。

揚·凡·艾克《Portrait of Margaret van Eyck》,木板油畫,32.5×26cm,1439年

揚·凡·艾克《帶藍色頭巾的男子肖像》,木板油畫,1430

不過,當時的尼德蘭舊習俗和宗教觀念深入人心,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新思想雖有些許影響,但這裡的新舊觀念間的矛盾仍很激烈。這反映在早期尼德蘭藝術中,就是多為靜穆而保守的形象,不那麼生動自然,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息。

揚·凡·艾克《洛林大臣的聖母》,木板油畫,62×66cm,1435年

為了改變尼德蘭藝術那種古板、僵硬以及缺少空間感的繪畫風格,以揚·凡·艾克為代表的畫家們便紛紛開闢新的可能。他們在藝術創作上看似不起眼的小突破,卻令尼德蘭藝術真正告別了過去,讓繪畫生動、逼真起來。

揚·凡·艾克《卡農的聖母》(局部),木板油畫,157×122cm,1436年

他們尤為在畫作中追求對於客觀自然的再現,事無巨細地描繪眼睛看到的世界。直到整個畫面仿佛鏡子一般能反映出對象的全部細節為止,由此獲得他們要達到的真實感。著名美術史家帕諾夫斯基(Erwin Panovsky)曾將揚·凡·艾克形容為「望遠鏡和顯微鏡」,這再貼切不過了。

揚·凡·艾克《The Madonna in the Church》,木板油畫,31×14cm,1438年

揚·凡·艾克《天使報喜》,木板油畫,37×93cm,1435年

在畫面中那些連絲線都能看得清楚的精緻織物上,在每顆寶石都無比閃耀的裝飾品中,以及處於空間角落卻仍清晰可見的建築雕花里,我們見證了這位15世紀傑出畫家的高超畫技。而目前,人們還可以通過親自前往畫展與他的藝術近距離地交匯。

揚·凡·艾克《自畫像》

作為揚·凡·艾克史上最大規模的畫展之一,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最新專業修復完成的《根特祭壇畫》與《柏杜安·德·蘭諾伊肖像》也已直接運送到根特這場展覽當中。當人們再一次回到油畫最初誕生之時,也許會發現,揚·凡·艾克並不僅僅是距離現在六百年的歷史人物。當我們每每拿起蘸滿油畫顏料的畫筆去碰觸畫布的那一刻,與他跨越時空的對話便即刻再次開啟。

正在展出

展覽:凡·艾克:視覺革命

時間:2020年2月1日-4月30

地址:根特美術博物館(Museum voor Schone Kunsten)

賈科梅蒂與親情

未來,自拍不再被美顏主導?

編輯、文張婧雅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