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473 篇 原 創 主 文-
看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都知道三國的轉折點在於赤壁,經此一役,曹操喪失一統天下的機會,諸葛亮隆中對、魯肅榻上策有望,三國,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天下三分,大勢已定,卻也埋下孫劉兩家兵戎相見的隱患。
無論是季漢,虎踞荊、益,以圖中原,還是孫吳,「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都有一個必取之地,荊州,用以實現這些戰略對策。
諸葛亮與魯肅,圖源@老版《三國演義》
在這場赤壁戰役里,有一個最為關鍵的人,周瑜,一個最為關鍵的地方,柴桑。
孫吳雄踞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縣),以柴桑縣為軍事基地,周瑜在此訓練水軍,用以抵抗曹操百萬大軍,最終成就千古功績,被後世尊為古今第一儒將。
九江甘棠湖上的周瑜點將台,圖源@veer圖庫
孫劉聯盟時,諸葛亮也是到柴桑,舌戰群儒,說服孫權,達成「聯吳抗曹」,為劉備基業有成奠定基礎。
此後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柴桑歷經風雨,行政區劃變了又變,成為我們今天要講的九江。
每每談起這座城市,常有人感慨:「多好的地方啊,就這麼沒落了」,九江沒落了嗎?
的確,縱覽它的地理位置,地處四省交界,北為長江、南為鄱陽湖,「襟江帶湖,獨擁廬山」
九江市位置範圍示意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九江既是長江中下游分界點,也是鄱陽湖流域,與長江流域的聯通處,上通鄂、湘、川,下達皖、蘇、滬,僅憑水道,即可轉運全國,享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帶來的資源稟賦優勢,怎會被說沒落?
「世界最高的紀念碑」九江勝利碑,圖源@維基百科
孫吳那麼希望得到荊州,就是因為可以屯兵設守,以防敵人順風順水而來,大破九江,直取都城建業(南京)。
事實也證明,呂蒙白衣渡江擒殺關羽,劉備夷陵之戰大敗,孫吳實控荊襄後,就立馬派了諸葛恪鎮守九江,以防曹魏、蜀漢奪取荊州,而危及江東。
那時九江對於孫吳的重要性,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張家口,拱衛京師最後一道屏障,是重要的軍事門戶。
(《三國志》中諸葛亮初見孫權,提及孫權擁軍於九江,圖源@《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
拋開三國時期,在高度依賴水運的其他時代,九江開通的港埠是,南北水上通道的重要港埠,長期被各政權視為各種意義的重地,無論軍事、經濟、運輸等等。
20世紀初,更是因船隻的升級,貨物運輸噸量直線上漲,而在長江數十個港埠中位列第三,在全國各港埠位列第九,長江、鄱陽湖流域的柴米油鹽生活物資轉運,基本依賴於九江。
長江五大樞紐港之九江港,圖源@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也在這裡大搞石油化工,將整個江西的多個相關產業搬到了這裡,那時的江西人想要一瓶液化氣,還得從這裡運出去。
江西第一的位置呢,常常在南昌、九江、贛州之間,過去多數時候,九江地位上,基本摁著南昌與贛州。
江西省各地2022年GDP及增速,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但現在看著,江西2022年各市GDP,九江排在了南昌、贛州後面,全省第三,宜春、上饒緊追其後,頗有一副力爭老三的氣勢,這沒落說法,倒也有跡可循。
九江為商賈雲集之地,人們南來北往帶了不少家鄉習性,它們如各式各樣的果蔬肉,在九江煮了一鍋大雜燴,既有江北的捲舌、大嗓門,又有江南的溫柔婉約。
人們常言:「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三個湖北佬,不如一個九江佬」。精明,是九江人的標籤,但卻因碼頭文化、江湖習氣而生,其背後離不來去匆匆的本質,雜家文化無法自成一派,也就失去了約束,浮躁、小氣自然而生。
明代風水塔,九江鎖江樓塔,圖源@維基百科
所以在面對穩重的南昌,九江人很少有服氣的,「南昌佬,壞的很」,當然,換個角度,南昌也很少有服氣九江的,「九江佬,最難搞」。
九江飲著長江水,南昌飲著贛江水,兩地聊不到一起也挺正常。
兩地同飲鄱陽水,鄱陽湖衛星圖,圖源@NASA
這兩地為何「互相看不慣」,大抵是因為九江的崛起,意味著南昌的觸底,而南昌的崛起,也意味著將九江拉落神壇。
也許有人會說,它們可以一起發展,這個事情兩地其實搞過:「昌九一體化」、「昌九工業走廊」,冀望成為贛北乃至全國綜合樞紐。
結果,九江除了撈到一條昌九快速路,就剩一地雞毛。
九江,歸根結底,還是輸給了江湖變化、時代變遷。
(美孚洋行舊址,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九江被迫開埠,湧入的西方國家,紛紛在此設立公司、洋行,圖源@維基百科)
現在大城市經濟發展,有依賴運輸的,有依賴科技的,也有依賴金融的、行政的,先強大起來的城市,會產生一種人才虹吸,將周圍城市的人才、財富都吸到了自己身上。
在我國最為典型的莫過於珠三角、長三角以及北京,然而九江周圍有什麼呢?
九江火車站,圖源@維基百科
既然它「雞鳴四省」,那麼比起省中各市,更接近各省省會:南昌、武漢、合肥、長沙,除南昌以外,其餘省會的GDP就沒有低於1.2萬億的,單論GDP體量,是九江的三五倍,那麼勢必會虹吸九江人才。
更甚者,因地處長江流域,南京、杭州、上海這幾個大佬城市也都對九江產生影響。
九江市與周邊各省會位置及交通距離示意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特別是隨著交通升級,陸路運輸、海空運輸,無一不打擊河運的地位,再加上三峽大壩建成,下游非汛期水位較低,九江段海輪航道每年需停航4、5個月,九江水運日漸式微。
水運優勢減弱,人才流失嚴重,江西交通樞紐地位名存實亡。
鎖江樓,圖源@維基百科
沒有經濟吸引人才、沒有人才發展經濟,九江大抵陷入死局,而如何破局,應該向誰學習?可能就是,武漢。
兩地有類似的歷史脈絡,也都地處長江流域,武漢發展的經驗想必能給九江帶來一些啟示。
優越的地理位置,給九江帶來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而後吸引天南海北的文人騷客,山水詩、山水詞,如星辰輝光,灑落於九江。
獨特的戰略地位,讓九江的歷史變得激盪,書寫成一本厚重的史書,周瑜點將、朱陳大戰,恍如昨日,歷歷在目。
九江琵琶亭與白居易,圖源@維基百科
當你拋開各種因素,僅從旅遊角度出發,九江這座城精彩紛呈。
江南江北的不同風格、五湖四海的不同口音,這是航運時代留下的精華,也是有別於江西各地的美。
你可效仿前人登廬山而吟:「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
廬山全景,圖源@veer圖庫(請橫屏觀看)
也可看一場《廬山戀》,賞一番洋裝秀,品一代人的愛情與情懷,此時回望廬山,是否感到一絲溫情?
百年前,一位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在廬山牯嶺,租下了一千多畝土地,並轉賣給各國開發商,建了一棟棟西式別墅,成為許多人每年的避暑勝地,後來的八屆八中全會也在這裡的會議禮堂召開。
廬山百年別墅群,攝影師@宗剛(請橫屏觀看)
在廬山景區的範圍里,有一處盆地,卻名為白鹿洞,只因古人從山頂往下看去,青山環抱,猶如洞壁,中間低狀,貌如洞狀,故而稱之為洞。
白鹿洞書院,圖源@維基百科
這個地方本是唐代詩人李渤、李涉隱居讀書之地,歷經多位文人墨客努力,宋初擴為書院,並隨著理學家朱熹的到來,而名聲大噪。
如今書院的建築,基本是上世紀末期修復重建,除了保留的一些明清建築,基本沒有古建築,但風景與意境都非常不錯。
廬山西海的山水默契,圖源@CCTV《航拍中國》
離開廬山,在九江之中,還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如最美高速所在的廬山西海。
提起這個地方,不得不說,九江人真TM會做生意。
廬山西海的島嶼,攝影師@宗剛
這原本只是江西群山里人工蓄積起來的普通水庫,卻經九江人的一通操作,不僅將它跟廬山聯繫起來,起的名字,還無比契合中國人的調性。
然後經過《航拍中國》這些節目、媒體,將廬山西海的美景無限放大,使得每年涌到這裡的遊客並不比廬山少。
廬山西海水上公路,攝影師@宗剛(請橫屏觀看)
在鄱陽湖上,有一個江南大型沙漠越野基地——南方越野基地。
南方越野基地
之前,我們也製作了一篇關於鄱陽湖與這個基地的路書,不妨抽空點開一看。
華東春色越野自駕線手繪地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此外,東林寺、真如寺、甘棠湖、潯陽樓、陶淵明紀念館、九江市博物館這些散落在全市各處的景點,還需要你細細尋找,去品味這座城過去的風雲變幻。
東林寺,攝影師@宗剛(請橫屏觀看)
九江,一個2200餘年歷史的古城,一個清涼宜人的避暑勝地,一座與眾不同的城市。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自駕地理,對話框回復「入群」進入自駕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