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裡最可能傳播病毒的是空氣,不是其他物體,不是家具、電器、書籍、餐桌等等。
作者:今綸
李四最近很憂慮,他跑來問我:「今綸老師,萬一哪一天要是我不幸中招成了新冠感染者,他們跑到我家來搞入室消殺,我爸當年留給我的字畫,還有那些孤本書會不會就損失了?」
李四的爸爸是個教授,他雖然錢不多,但是他爸確實留給他不少好東西。而且我和李四出去吃飯,發現他隨身帶了一瓶酒精,對電梯以及門把手隨時開噴,他第一次這麼乾的時候,我確實很驚訝,後來也就習慣了。
李四提出的問題是個嚴肅的問題。
億萬富豪畢發財和李四不一樣,房子也是租的,行李不超過5件,隨時準備潤,反正沒車沒房,潤起來很快。
好吧,我們和李四一起討論一下入室消殺的問題。
入室消殺的基礎理論支撐在於:新冠患者住過的房子裡面有病毒,而且可能會傳染給其他人。
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一切迎刃而解。
那麼,新冠患者住過的房子裡面有沒有病毒呢?肯定有。
不過,房子裡最可能傳播病毒的是空氣,不是其他物體,不是家具、電器、書籍、餐桌等等。
這麼說的依據是什麼?
我只引用公開發表過的專業人士的意見來說明: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曾公開表示,過去兩年多的新冠防控中發現,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物傳人」的方式進行傳播,但不是疫情的主要傳播方式。通過洗手可以簡單有效地切斷這一途徑。保持手的清潔衛生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
注意,他說的是「可能」,也就是不一定通過「物傳人」的方式進行傳播,而且他說靠洗手就可以了。這可是中疾控的專家。
2020年7月,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學戈德曼教授在《柳葉刀》上發表了對新冠病毒在各種物體表面存活時間的研究,並得出結論:(新冠病毒)通過無生命表面傳播的機會非常小,這種傳播,「只存在感染者在表面咳嗽或打噴嚏,並且其他人在咳嗽或打噴嚏後不久(1-2小時內)接觸到該表面的情況下。」
在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期間,密西根大學環境健康科學和全球公共衛生教授理察·奈澤爾及其同事在封閉的校園內的不同地點使用氣泵和拭子採集樣本。結果發現,感染空氣傳播的新冠病毒顆粒的機率約為1/100;而接觸受污染表面感染新冠病毒的幾率為1/100000,前者為後者的1000倍。
截屏圖源:科技日報
即通過接觸物體表面被感染的機率只有10萬分之一!
今年4月27日,他們在自然旗下期刊《暴露科學與環境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好的,我們現在明白了,「物傳人」的機率極小。
這一點,李四表示也聽懂了。
那麼,我們還要解釋一點:如果患者的住處有些物體檢驗出核酸陽性,是否就意味著有傳染性?
這一點,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放射外科中心主任、終身教授張玉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說:「病毒很多陽性只是來自殘存的病毒RNA片段,病毒本身可能已經死掉了。物體表面檢出陽性,跟它仍有傳染性是兩回事兒」。
也就是說,即使環境檢出陽性,也不意味著有傳染性。是不是有點顛覆三觀?但人家是專業人士。
談談另外一個角度的話題:如果某人被確診新冠,他以及家人會進方艙,會被隔離,家裡自然也就沒人了,至少十幾天沒有人。
那麼,病毒能存活多久了?
曾有過一些來自實驗室的數據顯示:病毒可以在塑料、不鏽鋼、玻璃、陶瓷、木材、棉花和紙張等表面上存活4到7天。
更多學者認為,新冠病毒本身無法獨立生存,離開宿主細胞就會逐漸失活。目前認為,在不做任何消毒的前提下,在無生命物體表面,接近於正常環境下,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最長是 6~9 天。
也就是說,基本上熬不過10天!
當然,理論上來說,溫度越低越恆溫恆濕、越沒有光照、物品表面越光滑,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相對越長。
可是,現在各地都逐漸進入夏季,所以,溫度很低,甚至一直潮濕的地方有多少?極少。
那麼,問題來了:被感染者已經被送去隔離了,即病毒的宿主沒有了,而且隔離的時間至少是十幾天,恐怕還不止。
在這十幾天,他家裡的病毒都基本沒了,即使有,傳染率也極低,那麼,入室消殺的必要性在哪裡呢?
要講科學,要相信科學。
好,我們看看中國香港以及德國專家的意見。
香港目前的消毒只是在公共場合展開,沒有疾控人員進入市民家中消毒。
世界衛生組織在《非衛生保健環境中針對COVID-19對環境表面進行清潔和消毒應注意的事項》中同樣提到:「針對COVID-19,不建議在室內向物體表面例行噴洒消毒液。如果使用消毒液,應該用浸過消毒液的抹布或濕巾擦拭。」
截屏圖源:世衛組織網站
這絕對是專業意見吧。
再看看德國:德國埃森大學醫學院的病毒學家陸蒙吉在接受八點健聞採訪時直接表示:德國並沒有由公共機構主導的消殺,「主要原因是因為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物體表面可以傳播新冠病毒」。德國的防疫政策中對空氣流通的要求很高,要求學校類公共場所定時通風,或者用排氣機達到每小時7次換氣。
我幫李四總結一下以上的幾個要點:
第一,病毒不容易通過物體傳播,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一;第二,病毒在沒有宿主的情況下,10天以內就沒了;第三,中國香港以及諸多國家都沒有入室消殺這個做法,世衛組織也說了「不建議在室內向物體表面例行噴洒消毒液」。
一切都很清晰了,那麼,現有的入室消殺政策怎麼說?到底是哪些專家一起制定的這個策略?科學依據何在?
任何時候,我們要講科學。
即使我們要繼續搞「入室消殺」,那麼,要大幅度優化流程:
第一,確診者被帶走隔離之後,應該由其授權疾控人員,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10天之後,這個時候病毒已經失活,由其授權其居住在別處的親人或者朋友,在接受過專業指引之後,用浸過消毒液的抹布或濕巾擦拭家具以及室內的其他物件,並保證家具和物件的完好,過程中,要做好防護。
第二,有些患者由於某些原因,可能找不到合適的人幫助他們做消殺,他們可以授權疾控人員進行消殺,但「不建議在室內向物體表面噴洒消毒液」,而且事先要對所有物品,尤其是重要物品進行登記。
中國的老百姓是最好的老百姓,最顧全大局,但是「入室消殺」造成這麼多議論,甚至恐慌,說明過程中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優化。
安撫公眾,優化流程也是抗擊疫情的應有之義。
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的「俠客島」微信公眾號也說了:「為人民服務,細緻穩妥不可少」。
前面,我們實際上是支持了「入室消殺」。
那麼,我也想說說另一方面的意見,兼聽則明嘛。
在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的前提下,進入確診者的房間進行噴霧式消殺,這合適嗎?這是私人空間,我認為現有的數據和科學論證還不足以支持疾控人員進入這一私人空間。
特別是在具體的執行中還存在一些瑕疵,比如,昨天很多人在傳一個視頻:
一個小伙子,他的核酸檢測是陰性的,但是由於他的鄰居是陽性的。工作人員在把他的鄰居帶走之後,對鄰居的屋子進行消殺。然後,也想把他帶走,對他的房間進行消殺,小伙子不同意。
後來,工作人員說:「不聽話就治安處罰,將影響三代」。結果這位住戶回應:「這是我們最後一代,謝謝」。
各位,這段視頻我看了多次,此時此刻,我坐在辦公室里,窗外下著大雨,說實話,內心有點悲涼。
我們都希望國家好,社會穩定,我們也支持要抗擊疫情,可是人家是核酸檢測陰性,你要把人家拉走,然後在人家的床上、家具上噴消毒水,這合適嗎?
雖然是個別工作人員的言行,雖然是個別工作人員的蠻橫,但我認為完全不應該出現,一次都不應該出現,很不合適。
年輕人說:「這是我們最後一代,謝謝」,這不是告別,而是一種消極不合作,我們不是在鼓勵年輕人生孩子嗎?是不是可以對他們更溫和一些,更人性化一些?
誰願意看到這樣的場景呢?為什麼會發生?反思吧。
此時此刻,我分外思念賽先生。
另外,我很高興看到一些重要城市的疫情漸露曙光,更多城市在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到經濟建設上來,這是好事。
只是,「入室消殺」這個事還是對某些地方的營商環境有影響的,投資者、企業家會有些猶豫,今天可以入室消殺,明天會不會有別的事兒發生,這個不確定性很大,邊界到底在哪裡?心裡還是有些憂慮的,說實話,信心有點不足。
「入室消殺」這事優化的空間很大,要不要繼續,如何優化,真的是和經濟建設密切關聯的事情,事關信心。
下午,我因為明天要出差,所以去醫院做核酸檢測。回來的時候,我問計程車司機:「為什麼你們在醫院門口排這麼長的隊?」
司機說:「因為路上沒人,只有醫院有人,現在網約車也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意越來越差,今年以來尤其如此」。
我沉默了,此前我有三次坐網約車遇到的都是老闆:其中兩個是外貿公司的老闆,還有一個是給開發商做水電安裝等配套工程的老闆。
窗外雨一直下,而且是暴雨,不知道什麼時候停……
這世界會好嗎?我始終相信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