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秋天時候,山東河南河北等主麥區,都出現了一次往年難見的秋汛。差不多有3成以上的麥田因此播種時間被迫推遲了15天左右。這也就意味著春季的麥苗返青情況將會十分複雜。
果然,在搶播之後,冬季的小麥苗還是不出意外的出事了。往年冬季12月能看到的綠油油一片的麥苗,卻在很多地塊中根本不見蹤影。這在農民行話里叫「捂住了」。即便麥苗長了出來,也弱的像針尖一樣,農民管這種苗叫「土裡捂」,或者叫「一根針」。在核心麥區的河北省,這種「土裡捂」的麥田就達100多萬畝,這種苗情讓很多種了一手好莊稼的老手都憂心忡忡,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再不加以干預,可能後期就只能以絕收收場了。
於是國家出手了。原來的農田裡,忙碌的只有農民,而這次,農業專家直接走進天間地頭。以往農民憑經驗,看節氣的澆「悶頭水」,在複雜苗情下,顯得已經不能勝任。於是通過專家的指導,對麥苗區分一類苗、二類苗和三類苗,分別制定不同的澆水量和澆水時機。再通過地塊大小確定施肥量,做到「訂製」施肥。
可小麥的生長期並不完全在前期。搶了農時的小麥,本來恢復到了往年的樣子,但剛過了春節,就再次出問題了。
長的很好的麥苗,突然的就黏了、乾了、黃了,這是咋回事呢?
首先,前一階段的麥苗黏了、乾了、黃了,有病蟲害、凍害,以及秸稈還田效果不好的原因,苗黃苗不長。
其次,現在麥苗黏了、乾了、黃了,就要考慮是不是麥種的問題了,這個品種是否抗凍性較差,尤其是在春季,冷熱天氣可能每周都在不斷地循環中。
再次,是否出現了播種偏早,但冬季的嚴寒又來的偏晚的情況。以華北地區為例,去年11月份的時候依舊很熱,小麥在冬季不斷旺長,旺長後沒有對麥田科學控旺或者鎮壓,這就讓旺長的麥苗的葉子沒有抵抗力,又細又長,遭遇大範圍降溫之後,麥苗就會出現發黃,甚至在莖部以上乾枯,並伴有死亡的情況。
最後,如果排除以上三個原因的話,就要考慮是不是地里的濕度過大,或者是不是用過除草劑,並在用後幾天時間內有降溫和下雨。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地面潮濕,水汽過大,從而地面低溫不利於麥苗返青。
如果已經出現別人的麥田順利返青,而自家的麥田以前長的很好,突然的就黏了、乾了、黃了,應該咋辦呢?
別慌,鋤禾君來幫你出招。先要控制住澆水的時間。根據天氣情況和土地的墒情決定燒水的時間,一般不要早於3月15日。因為3月15日以前,溫度高低起伏,如果澆水會導致地溫遲遲得不到提升,不利於麥苗的春季分櫱。
春季的鎮壓,要嚴格按照「壓干不壓濕,壓虛不壓實」的標準來做。如果經過一個冬季,地面很硬,就不用鎮壓了。相反,如果地面完全解凍,農田中地面很暄,那麼就需要及時鎮壓了。
不管是控制澆水,還是春季鎮壓,目的都是為了沉實土壤,減少土地跑墒,,進而促進麥苗的根系生長,讓麥苗順利返青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