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航母是軍艦中比較「年輕」的一種艦型,作為以飛機為主要艦載武器的軍艦,航母是一種大型作戰平台,歷經一戰中的「作用不算大」,到二戰中的「強勢上位」,再到二戰後,航母成為海軍的核心主力艦艇,強國海軍的象徵,在航母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曾經重要的艦載裝備都已經消失不見,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航母上逐漸消失的裝備:已成為「古早」的象徵
1、消失的魚雷攻擊機、攻擊機等
現代航母上必備的主要有艦載多任務戰機、電子戰飛機、直升機(通用、反潛等)、固定翼預警機(或預警直升機),在二戰中及二戰後的一段時間中,其實在艦載固定翼戰機中,曾經魚雷攻擊機、俯衝轟炸機和攻擊機都是必備機型。
魚雷轟炸機又稱魚雷攻擊機,主要以魚雷為武器攻擊水面艦艇或者潛艇,俯衝轟炸機屬於轟炸機的一種,主要以高速俯衝的方式利用炸彈攻擊水面或者地面目標,對比水平轟炸機具有投彈命中率較高的優勢,在著名的中途島海戰中,美軍「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在短短的5分鐘時間就迅速擊沉了3艘日軍航母,其中赤城號航母被美軍俯衝轟炸機的一發炸彈直接擊穿飛行甲板引爆堆積的航空彈藥,創造了「一發炸彈擊沉航母」的戰績。
在二戰時代,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都是航母所搭載的重要作戰飛機,如中途島海戰中,美軍企業號航母(CV-6)搭載的航空聯隊中,其中VF-6為27架F4F野貓戰鬥機,VB-6和VS-6為共38架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VT-6為14架TBD破壞者魚雷轟炸機。
二戰後,戰機進入噴氣式時代,艦載武器和機載武器轉向飛彈化,攻擊距離大幅增加,需要靠近航母等水面戰艦使用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實施攻擊的機型迅速被淘汰,美國海軍主要開始轉向艦載攻擊機和艦載戰鬥機的組合,如50-70年代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先後服役的艦載攻擊機A-4「天鷹」、A-6「入侵者」和A-7「海盜Ⅱ」,A-4到1998年才從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60年代美國海軍開始使用的艦載戰鬥機為F-4「鬼怪」,到1996年退役。
到1974年,美國海軍艦載戰鬥機開始變為一代名機F-14,到1983年F/A-18戰鬥攻擊機開始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如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CVN-65)的固定翼艦載機中,主要配置為20架F-14戰鬥機、36架F/A-18戰鬥攻擊機、4架EA-18G電子戰飛機、4-5架E-2C預警機。
隨後,現代艦載戰機開始進入了「多功能」時代,F/A-18戰鬥攻擊機便是代表作,具有很強的對空、對海、對陸等多任務作戰能力,將曾經魚雷轟炸機、俯衝轟炸機、戰鬥機、攻擊機的作戰範圍融合,隨著F-14在2006年退役,F/A-18實現了美國航母主力艦載戰機的「一統」,未來將會被同樣強調多任務能力的五代艦載機F-35C所取代。
2、被航母所放棄的「舷內升降機」
升降機是航母上機庫和飛行甲板之間進行艦載機調度的重要裝備,主要可以分為舷內式和舷側式兩種,舷內升降機在早期航母上比較常見,優點在於不必在舷側「開洞」,保持艦體的完整度,不影響艦體的強度,受風浪的影響較小,結構和零件等均包裹於艦體內部,技術難度較低,防護性能較好,但缺點是破壞了飛行甲板的強度,還會占用飛行甲板下方的機庫面積,同時,舷內升降機工作時,裝備的升降和艦載機拖曳操作時,會影響飛行甲板上的操作,影響航母的起降效率,這一點對於搭載噴氣式戰機的現代航母來說,對於戰鬥力影響較大。
冷戰後建造的各型「正經」航空母艦中,艦載機的調度基本都沒有再採用舷內升降機,而是採用了舷側升降機,如英國最新的女王級、美國最新的福特級,我們的003,還有更早一些的法國戴高樂號。
早採用舷側升降機的航母是1942年美國建造完工的埃塞克斯號航母,舷側升降機雖然需要在艦體外側「開洞」,但是,對於現代飛行甲板布局更有優勢,前部進行起飛,斜角甲板進行降落,舷側升降機位於一般飛行甲板兩側,對戰機起降的影響較低。
同時,為了便於彈藥等中小型裝備到飛行甲板的運輸,航母一般還會設計有較小的舷內升降機,如美國最新的福特號航母(CVN-79),就設計有彈藥升降機,其在飛行甲板上的開口較小,可以直接提升到戰機停放區域,節省為艦載機供彈的時間,提升裝彈效率。
目前各國服役的航母中,2008年服役的義大利加富爾號航母採用了舷內升降機+舷側升降機的設計,與他國海軍航母不同,一方面因為該航母較小,排水量只有標準2萬1160噸/滿載2萬7100噸,艦體尺寸較小,其並不搭載彈射/活躍起飛的固定翼艦載機,而是8架AV-8B或F-35B短距垂直起降戰機,另一方面,加富爾號其實並不算是航母,而是一艘強調多功能任務的戰艦,在船艉和舷側設計有60噸的滾裝跳板便於快速裝卸,具有一定的兩棲作戰能力。
另外,印度海軍中目前的主力航母維克拉瑪蒂亞號(或譯「超日王」號),其也設計為舷內升降機,其原因在於該航母雖然是2004年後改裝、2013年交付印度海軍的,但是其前身為基輔級直升機航母,並非正規航母。
維克拉瑪蒂亞號的舷內升降機還有一個問題,便是升降機的尺寸較小,固定翼艦載機和直升機都需要摺疊後才能搭乘,而印度的新型航母雖然排水量只有4萬多噸,不過也已改用舷側升降機,但目前也被認為升降機的尺寸較小。
3、更早消失的「古早」大中口徑艦炮
早期航母有專門設計的,也有由巡洋艦和戰列艦艦體改建而來,可以搭載大量的螺旋槳艦載機,在艦體設計中,不僅保有厚重的裝甲防護,同時還搭載有大量的火炮,有其中大中口徑艦炮,在火炮戰艦時代,原本這些火炮是用於打擊靠近的艦艇。
隨著航母艦載機作戰能力的提升,二戰中航母布置有更為密集的火炮,用於防空作戰,艦載火炮的口徑逐漸轉為防空效率更高的中小口徑火炮。
二戰後,隨著海軍艦艇進入飛彈化時代,艦艇的防禦由「裝甲硬抗」改為飛彈防空+電子對抗,艦炮的作用進一步下降,現代航母搭載的艦炮主要為「密集陣」、「萬發炮」為代表的近防系統,以及部分用於防禦迫近防禦需求的小口徑艦炮和艦載機槍,火炮口徑主要為小口徑的25毫米或30毫米。
另外,隨著雷射武器的發展,艦載雷射武器已經開始上艦,雖然目前尚未完全成熟,但已經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艦載火藥等化學能火炮的應用範圍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