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五角大樓發言人薩布麗娜·辛格(Sabrina Singh)在接受採訪時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們不得不削減對烏克蘭的支持。我們將繼續推出一攬子計劃,但規模會越來越小。」
這對烏克蘭來說,是個最糟糕的消息。烏克蘭國力衰微,他們能在戰場上堅持消耗這麼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國持續不斷的為烏克蘭輸血。
一旦美國的支持力度減弱,那烏克蘭的前途,可謂凶多吉少了。
美國國會眾議院的共和黨人一直主張,目前要將對於以色列的援助排在對烏克蘭之前。
拜登團隊此前提出的對烏援助方案,遲遲沒有通過,就是因為反對聲音太大。
而且在民間,已經有超過41%的美國人認為,美國當前對於烏克蘭的援助力度已經太大,許多人贊成停掉對於烏克蘭的援助,以緩解美國自身的經濟壓力。
誰也沒想到,以色列和烏克蘭的命運,居然會這樣莫名其妙的綁在了一起。
由於得不到援助,烏克蘭現在的形勢不容樂觀。畢竟,俄羅斯就算戰場上表現的再不好,也是一個傳統軍事大國,烏克蘭若是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那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可是,在美國心目中,烏克蘭的地位顯然是不可能超越以色列的。
論戰略意義的話,不管是對於俄羅斯,還是對於中東地區,美國都有著極強的政治企圖,他們希望這兩個地區持續性的亂下去。
但如果非要選擇一個的話,控制住中東顯然更加重要。
更不用說,以色列是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支持猶太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美國的政治正確。
美國國會內的不少高層,以及民間許多有影響力的富商,都有猶太人血統。
他們之間有著切不斷的聯繫,雙方之間的合作,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
哪怕現在以色列暴虐的行為激起民憤,美國也不可能和以色列撕破臉。
烏克蘭就不同了,雖然表面上看,烏克蘭和以色列都是美國的戰爭代理人。
但是在美國眼中,烏克蘭是一個隨時可以拋掉的棋子。
失去烏克蘭,美國還完全可以扶植一個新的傀儡,繼續對抗俄羅斯。
何況,做棋子就要做好被拋棄的覺悟。
戰爭永遠會帶來巨大的消耗,雖然俄烏戰爭讓美國獲利不少。
可是,戰爭持續的時間一久,本就在衰退的美國經濟有點扛不住了。
即便是支持烏克蘭的拜登一方,現在也不得不更多考慮美國民眾的意見,將戰爭的支援規模縮減。
不過,哪怕美國這邊的援助縮減一點點,對烏克蘭來說也很可能是致命的。
戰場上機會轉瞬即逝,美國的援助遲來一秒,對烏克蘭來說可能都是滅頂之災。
因此,現在烏克蘭國內,希望巴以之間停戰的人,可能比美國方面還要多。
因為,以色列這場戰爭投入下去的話,美國肯定會把用以支援烏克蘭的軍費,挪用到以色列身上。
10月30日,美國還專門派出代表訪問烏克蘭,對澤連斯基傳達了幾個意思。
首先,美國肯定會把支援以色列作為一個重點。
其次,他們倒是也對澤連斯基保證,不會徹底斷絕對烏克蘭的援助。
但這份承諾,恐怕只會讓澤連斯基更加不安。
因為,美國代表這次來,並沒有帶來實打實的給烏克蘭的援助,其目的只是為了穩定人心,給烏克蘭開一個空頭支票,告訴他們美國還是站在烏克蘭這一邊。
可問題在於,在11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對以色列的援助條款,卻沒有通過對烏克蘭的,這已經是個對烏克蘭的危險信號了。
所以,美國的訪問沒過多久,澤連斯基突然放出消息,他要去訪問以色列。
以色列方面的新聞媒體則表示,澤連斯基這次造訪,會傳遞出重要信號。
至於具體是什麼重要信號,媒體倒沒有明說。
不過也猜得到,烏克蘭和以色列之間的這次交流,最終的落點還是在美國援助身上。
澤連斯基方面更是沒有放出什麼有效的消息,但以色列對烏克蘭的態度,談不上熱情。
因為,澤連斯基從兩周之前,便一直要求訪問以色列。
而以色列方面的態度一直是拒絕,理由是戰爭尚在初期,時機不夠成熟。
其實誰都看得出來,以色列的說法不過是託詞。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以色列對烏克蘭的關係,其實一直就是不冷不熱,不想過多的捲入烏克蘭的戰事當中。
當初,烏克蘭還曾經向以色列求過軍事援助,不過被以色列果斷拒絕了。
如今,雙方更是成為了對手。
美國的援助只有那麼多,以色列不可能讓烏克蘭把自己嘴裡的肉奪走。
澤連斯基這次訪問以色列,大機率也是希望再講一講團結那一套,希望以色列看在共同的處境,不要對烏克蘭逼得太緊。
但以色列現在在戰場上占據優勢,同時,他們和美國關係更加密切,他們可不想管烏克蘭的死活。
所以,澤連斯基即便到了以色列,恐怕也不能求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或許也是烏克蘭的悲哀,他們的命運從來就不掌握自己的手裡。
美國的一個舉動,就有可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說到底,烏克蘭和以色列現在不同的處境,原因完全可以追溯到美國目前的政治動盪。
如果放在以前,財大氣粗的美國,或許能夠同時保證對烏克蘭與以色列雙方的軍事供應。
但現在的美國顯然做不到。從進入21世紀,美國的霸權地位就在逐漸衰落,持續的經濟危機在不斷攻擊著美國脆弱的體系,現在的美國,自保才是首要任務。
美國當初激化俄烏的矛盾,現在挑動中東地區的戰爭,本質上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通過地區混亂來鞏固美國的霸權,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
別看他們在戰前,給烏克蘭做了那麼多的保證,許下了那麼多關於民主自由的承諾。
可是,仗真的打起來,烏克蘭人在前線過怎樣的日子,並不在美國的考慮範圍之內。
美國給援助,是為了讓戰爭不間斷。至於烏克蘭以什麼樣的方式持續這場戰爭,在前線是穩定還是崩潰,國內的百姓是能夠勉強度日,還是活在人間煉獄,這些從來都不重要。
因為從來就沒有顧慮過烏克蘭人民的死活,所以,現在要拋棄烏克蘭,對於美國來說,也並不算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決定。
何況,在戰爭這方面,美國一向擅長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俄烏戰爭,俄羅斯固然沒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利益,損耗了自己的國際威信。
可美國損失的同樣不少。
他們送給烏克蘭的,可都是真金白銀,他們希望這場戰爭能讓俄羅斯崩潰。
但很顯然,一個大國怎麼可能輕而易舉的被一個小國打散?
美國已經厭倦了,對烏克蘭源源不斷的軍事援助。
烏克蘭現在在戰場上,雖然沒有輸,可是也沒有取得更大的進展。
關於這場戰爭的結果,似乎也一眼望到頭了,不管俄羅斯輸贏與否,烏克蘭的失敗是註定了的。
贏了與俄羅斯的戰爭,烏克蘭的命運是繼續做美國的傀儡;輸了與俄羅斯的戰爭,那等待烏克蘭的是亡國的命運。
而且,不管輸也好,贏也罷,烏克蘭都要承受從戰爭創傷之中恢復過來的沉重代價。
對美國來說,對烏克蘭幫到這個份上,他們自己覺得,已經夠意思了。
現在,中東地區的問題更大。中東各國的反抗聲浪太強了,而且,全世界的輿論都出現了強烈的反彈,想要安穩的度過這個冬天,美國肯定不能放著以色列不管。
烏克蘭輸了,固然代價巨大,可若是以色列輸了,美國在中東就失去了一個巨大的籌碼。
中東地區由於相似的意識形態,美國很難扶植起一個完全聽命於美國的棋子。
所以,當初以色列要在中東地區復國,美國人大力支持。
因為,猶太人的行動對美國來說,簡直是想睡覺就來枕頭,正愁中東地區不夠亂,就來了攪局的人。
所以,對美國來說,以色列必須存在。而且,以色列的軍事地位,必須凌駕於中東所有國家之上,只有這樣,美國才能夠持續性的對中東地區保持控制。
因此可以看到,哪怕以色列對中東諸國的戰爭消耗巨大,美國從來沒有斷絕對以色列的支援。
因為,以色列和烏克蘭雙方的戰爭重要性,本來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而且,關於對以色列和烏克蘭的不同態度,還牽涉到美國人的黨派之爭。
拜登所代表的民主黨,多年來一直主張把烏克蘭的戰略地位往前放,但共和黨顯然不同意。
共和黨多年來都是以色列的鐵桿支持者。
現在,美國的選舉日期臨近,共和黨更是抓住這一點不放。
現在,共和黨的提議更得民心,拜登就算再想支持烏克蘭,也不得不收斂。
畢竟,烏克蘭的死活,哪有總統的位置重要呢?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烏克蘭現在其實什麼也做不了。
澤連斯基很著急,可再著急,也只不過能對以色列提出一些道德層面上的譴責。
他希望能在輿論的方向上逼美國一把,讓美國能夠再次重視起烏克蘭地位。
只是,一切已經太遲了。一來,美國並不怎麼顧惜烏克蘭的這點輿論,二來,玩輿論操縱,美國才是高手,烏克蘭想用道德來綁架美國,顯然是太天真了。
再說,想要好處,就要拿出利益來交換,可烏克蘭又能給美國提供什麼呢?
如果是地區上的戰略意義,現在,俄烏之間的戰爭已經打起來了,美國最大的目的達到了。
接下來,烏克蘭能夠做的事情微乎其微,除非他們能真的打進莫斯科。
但若烏克蘭有那個能力,又何必受制於美國呢?
近幾日的消息更可以看出,美國與歐洲並不顧及烏克蘭的面子。
先是美國國會,把重以色列而輕烏克蘭的戰略,擺在了明面上。
再然後,就是法國總統等人接連訪問以色列,表達自己的支持。
而且,美國的議員們還公開表示,捨棄對烏克蘭的援助,而扶持以色列,是對以色列這位戰略夥伴的尊重。
相比之下,他們可不會對烏克蘭談什麼尊重。
美國的行為,使得烏克蘭國內對戰爭勝利的信心銳減。
畢竟,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資金。
美國的資金斷裂,直接導致前線的士兵們衣食難以為繼,淪為俄羅斯手中的炮灰。
因此,可以注意到,這個月以來,烏克蘭前線的逃兵數量突然大量增加,因為他們看不到這場戰爭的希望了。
同時,一些來自歐洲國家的僱傭兵,更是在這個緊張時期,紛紛撤回了國內。
烏克蘭民眾更是心灰意冷,他們即便再迷信美國,也不是傻子,他們知道這場大戰過後,他們需要從美國手裡拿到報酬,才能夠重建家園。
也正是為了美國口中巨大的好處,烏克蘭許多人才願意跟著澤連斯基去賭一把。
但現在他們似乎要賭輸了。
美國在戰爭期間,尚且不願意給予烏克蘭巨額援助,那在戰爭之後,更會放任烏克蘭走向滅亡。
烏克蘭在戰前的境遇已經十分悲慘,他們沒有經濟支柱,沒有合理的產業鏈,人才大量外流,工作崗位稀缺,衣食住行都成問題。
一代又一代的寡頭上台控制政府,西方思想的侵蝕,甚至讓納粹主義開始在烏克蘭盛行。
而一旦戰敗,過去的矛盾將會被進一步激化。
烏克蘭忙了一圈,會發現自己回到了原點,等待他們的依舊是暗無天日的生活。
從頭到尾,烏克蘭都在為人們上演一場最深刻的悲劇。
參考資料:
曹然《歐美領導人紛紛去以色列,烏克蘭憂慮了》
環球時報《烏克蘭等來壞消息》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