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刺客
據《參考消息》報道,印度總理莫迪希望將印度打造成為領領先的製造基地,利用西方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憂慮獲利,把「中國製造」變成「印度製造」。對此,德國《商報》說,印度正在成為一個全球製造業中心,莫迪政府決心打造一個積極的環境。
莫迪之所以有這樣的「雄心壯志」,不全是一時心血來潮的衝動之舉。根據《商報》的解釋:在莫迪政府推出所謂「生產激勵計劃」數年後,印度有了自信的理由:鑒於印度強勁的經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不斷刷新記錄。
顯然,西方對中國日益增加的嫉妒和防範心理,成為印度獲得更多外國直接投資的機會。在一些西方國家政府的眼裡,所謂「共同價值觀」是遠比國家、企業和民眾利益更重要的玩意兒。由於美日等國家長期反華宣傳,印度被西方視為「世界上最大民主國家」,自然成為某些西方政客「理想」的合作夥伴。
實際上,以西方對所謂「民主國家」的標準來衡量,印度根本就不夠格,其糟糕的人權狀況更是一直飽受詬病。對西方而言,即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最大人口國家的印度,也是它們重點防範的對象之一。只不過,印度「幸運」之處在於,它前面有「大個子」中國擋著。西方想要利用印度的人口優勢和市場潛力,抗衡中國崛起對它們產生的影響,這是它們暫時放過印度的最直接原因。
不過,印度對於西方來說,還真有點「爛泥糊不上牆」的意味。西方將其視為取代中國製造業地位的期望,卻屢屢被現實的殘酷打得昏頭轉向。德國《商報》援引國際經濟學家邁爾的警告報道稱,為了在國際生產基地競爭中站穩腳跟,印度還需要進行重大改革。
《商報》說,作為專注於印度業務諮詢公司的老闆,邁爾很了解印度業務的陰暗面,也不得不與其他投資者那樣,與在印度遭遇的各種挑戰長期作鬥爭。他說,儘管受西方與中國關係緊張等因素的影響,外國感興趣人士近期紛紛湧向印度,但該國龐大的官僚體系、複雜的稅收以及貿易障礙等難題,令很多外國投資者「知難而退」。
鑒於印度投資環境並非莫迪政府對外宣傳那麼回事,很多外國投資者受到西方政客和媒體的蒙蔽,將印度視為它們「最理想」的投資市場,這讓印度這個投資市場看來「很美好」。然而,但很多外國企業卻因為忍受不了該國混亂的投資和稅收政策,紛紛拍屁股走人。
今年早些時候,印度《商業標準報》援引一份政府數據報道稱,從2014年到2021年這7年期間,共有近3000家外國企業撤離印度市場。這個數字對中國這樣的製造大國來說,可能是九牛一毛。不過,對於總共僅有約1.2萬家仍在經營外企的印度來說,這個數字約占印度外企總數的近三分之一。對此,《商業標準報》認為:外國公司可能正在對印度失去興趣。
顯然,因對本土企業缺乏信心,同時害怕被外國企業賺了太多利潤,印度政府的投資政策不但朝令夕改,稅收政策更是混亂不堪。由此而形成的投資壁壘,令很多外企望而生畏。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蘇布拉瑪尼安舉了一個例子:印度政府向外國生產的零部件徵收高額關稅,不必要地提高外企在印度的生產成本。
顯然,一個充滿保護主義思維的印度政府,導致大企業對其缺乏信任。而印度政府曾因多次臨時修改規則而屢屢冒犯投資者,這應該就是接近三分之一外企撤離印度的主要原因。所以,莫迪政府利用西方對中國的敵意,企圖將西方投資者從中國市場「勾引」到印度市場。但《商業標準報》直言不諱地指出:對印度來說,趕上中國並不容易。
西方國家政府都在鼓勵企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同時印度的經濟增長勢頭也「很誘人」,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是印度的6倍。顯然,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但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面前,印度這個西方政客眼裡「耀眼的明星」,卻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