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本可在晉武帝手上避免,可惜一一錯失良機

2023-12-29     古今記實1

原標題:八王之亂本可在晉武帝手上避免,可惜一一錯失良機

八王之亂的發生讓西晉的力量急劇下降,數以十萬計的軍隊捲入了這場導致國家滅亡的悲歌,西晉的人民更是無辜受害。西晉八國之亂的爆發原因,大多數人認為主要是因為晉武帝司馬炎選了個愚昧的兒子司馬衷來繼承皇位。晉惠帝一次說了「何不食糜肉」,這使得賈南風更加相信這位皇帝無知又無能,也讓後來的事情發展得更糟。就此,賈后垂簾聽政,不少藩王因此抱怨賈后和她的親信誤國,各個王子便上演了一場接力般的亂世鬧劇。即使賈南風被殺,他們也未停止紛爭,八王之亂持續了長達16年之久。到公元306年,這齣鬧劇終於結束,但西晉朝野並未喘息,胡人的鐵騎已經開始侵襲中原。西晉,這顆元氣大傷的大樹,風雨摧殘後還苟延了10年。到公元316年,一個號稱大漢劉氏後裔的匈奴人給了這棵虛弱的大樹最後致命的一擊。西晉在魏晉南北朝這長達360餘年的長期分裂中是短暫的統一,可謂是曇花一現。晉武帝司馬炎,或許沒想到,把江山交給子孫後,僅僅二十多年,西晉就在歷史舞台上消失了。

其實,司馬炎在位時完全有幾次機會避免後來的八王之亂,但他猶豫不決,聽信旁人的意見,最終誤了晉朝幾世的成就。司馬炎其實也知道皇太子司馬衷智商有問題,曾經想過換太子。一次,他和楊皇后談起此事,但楊皇后勸道:「長子雖非賢,還是應該立為太子。」司馬炎經歷了三國末期的混亂,深深印在腦海里。在《三國演義》中,賈詡一句「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打消了曹操廢長立幼的想法。司馬炎或許也想到了袁紹和劉表的教訓,所以就放棄了換太子的念頭。從封建宗法制度來看,皇后的意見是合理的,但晉武帝沒有選對人,這顯然是缺乏遠見。加上楊皇后在背後說風涼話,而且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小時候聰明伶俐,有著司馬懿的風範。司馬炎非常喜歡這個孫子,換太子的想法漸漸淡化了。第二件事,就是為太子司馬衷選妻。晉武帝本想選衛瓘之女,楊皇后卻盛讚賈充之女賈南風品德高貴,說她是太子的最佳人選。楊皇后這麼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賈充之妻郭槐的影響。

晉武帝聽從了皇后的意見,選中了「相貌普通而多疑心」的賈南風,這也為西晉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後來,賈南風沒有生育子嗣,看到司馬遹聰明絕頂,害怕影響自己地位,便生嫉妒之心,設計陷害司馬遹,廢除了他的太子地位。如果當時司馬炎堅持自己的想法,選衛瓘之女為太子妃,就沒有後來的賈后專權,八王之亂很可能不會爆發,西晉這個統一的王朝也不會這麼倉促地從歷史中消失。還有一事,就是司馬炎多次被臣子勸諫後心中不安,決定考驗太子司馬衷的才能。賈南風怕司馬炎改變心意,便讓張泓寫好文件,暗中送到東宮,讓太子抄寫。司馬炎也感到不安,但當看到送來的文件條理清晰,處理事務得當,就非常高興,告訴那些老臣們,太子還不錯。實際上,晉武帝沒有廢除太子,可能也是因為司馬衷並不像史書所說的那麼愚蠢。在八王之亂時,朝廷戰敗,晉惠帝流亡,百官紛紛逃亡,只有嵇紹保護著天子。皇太弟司馬穎的士兵找到他們後,將嵇紹拉下馬車。

惠帝大聲說:「忠臣啊,不要殺他。」士兵回答說:「遵循太弟的命令,只是不傷害陛下一人。」嵇紹不幸被刺殺身亡,宋朝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把嵇紹當做忠臣的榜樣。嵇紹的血濺到了惠帝的衣裳上,惠帝悲痛不已。之後,有人想給惠帝洗衣服,惠帝說:「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史學家記錄這段歷史時也不禁感嘆「惠帝是何等憨憨!

」由此可見,司馬衷也是個極其善良之人,也有辨識忠臣的能力,司馬炎可能也看到了司馬衷善良的一面,再加上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聰明伶俐,換太子的念頭也就慢慢消失了。可惜,司馬衷的善良在眾人的利用和攻擊中並沒有找到立足之地,只是被當作傀儡。如果當時司馬炎堅持自己的想法,換個聰明的兒子來繼承皇位,那些野心勃勃的王子大多只能在自己的地盤上安穩地坐鎮,不會胡作非為。而賈后也不會有機會登上歷史的舞台。可惜,晉武帝心軟,盲目聽從楊皇后的話,最終埋下了西晉沒落的伏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66dc88077780f90b298ba7197f3a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