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根本沒有移出課本,還有2本魯迅文集選入中考,大有來歷

2023-12-23     三目史官

原標題:魯迅作品根本沒有移出課本,還有2本魯迅文集選入中考,大有來歷

近代中國,能被稱為文豪的人屈指可數,而真正當之無愧的,有人說只有魯迅一個。活著的時候,他是青年人的精神導師,去世之後,他的文字仍然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國人。

近些年來,關於魯迅作品被移出教科書的流言甚囂塵上,網際網路上隔一陣子就會反覆出現。不明真相的同學不外乎兩種態度,有人不解:為什麼把魯迅移出教科書?有人則歡呼,認為這是一種「進步」。

只要稍加留心,你就知道這根本就是個謠言,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課本里好端端地放著呢,白紙黑字,如假包換。2019年,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就澄清了事實,在新發行的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魯迅《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

此外,很多學生家長應該也知道,魯迅文集《朝花夕拾》早已列入中考內容,除了《朝花夕拾》,有些省區的中考還包含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也就是說,這兩本魯迅文集屬於初中生必讀。等他們上了高中,閱讀理解能力增強的時候,還有幾篇熟悉的魯迅作品在課本里等著。

《吶喊》和《朝花夕拾》都是魯迅的代表作,不論從文學性和思想性來說,實屬不朽經典,對中學生的教育意義無需贅言。我們不妨看看這兩本文集是如何產生的。

不能抹殺的希望——《吶喊》

這本小說集誕生於上世紀如火如荼的新文化運動中。

1909年,魯迅從日本留學歸來,曾在杭州、紹興兩地任教。辛亥革命之後,受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魯迅進入教育部工作,大小也是個官。但辛亥革命並沒有讓時局好轉,隨之而來的是軍閥混戰,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渴望改良教育的魯迅大失所望,儘管拿著高薪,衣食無憂,內心卻很是苦悶。他只能把自己的聲音發於筆端。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讓魯迅深受鼓舞,從中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他開始在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章。

《新青年》雜誌創刊於1915年,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魯迅在1918年創作的《狂人日記》被認為是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文小說,也是《吶喊》中的第一篇小說。然後魯迅又陸續創作了人們熟知的《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作品,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新青年》雜誌是魯迅暢所欲言的「陣地」,他用自己獨有的文字向舊社會宣戰,猛烈開火,並鼓勵青年一代去抗爭。正如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所言,熟睡的人們困在一間絕無窗戶又萬難毀壞的鐵屋子裡,只要有幾個人醒來了,就有希望出去。

截止1922年,魯迅寫了十幾篇短篇小說,後來匯總成小說集《吶喊》。因為魯迅相信,只要「大嚷」起來,就能喚醒熟睡的人,就有希望衝破黑暗。用魯迅的話說,《吶喊》是「聽革命前驅的將令」而作,所以是「遵命文學」。

民國社會的畫卷——《朝花夕拾》

魯迅在教育部工作了十幾年,到1925年,由於魯迅在「女師大風潮」中聲援學生,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職。次年,發生了段祺瑞政府製造的「三一八慘案」,參與遊行活動的幾十個人被槍殺,其中有來自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劉和珍。

事後,魯迅用悲憤的筆調寫下《死地》及《紀念劉和珍君》聲討元兇,結果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緝,他不得不遠走廈門。在廈門大學做了一段時間國文系教授之後,魯迅在年底辭職,然後又前往廣州中山大學任教,那已經是1927年。

顛沛流離的魯迅從未停筆,1926年,他寫了10篇回憶性的散文,例如人們印象深刻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藤野先生》等,先後發表在著名的《莽原》雜誌上。起初這些散文的總題叫《舊事重提》。

1927年,魯迅離開廣州去上海前,又把發表在《莽原》上的那10篇散文匯總成集,改了個更文藝的名字《朝花夕拾》。該文集可以說是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畫卷,描繪了從清末到民國初期的種種社會風貌,及人情百態。

這些文章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文筆樸實而不失優美。其中當然少不了魯迅用冷靜的口吻不著痕跡地批判、嘲諷社會的黑暗,手法絕妙。《朝花夕拾》與《吶喊》各有特色,可謂「大有來歷」,交相輝映。

結語:總而言之,魯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如此重要,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還是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其作品的意義非同尋常,選入課本或者納入中考範圍,都合情合理。

參考資料:《魯迅生平》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9fbd3345c2eaad2bf358305c19aa3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