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印度裁員的連鎖反應:印度要成下一個世界工廠,懸了

2023-07-07     王新喜

原標題:小米在印度裁員的連鎖反應:印度要成下一個世界工廠,懸了

印度肆無忌憚收割外企的行為,終於迎來了反噬。

日前小米印度開啟密集型裁員,預計將解僱500人,占員工總數的1/3。而在印度白嫖48億的熱度未退情況下,對於小米的這般舉動,國際上是一片叫好。

顯然,印度的行為早已引發眾怒,並且正在引發外媒的高度關注,有觀點認為,印度當局對小米等中資手機企業的打壓,進一步撕裂印度的國際商譽,是對國際法的踐踏,也破壞市場自由競爭。千萬不要低估印度,搞砸一切的能力。

從這事引發的輿論效應來看,印度想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懸了!

1、印度行為引眾怒,小米也不忍了

對於此次裁員,小米表示是根據市場狀況進行的合理優化,小米品牌近日私下向筆者透露,小米表示外界的說法有不實之處,印度政府並非扣押資金,而是凍結,所謂凍結,就是可以在印度境內正常使用,其次是這次判決不是終身,法院容許小米繼續上訴。但結合其不久前在印度的不公平遭遇,很難不讓人多想其背後的含義。

回溯今年6月,印度執法局通知小米,宣稱其違反了該國的《外匯管理法》——「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並扣押了小米共48億元資金,占其去年凈利潤的57%。

印度這般操作早已不是個例。近兩年來,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屢屢碰壁,去年7月, OPPO因所謂「稅務問題」,被罰38億人民幣,隨後,Vivo被凍結119個印度銀行帳號,損失4億元。這一次又輪到了在印度最風光的小米。

儘管小米提出了上訴,但在印度,想依靠官方力量等待正義,終究只是徒勞。

不僅如此,根據印度當地媒體報道,印度官方還進一步提出新制度:中國手機廠商帶「首席」的高級職務,如執行長、運營官、財務官和技術官,須由印度籍人士擔任;手機零部件製造得有印度廠商詳細參與;印度股資不能少於51%…

一句話總結:「錢得你出,但東西得是我的」。

由於小米入印近10年,投入成本巨大,無法迅速脫身,似乎只能捏著鼻子憋屈認罰,讓不少國人感嘆與同情小米的遭遇。誰曾想,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小米此次計劃裁員500人,無疑被外界理解為小米和雷軍的反擊號角。

2、印度「外企墳場」引發連鎖反應

一招鮮,吃遍天。印度這種「殺豬盤」式的行為禍害的並不只有中企。

作為目前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的勞動力成本低廉,待開發市場巨大,承接了大批從中國轉移的產業鏈,甚至一度被稱為「下一個中國」,也因此吸引了諸多跨國企業投資。

誰曾想印方打著「放長線釣大魚」的好算盤。過去十幾年來,印度頻頻以逃稅、做假帳、違反外匯管理法為由,向各大跨國公司開刀,其中包括福特、三星、美花旗銀行等國際巨頭。今年,蘋果核心供應商緯創也宣布放棄近15年的深耕,全面退出印度市場,工廠產業鏈等由本土企業全權接手。

對此,有業內人士直言:「印度想藉助各國力量成為製造強國」。

話語本身沒有問題,但結合印度的種種行為,其達成目的的手段無疑是鳩占鵲巢,坐享其成。在各國製造業發展過程中都堪稱奇葩。

事實上,印度一直想模仿中國的成功,在印度看來,中國製造業的成功源自於改革開放,引入外資幫助自己打造供應鏈,但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局限的認知。遠不提英美日,以我國為例,從初級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到如今向高端產業轉型升級,「世界工廠」的名頭是一步步憑實力打下來的。從去年底歐洲人瘋搶的電熱毯等「過冬八件套」,到今年夏天出口的電風扇,「中國製造」一步步走過來,核心還是依賴自己在自主技術領域的攻堅。

曾經得用8億件襯衫才能換來的大飛機,如今國產c919已斬獲海內外6700億訂單。典型的案例還有光伏產品以及曾經被封鎖的盾構機領域。在光伏領域,美國過去從技術到原材料供應方面,對中國光伏打壓10餘年,包括主導「雙反」調查、在原材料與技術領域卡脖子的方式,但最終沒能阻擋中國光伏的崛起。

國內從研究機構、知名學府到企業,對光伏發電過程中的各種材料、設備都進行了基礎研究,攻克了晶體矽薄膜太陽電池、晶體矽太陽電池工藝與光伏應用技術等,並花了3~5年時間完成了光伏產業的國產替代。

此外,國內盾構機技術落後了國外100年,曾經為了使用盾構機,不得不花費7億元從德國租用。在購買國外的機器之後出現問題,聘請國外技術人員來維修,但是技術人員卻處處提防,避免中國人後學技術。

為了不被卡脖子,國內集中了地質、土木、機械、力學、液壓、電氣控制和測量等多個領域的學者參與研究。最終,在2008年研製出了屬於中國的復合式盾構機。後經過證實,中國的盾構機完全可以媲美外國進口的盾構機,隨著國內盾構機技術的研發推進,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盾構機出口到了法國、丹麥、黎巴嫩等多個國家,銷量連續三年穩居世界第一,並且還先後參與了多個國內外的隧道和地下空間的時空項目,應用到了多個領域,此外,包括量子技術、特高壓輸電技術、磁懸浮高鐵等眾多領域都經歷了這樣一個自主攻克的過程,而非依賴外資。

相比印度打著「吸引外資」旗號進行全盤侵占的行為,國產技術發展當真是一步一腳印。而與對印度的友好態度不同,西方對中國技術發展長期打壓,甚至封鎖,種種艱辛,從如今的半導體行業可窺一斑。

因此,從當下來看,印度如此不入流的手段也引發反噬。

截至去年7月,在印註冊的5079家跨國企業,已有1777家撤離,占比35%。

3、下一個世界工廠?印度懸了

一次次「快錢」收割下,印度在國際上的口碑每況愈下。即使是向來對其「友好」的西方盟友,也打起了馬虎眼。

不久前,莫迪訪美與馬斯克見面,邀請特斯拉赴印度建廠,馬斯克說了一通漂亮的場面話,最後還是婉言謝絕了,稱會在能力範圍內儘快推動這一進程,但真正的原因懂得都懂。

梅開二度,印度向空客訂購500架飛機後,也邀請其在印度建廠,空客以產能過剩為由拒絕了;此外,印度原計劃向比亞迪購買1000輛巴士,要求先預付款,也被比亞迪拒絕:「必須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從目前來看,印度私扣外企資金的惡果才剛剛開始。據《福布斯》報道,2022年僅有64家外資企業進入印度開展業務,成為自2018年以來的最低數量。而截至2023年3月,印度僅僅迎來了一家新的外資企業。顯然,如今在「外企墳場」的名頭下,撤資企業比例還將上漲。印度看起來左右逢源,各大國拉攏,其實已經危機深重。

外企已經深知,印度所謂低用人成本和龐大市場潛力,都是帶毒的誘餌,對於以盈利為目的的跨國企業來說,看重的是穩定的營商環境和產業基礎,最怕的是就是印度這種莫須有的保護主義下的「欲加之罪」。

莫迪曾經提出「印度製造」計劃,並揚言要以此取代中國製造,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然而,從當下外企「逃離印度」浪潮來看,這個目標估計懸了。

正如外媒坦言,不要把印度與中國相提並論,世界工廠的實現,不能靠打壓他國來實現。對外商業貿易的核心是建立在市場公平、法制規範、信用體系健全的基礎上,如果印度為了本土利益踐踏國際法與商業原則,那將會徹底破壞印度經商的土壤,印度要成為世界工廠,只能是痴人說夢。

一個人們賺不到錢的市場,吸引不了人,也難留住人。當下印度對小米48億資金的凍結,逼迫小米裁員反擊,正在引發全球進一步關注,印度無規則、無邏輯的利已做法正在引發外資的恐慌性情緒。

或許最後,印度收割外企的行為,只能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印度距離下一個「世界工廠」,也還相當遙遠。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7695e7de5c2ef9eb7709b1784b703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