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漆者,光澤華,似烏金而非寒,明麗堂皇。」一說到漆器,人們就會聯想到古代貴族的奢侈生活。確實,在古代,漆器造價昂貴,不是貴族真的用不起。漆器製品,顧名思義,就是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不少人接觸之後都特別喜歡。「如今認識漆器的人越來越多。」1月13日,第二屆「北京大工匠」漆器製作工挑戰賽比賽現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郭鳴一語道破了「燕京八絕」之一——漆器的現狀,也提到了舉辦傳統技藝工種比賽的意義。
走進現場,記者瞬間被比賽的緊張氣氛所感染,8名參賽選手分坐兩排,屏氣凝神,目不轉睛地專注於手中的活兒,他們要在7.5小時的限時內,在8厘米×7厘米的一塊漆板上,雕出一幅關公的人物頭像。
「這就好比畫畫,讓你畫一幅牡丹花和畫人物肖像,肯定不同。雕漆也一樣,除了要掌握下刀的力度,還需要考慮切面的角度,你剔紅出來的鼻子、眼睛等五官,甚至於髮絲,都是很需要功力的,這都是經驗所在。」漆器製作工比賽裁判文乾剛告訴記者,坦白說,雕漆是一種典型的工繁料貴的工藝美術品,在厚重的漆層上進行創作雕刻。
「我們今天的實操考題是漆器製作工藝中的剔紅工序,我管它叫核心工藝。雕漆工藝的製作技術不但程序複雜、耗工繁巨,技藝亦高難。從生漆收割、胎坯製作到漆器形成,有制漆、胎胚、灰地、漆地、裝飾五大工藝,50多道工序、82道生產環節。一件真正的雕漆藝術品,一般要刷上厚度20毫米左右的漆才能進行雕刻,一般來說,1毫米厚的漆要刷20遍。」文乾剛說。
文乾剛從事漆器製作已30多年,他見證了北京漆器的輝煌,也感到古老工藝品發展的艱難。2000年左右,他工作的北京漆器廠停產。「當時做漆器待遇低,加上工藝複雜,做一件成品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年輕人對此基本不感興趣,寧願選擇外出務工。」文乾剛認為,產品設計理念較落後,與市場脫軌是漆器發展艱難的主要原因。
在郭鳴看來,任何藝術創作都是立意高尚、志存高遠。「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漆器製作也應如此,靜下心來,潛心創作,發揚光大。
最終,種子選手吳書利和挑戰者趙海偉殺出重圍。作為傳承人,如何將漆器「發揚光大」?這也是吳書利經常考慮的問題。「重振漆器技藝,必須做到傳承保護與開發創新並舉。就漆器產品而言,它的根基和靈魂是漆器傳統技藝以及附著其上的傳統文化內涵,但因為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審美需求不同於以往,漆器需要在傳承技藝基礎上尋求變化,比如讓產品更時尚、更精緻,更具有功能性。」
本報記者 白瑩/文 陳藝/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CCRpm8B8wMrh2LiEh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