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雞黑頭病的症狀、診斷及防治

2019-10-18   北農傳媒

王 瑞(獸醫師),姜明達

黑頭病又稱組織滴蟲病或盲腸肝炎。是由組織滴蟲屬的組織滴蟲寄生於火雞等禽類盲腸和肝臟引起的,以肝表面有扣狀壞死灶和盲腸潰瘍為特徵;臨床主要症狀為腹瀉、便血、貧血,病火雞頭肉瘤瘀血,呈暗紫色,故稱黑頭病。

1 病 原

本病病原體是很小的單細胞原蟲,簡稱單胞蟲。其形態有兩種,一種是寄生在細胞內的單胞蟲,呈圓形或卵圓形,無鞭毛,大小為6~20 μm;另一種是寄生在盲腸腔的內容物中的單胞蟲,呈不規劃形,直徑為5~30 μm,具有一根能做鐘擺運動的鞭毛。單胞蟲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一部分蟲體隨雞糞便排出體外,能生存一定時間,大約有15 d。當雞食入這些蟲體便可感染。但機會不是太多,因大部分蟲體會死掉。更多感染的方式是單胞蟲通過寄生在盲腸的異刺線蟲的卵而傳播本病。單胞蟲侵入線蟲卵內,在其保護下再隨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環境能長期生存,約一年左右。當火雞吃進後,卵殼被消化,單胞蟲和異刺線蟲一起被釋放出來,共同移行到盲腸部位繁殖,進入血液,寄生於肝臟,引起病理性變化。有時候這種蟲卵被蚯蚓、螞蚱、蟋蟀吃進,火雞再捕食了它們,也能引起發病。

2 流行病學

黑頭病最易發生於2周齡至3周齡以內的火雞,特別是雛火雞易感性最強,病情嚴重,死亡率最高。康復後帶蟲,排蟲數周至數月。成年火雞也可感染,但呈隱性感染為帶蟲者,有時慢性散發,對同場飼養的火雞危害最大。本病也可發生於雞、肉仔雞、野雉、孔雀、珍珠雞、鵪鶉及野鳥等禽類。黑頭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發病季節不明顯,但多發生於春末至初秋的溫暖季節。當雞舍、運動場地潮濕、污穢、陰暗、亂堆放雜物、擁擠等,飼養管理不當,營養缺乏,維生素不足,可誘發本病。組織滴蟲與柔嫩艾美爾球蟲有時能同時寄生於盲腸內,但二者寄生時,先寄生的能充分繁殖,而後寄生的則受到抑制,因此這兩種寄生不能同時嚴重發生。

3 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8~21 d。病火雞表現精神萎頓、食欲不振、閉目縮頸、羽毛松亂、翅下垂、怕冷、擁擠成堆。病程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病例,發病火雞糞便帶血或完全呈血便。該症狀與盲腸球蟲很相似,只有通過病理變化才能區分。病程1~3周,及時治療可減少其死亡率。另一種是慢性病例,病火雞排淡黃色或淡綠色糞便,身體消瘦,體重減輕。病雞頭部皮膚發暗。本病如不及時治療,10 d左右即可死亡。死亡率高達50%~80%。如果雞群治療及時可較快停止死亡,死亡率不超過20%。

4 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在盲腸和肝臟,都具有特徵性。盲腸的典型病變為外觀粗大,觸之堅硬,似香腸狀。一側或兩側發炎壞死,腸壁增厚。剪開盲腸,可見內容物乾燥堅實成為一體,易分離出的栓塞,橫切面呈多層的同心圓,中心是黑紅色的凝血塊,外層是灰白、灰黃色已變乾的滲出物和壞死組織。當盲腸病變至這種程度,臨床治療難以恢復正常。在嚴重便血期,就看不到這種典型病變,此時主要表現腸粘膜有出血性炎症,腸腔內充滿血液。此時如果及時進行治療,能取得較好的療效。肝臟的特徵病變:肝表面出現不整圓形,稍凹陷的似鈕扣狀或火山口樣潰瘍病灶,此潰瘍灶大小、數量不等。一般為1~2 cm的環形病灶。有時密布於肝臟表面,可融合成大片潰瘍區,有的僅有稀疏的幾個。

經過治療或發病早期的雛火雞可能不表現典型病變,只有剖檢足夠數量的病死火雞才能發現典型的病理變化。

5 診 斷

根據火雞群中排有淡黃色或淡綠色糞便,有時有血便;剖檢病火雞有盲腸和肝臟的典型病變,基本可以診斷本病。實驗室檢查。取盲腸中新鮮內容物,用40 ℃溫生理鹽水稀釋,製成懸浮液標本,通過高倍顯微鏡檢查,可見到大小不一、球形並有一根纖細鞭毛、能作全身整旋轉運動的多形態蟲體,即可確診為本病。

6 防 治

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為二甲硝咪唑,按600 ppm (0.06%)濃度混入飼料中飼喂火雞,連喂7 d。甲硝唑(滅滴靈)250~300 ppm(0.03%)混入飼料中喂飼,連用5 d,停用3 d後再喂5 d。輔助治療:維生素K3起止血作用,維生素A能促進肝臟和盲腸損傷的恢復。為提高免疫力,還要補充電解質和多種維生素。適當用些抗菌藥物,防止細菌性疾病混合感染。預防本病應從防疫著手,搞好禽舍和運動場地的環境衛生,保持清潔乾燥,清除雜物垃圾等,搞好常規防疫。定期移動飼槽和飲水器的位置,防止局部長期濕度過大和糞便堆積。異刺線蟲蟲卵對組織滴蟲有保護作用,應定期驅除該線蟲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