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提高基層治理效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近年來,人和街道鳳嶺村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通過「三招式」,推動鳳嶺村基層治理走深走實,讓昔日的矛盾村華麗蛻變,努力實現產業興、百姓富、生活美的新時代鄉村美好畫卷。
第一招:共情
學會換位思考,徹底打開群眾心鎖
「2013年以前,我們村信訪不斷,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不高……」鳳嶺村黨支部書記萬庭軍說,群眾上訪不斷,不僅造成基層治理混亂局面,還使得村裡的工作難以開展。
「種糧直補、避讓搬遷、農網改造……」萬庭軍帶領著工作班子把當前村裡矛盾糾紛較多、村民信訪多的問題一一羅列下來。每一件事都很棘手,要解決需要花費不少功夫,但是萬庭軍下定決心,有疑問解釋疑問,有問題就解決問題,只有站在群眾的角度考慮群眾的利益,才能真正化解矛盾,改變當前基層治理混亂的局面。
通過層層梳理和一家家走訪調查,萬庭軍發現問題的癥結在於上級部門和村級幹部之間、村幹部與基層群眾之間的信息傳達不到位,政策解釋不夠,這也就導致基層群眾對領導幹部的猜疑和不信任。為了徹底解決大家的疑問和訴求,當誰覺得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他都會親自帶著對方去縣裡各個部門追根溯源找數據、找文件,直到問題解決。
除了帶領群眾親自去解決疑問之外,村裡還會特意邀請上級領導來村裡召開片區會,幫助群眾更好理解相關政策。雖然在上任的前兩年,萬庭軍和鳳嶺村的村幹部們基本上每天大半的時間都花費在了解決這些疑難問題上面,但他們覺得很值得。
為進一步做好群眾矛盾調解工作,更好服務群眾,近年來,鳳嶺村還建立了矛盾糾紛協調、政策宣講、鄉村治理等9支志願服務隊。其中,矛盾糾紛協調志願服務隊是一支由7位當地鄉賢、黨員、組長和村民組成的隊伍,這支隊伍在防範、化解鳳嶺村村民矛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時還建立了「村黨組織+黨小組+網格+微網格」網格服務體系,優化配置「1+3+N」網格工作隊伍,打通了密切聯繫群眾的物理壁壘,打造共治共享式的園林黨群服務中心,實現黨員幹部對群眾零距離、全天候服務。
第二招:透明
召開三次大會,村裡大小事人人知
汲取之前的經驗教訓,萬庭軍發現村裡政務信息的「公開透明」十分重要。自2013年開始,每一次村裡在實施新的政策舉措或者開始重要工程項目前,村裡都會至少召開三次大會,其中包括全村黨員幹部組長會、片區村民會和正式施工前的又一次全村黨員幹部組長會。
尤其是片區村民會,雖然每次召開片區村民會時人數眾多,組織和秩序維持都耗時耗力,但村裡不怕麻煩。在大會上,萬庭軍會給群眾講清楚項目來源、資金、做法和工程質量要求。村民大會開完後,每個村民還需簽訂書面承諾書,這既能增加村民對政策的了解程度,也能方便接下來村幹部更好開展工作。
三次大會的召開,政策信息直接傳達給每個村民,就避免了中間信息層層傳達的遺漏和偏差。政策透明公開,群眾心裡有數,謠言生存的土壤也得到剷除。
第三招:實幹
做實事謀發展,惠民舉措凝聚民心
很難想像,幾年前的鳳嶺村存在缺水現象。2018年,萬庭軍決定花大力氣解決村裡的吃水問題。「我就沿著附近的垃圾場山溝溝一路爬上山,一直到達千峰賓館附近去找水源。」萬庭軍說,凡是靠近鳳嶺村的山溝溝,他幾乎都爬了個遍。
(修建畫面 資料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找到了水源,確定了管道建設大概走向。可是管道建設難度極大,地勢陡峭需要翻山越嶺,主管道里程長達11公里,更艱難的是路線要經過一片國有林,預防失火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後來,施工隊上山安裝管道,他也跟著上山,晝伏夜出,三伏天火辣辣的太陽曬得皮膚黝黑也顧不得,只為項目能順利完工,村民能通上自來水。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2019年,鳳嶺村11公里的主管道水管線路和各村組共50公里的水管終於建設完成,家家戶戶都通上了水。道路通暢了,用水方便了,鳳嶺村的變化村民都看在眼裡,這些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暖了人心,也拉近了幹群關係,基層治理也更加有序。
近年來,鳳嶺村還建立了鄉風文明建設積分制,構建起一幅「鄉風文明、治理有序」的良好格局。鄉風文明入戶評比以人居環境、產業發展、村風民俗、熱心公益等事項為評比標準,採取累計加分制,居民可憑藉所得分數去村委會設立的「積分超市」兌換生活用品。生活用品涵蓋太陽能照明燈、暖水瓶、洗臉盆等一眾生活用品,得分越高就越能率先兌換太陽能燈,並且當地村社幹部還會入門幫助村民安裝。
家住鳳嶺村5組的老人萬樹久今年剛用積分兌換了一盞太陽能路燈,他表示路燈照明效果很好,又不需要充電,十分不錯。「鄉風文明建設積分制活動效果很不錯,現在家家戶戶都很重視自己房前屋後的衛生狀況,還積極參加村裡的公益事業。」萬庭軍欣慰地說。
行勝於言,實幹為要。修路、解決水源問題、發展產業……一系列實實在在惠民生的實事讓鳳嶺村群眾看到村幹部在做事,真正享受到發展福利,也真正構建起了群眾對政府的信任,築牢基層治理良好秩序。
下一步,鳳嶺村還將繼續以「凝心聚力、黨建引領」為宗旨,建立健全鳳嶺村基層治理體系,提升治理效能,助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新圖景。
記者:周光清 劉婷
編輯:熊美玲
責編:劉太興
終審:鍾樺 周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