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縣古代歷史名人

2019-10-31     扶風同城

扶風縣古代歷史名人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史學家、文學家。16歲時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父班彪曾著《史記後傳》百餘篇。父死後,他繼承父業,搜集史料,從明帝永平元年(58)起,續寫《史記後傳》。永平五年(62),被人告發私改國史,投之於獄。弟班超為之辨白,始獲釋。後被召為蘭台令史,與陳忠等寫成《世祖本紀》,遷升為郎、典校秘書,受命編寫《漢書》。章帝時任玄武司馬。建初四年(79),根據諸儒在白虎觀辨論五經同異的結論,整理成《白虎通義》。和帝永初元年(89),隨將軍竇憲出擊匈奴,為中護軍。大破匈奴後,作《燕然山銘》以記功。後因竇憲擅權,被和帝所殺,受到牽連,死於獄中。此時,《漢書》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後由妹班昭和馬續續成。

其以20餘年修成我國第一部記傳體斷代史《漢書》,上起漢高祖元年(前206),下止新莽地皇四年(23),包括兩漢一代。全書計有12「帝紀」、8「表」、10「志」、70「列傳」,共100篇。敘事結構嚴密、詞簡意賅、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對後世史學與文學有深遠影響。書中也有不少篇強調王德始終、天人感應、陰陽災異之說。其擅長作賦,有《兩都賦》、《終南山賦》等。後人集有《班蘭台集》。

班超(32~102),字仲升,班固之弟,東漢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幫助西域各國人民擺脫了匈奴統治和壓迫,為打通絲綢之路,發展中西方經濟和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入仕後,初任蘭台令史,後投筆從戎,於漢永平十六年(73)隨竇固出擊匈奴,任殿司馬,奉命率36人赴西域。到鄯善(今新疆若羌)後,襲擊匈奴使者,促使鄯善王附漢,擢軍司馬。不久,西到于闐(今新疆和田),迫使于闐王殺匈奴使者,歸附漢朝。次年進入疏勒(今新疆喀什葛爾),廢黜親附匈奴的疏勒王。十八年(75),匈奴脅迫車師(今新疆吐魯藩一帶)叛漢,又指使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攻擊東漢西域都護,龜茲(今新疆車庫)、姑墨(今新疆溫宿、阿克蘇一帶)也發兵攻疏勒,其率兵堅守。章帝即位後,應疏勒、于闐等請求,班超決心留駐邊疆,收復失地,穩定局勢。漢建初三年(78),率領疏勒、于闐、康居(今蘇聯巴爾哈什湖以西)等國聯軍萬人攻占姑墨石城。是時,西域36國除焉耆、龜茲外,均屬漢朝。其上書漢章帝,要乘勝追擊,統一西域。章帝准奏,增派徐幹領兵助戰。建初八年(83),其率大軍浩浩蕩蕩向焉耆、龜茲進攻,經過激戰,打敗了龜茲等國聯軍,完全統一了西域。永元三年(91),因戰功卓著,被封為「定遠侯」。

永元十四年(102),因年老力衰,奏准皇帝,回到京都洛陽,是年九月病故。

班昭(約49~120),又名班姬,字惠班。東漢女史學家,博學多才。兄班固著《漢書》未成,死於獄中。為完成父兄未竟之業,應和帝之命,在皇家圖書館東觀藏書閣,從事《漢書》續編。漢永初四年(110),續編《漢書》「表」八篇、「天文志」全部完成。《漢書》共120篇,記載自漢高祖劉邦元年至新莽地皇四年共230年間的主要史事。其中「表」八篇和「天文志」是《漢書》的精華,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語言精鍊、結構嚴謹,生動地記述了當時社會現狀和階級矛盾,科學地揭示了物體天象及其運轉規律,在提高人們認識階級矛盾和天體變化、擺脫大自然在某些方面對人的控制,是一個新的重大突破。

班昭一生文學著述頗多,寫賦、頌等文章16篇,並由兒媳輯成《大家》3卷,以及論述封建社會婦女道德標準和修養的論著《女誡》7篇。漢和帝贊其才學,召入宮中,為皇后及諸嬪妃貴人作教授,使皇后、嬪妃、貴人的學識迅速提高。鄧太后臨朝稱制後,班昭以師傅之身份參議朝政,被號為「曹大家」。

班勇(生卒年不詳),字宜僚,班超之少子。東漢將領。東漢永初元年(107),西域反叛,與兄班雄出敦煌,迎都尉及士卒而還。是時,漢朝放棄西域,以為關閉玉門關即可安居無事。其力主出兵,朝廷置之不理。未過多久,北匈奴殘部征服西域諸國,連年侵犯邊境,威脅河西四郡。延光二年(123),安帝命其為西域長史,率兵500人前往西域,與龜茲合兵,打敗匈奴伊蠡王。永建元年(126),率西域各族大破北匈奴呼衍王,迫使北匈奴西逃,蔥嶺以東諸國相繼歸附漢朝,鞏固了漢在西域的統治。二年(127),被朝廷召回下獄。後病卒於家中。馬援馬援(前14~後49),字文淵,東漢名將。祖上趙奢,戰國時有大功於趙國,趙王賜爵為馬服君。自此,趙奢的後代以馬為姓。

馬援年少時酷愛兵書,鑽研軍事,精通《孫子兵法》,漢光武帝劉秀十分欣賞其軍事才能。漢建武九年(33),拜為太中大夫。是時,隴西羌人尋釁滋事,製造分裂,帝封其為隴西太守,率領大軍前往平叛,在臨洮與羌人激戰,大獲全勝。兩年後又擊敗武都參狼羌。後為虎賁中郎將。十七年(41),交趾郡麋冷縣(今越南北部)起兵叛亂,其中有兩員女將,一名征側,一名征貳,二人武藝高強,揚言要奪漢室江山。光武帝驚慌,拜馬援為伏波將軍,向交趾進兵。經二年激戰,大獲全勝,被封為新息侯。後在進攻武陵「五溪蠻」時,病死軍中。

馬援生前曾留名言:「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褒屍還葬耳。」

一生善於相馬,著有《銅馬相馬》。

馬融(79~166),字季長,東漢經學家、文學家。

馬融相貌奇偉瀟洒,善於言辭。青少年時博閱群書,學識淵博。漢安帝永初四年(110)被薦為校書郎中,負責校典秘書。是時,一些缺乏卓識遠見的文人宣揚「文德可興,武功宜廢」,於是朝廷下令停止軍事演習。他針對上述觀點寫成策論《廣成頌》,力主言文德、武功不可偏廢。於是得罪了鄧太后及其同黨,遂被罷官受禁,10年不得升調。鄧太后去世,漢安帝親自主政後,復被用,封為河間王廄長史。後被誣告貪污免官,處以削髮流配之罰,經自我辯白,免赦。回到故鄉辦學授徒,堂下常有學生千人之多。著名學者盧植、鄭玄等皆出其門下。他升堂教授生徒與眾不同,在大庭中掛一深紅色大幕帳,帳前,他明幾高座,為生徒講經授禮;帳後排列美麗女工樂隊,細樂輕奏,整個大庭清雅肅穆。相傳本縣今絳帳鎮就是馬融當年設帳教學的地方,故名絳帳。

馬融一生勤奮好學,著述甚豐。著作有《三異同說》及詩、賦、琴歌等20多部。同時注釋了《論語》、《詩經》、《易經》、《離騷》等10多部古籍。

馬鈞(生卒年不詳),字德衡。三國時機械家、發明家。初在魏國作博士(學官)。魏明帝太和元年至景初三年(227~239)任給事中。

自幼家境貧寒,好學科學技術。在洛陽時因都內園地無水,即設計出翻車(即今龍骨水車),能連續提水,使用輕便自如,小孩亦可轉動,是當時世界上最早和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至今1700多年,一直被廣泛應用。扶風渭河、水沿岸,仍沿用這種水車灌溉。

是時,社會上流行一種織綾機,50根經線50個躡,或60根經線60個躡,工藝笨拙,費時費工。他大膽改革,重新設計,製造出僅有12個躡的織機,使工效提高4~5倍。

馬鈞還設計製造了指南車,改制了蜀漢諸葛亮出師北伐的連弩,並創造出一種新式攻城武器「輸轉發石機」。即在木輪上懸架大石數塊,以機關鼓動而前進,接近敵時,全部發出,遠至數百步使對方無法防禦。某次,魏明帝收到一件「集萬戲」玩具,因不能轉動,令其改造。其用木料製成原動輪,在上面裝上龍魚巨獸、百官行署等玩藝,比原設計更精巧,且轉動自如,異常好看。

馬棱(生卒年不詳),字伯威。東漢建初年間舉孝廉,任郡功曹。章帝以其行義,升任廣陵太守。任職期間,賑濟貧民,減少賦稅,興修玻湖水利,澆灌良田兩萬多頃。百姓樹石碑頌其功德。後轉任漢陽太守,以威嚴著稱。江湖巨賊,被其擒滅。永初中坐事抵罪,故於家中。馬皇后馬皇后(生卒年不詳),馬援之女。10歲時,料理家務,敕制僮御,可達到成人水準。13歲選入太子宮,奉承陰後,待人接物,與同事交往,均能按宮廷禮節行事。顯宗即位,納為貴人。永平三年(60),立為皇后。她身材修長,方口美髻,能誦讀《易》,好讀《春秋》、《楚辭》,尤酷愛《周宮》、董仲舒之書,日夜潛心研讀。楚地盜匪成患,楚獄連年不斷,顯宗每談起此事,他都依法論治。諸將奏章、公卿議事難以定論時,顯宗常與她商討,對朝政大有裨益。

她從不以皇后身份干預朝政、為自己親屬謀求好處。肅宗即位後,尊她為皇太后,請求給外戚舅鼎升爵位,她堅決不許,並告誡肅宗嚴明朝綱。在位23年,故後合葬於顯陵。

馬超(176—222),字孟起,馬騰之子。東漢末為偏將軍。父因「衣帶詔」被曹操殺害後,其率兵反西涼,與曹操交戰於渭河兩岸,直追殺到潼關。

馬超武藝絕倫,銳不可擋,曹操被攻得割須棄袍,哀嘆:「馬兒不死,吾無葬地矣。」後因寡不敵眾,敗奔漢中,投靠張魯。劉備問兵漢中,其與張飛大戰於葭明關,二人均英勇過人,晝夜輪番,換馬不換人,激烈鏖戰。諸葛亮仰慕其才藝,設計降服之。後隨劉備進軍成都,圍攻劉璋,請命首當其衝,未至城下,劉璋即稽首請降。馬超終被進封邰鄉侯。

馬植(生卒年不詳),字存之。唐元和進士,後升任補校書郎,由壽州團練副使三遷升饒州刺史。開成初年,為安南都護。精通史事,有政治卓識遠見。任檢校左散騎常侍、徙黔中觀察使。會昌中拜光祿卿,遷至大理,為李德裕所抑。宣宗嗣位,以刑部侍郎領諸道鹽鐵運使,遷至戶部,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進中書使郎。後因與馬元贄私交,坐罪,罷為太平節度使,貶為常州刺史。後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起用為忠武宣武節度使。馬磷馬璘(721~777),唐大將,馬援後裔。

自幼學文習武,深通韜略,武藝超群,勇猛果敢。讀《漢書·馬援傳》中「大丈夫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時,慨然道:「豈能讓祖先的功業在我輩墮落於地!」毅然仗劍從戎,不遠千里投奔安西(今新疆吐魯番西)節度使。此後15年間,不避生死,英勇作戰,屢建奇功,官至左右金吾衛將軍。

天寶中,任鎮西節度使,率精兵三千,從二庭赴鳳翔勤王,唐肅宗委以東討叛軍重任,揮師東進殄寇於陝州、破叛軍於河陽、衛南(今河南滑縣),僅率領百名騎兵勇士,大破叛軍五千之眾。寶應元年(762),唐各路大軍會戰洛陽,面對叛軍史朝義十萬之眾,其身先士卒,大喝:「事急矣!」手揮大旗,單騎直奔敵陣,連奪兩面軍牌,部下五百鐵騎緊隨沖入敵陣,三進三出,史軍十萬大敗潰退。

廣德二年(764),奉令率軍防衛西北疆土,與吐蕃、回紇進行了「鳳翔之戰」、「鄰武之戰」、「潘原之戰」,大破蕃、紇多次進犯,使唐京畿不受侵擾。守衛涇原8年間,政寬法肅,百姓安居樂業,每有戰事,樂為所用。臨戰身先士卒,知人善任,部下將士齊心。數次擊敗吐蕃進犯,保全城堡,固守邊關,多次受到朝廷嘉獎。累遷檢校左僕射知省事,進扶風郡王。

大曆十二年(777),因積勞成疾,病逝軍中,年僅50。代宗十分哀傷,以其數年間「忠而能勇」、「艱難之中頗立忠節」而停止朝事,以示哀悼。

耿弇耿弇(3~58),字伯昭。

自幼聰明好學,尤愛兵法武術。21歲時投奔東漢光武帝劉秀,劉秀見其年輕,未敢重用。後來王郎率軍攻打邯鄲,劉秀擬放棄邯鄲南走,耿弇正確分析戰局,一舉擊潰王郎,得到劉秀的特別器重。

更始皇劉玄見劉秀軍威日大,恐爾後奪取天下,封劉秀為蕭王,並命罷兵回長安。耿弇力主劉秀起兵與之決戰。劉秀聽後勇氣倍增,即拜耿弇為大將軍,與大將吳漢組織幽州十郡兵馬,先隨劉秀擊敗了赤眉、銅馬軍,後又擊敗了高潮、龍來等軍,奪得山東、河北一帶許多地方。

劉秀即位後,拜耿弇為建威大將軍,使與驃騎大將軍景丹、強弩將軍陳俊攻破了多處敵軍,為東漢中興奠定了基礎。劉秀誇讚其說:「昔日韓信破齊,奠西漢立國之基;今日公平山東河北,其功之大,可與淮陰侯相比。」《後漢書·耿弇傳》所記:「耿弇中興東漢,征戰半生,平三十六郡,破三百城,未嘗挫折。」

耿恭耿恭(生卒年不詳),字伯宗。秉性慷慨,多有謀略,頗具將帥之才。

東漢永平十七年(74),與竇固、耿秉破降車師,設置西域都護,為戎己校尉。十八單于出擊車師,其率兵迎戰,大破單于。顯宗逝後,車師復叛,與匈奴共同向其統兵之地進攻。是時,糧草已無,將士精力不佳,其煮弩鏜,食筋草,與士卒同生死,毫不動搖。車師王派遣使者勸降,其誘來使上城後殺之。單于大怒,增兵圍困。後援兵到來,匈奴逃走,車師王又被降服。中郎將鄭眾上書,稱其節氣賽過蘇武。

耿秉(生卒年不詳),字伯初,博擊書記,能說司馬兵法。

東漢明帝時累拜駙馬都尉,與竇固等人討伐匈奴,又攻破車師。章帝時拜度遼將軍,匈奴懷其恩信。復拜征西將軍,從竇憲攻打北匈奴,大獲全勝。

耿秉生性壯勇,行軍時常披甲走在前邊,休息時不歸營部,對隸屬以極大身教,齊云:「即使戰死疆場亦心甘情願」。

耿國(生卒年不詳),字叔。

東漢光武帝時任中郎將。是時,烏桓、鮮卑屢屢進犯邊疆,其常提出相應之對策。是後,匈奴日函王,自立為呼韓邪單于,款塞稱藩。耿國自告奮勇抗擊北虜,多人對此提出疑問,言不可行,他以為宜用宣帝劉詢故策對付。光武帝贊同。從此,烏桓、鮮卑保塞自守;北虜遠去,東漢邊境安寧少戰事。後官至大司馬。

竇融(前16~62),字周公。

世代為河西官吏。新王莽末年為波水將軍,相繼降服劉玄,任張掖屬國都尉。其寵絡豪傑,聯結酒泉、敦煌等五郡,為五郡大將。是時,羌胡震服。

光武帝即位後,拜涼州牧官位。隗囂反,其率兵前往平叛,封為安封侯,後升為大司空。家族中被封一公、兩侯,三娶公主。

竇憲(生卒不詳),字伯度。東漢大將軍竇勛之子。

建初二年(77),女兒立為皇后,遂累拜中郎、侍中、虎賁中郎將、黃門侍郎等職。

和帝劉肇登基,匈奴北侵,竇憲因事發而要求立功贖罪,遂拜為車騎將軍、兵馬大元帥,率十萬人馬出擊匈奴,與北單于王戰於稽落山,一舉大敗匈奴兵,斬首萬餘,奪得戰馬牛羊百萬頭,西域八十多個部落首領率軍前來投降。翌年,又率兵進攻駐紮在金徽山的匈奴餘部,大獲全勝,匈奴宣告徹底滅亡。西域從此平定。

後因功高,舊習又犯,隨意提拔心腹將領,無辜迫害政見不同者,被和帝賜死。

竇武(生卒年不詳),字游平。東漢外戚。

少時以德行著名關西。後因長女立為桓帝劉志皇后,封為槐里侯,拜城門校尉。在位期間多避名士,清正疾惡,禮賂不進,戒訓後代甚嚴。

永康元年(168),朝士李膺、杜密等人遭橫禍瀕臨殺頭之患,竇武獨自一人秉筆直書進諫。靈帝劉宏即位,拜為大將軍,進而封為聞嘉侯,與太傅陳蕃同心輔助朝政,天下熱望太平。因其疾惡宦官,後被宦官曹節等陷害。

竇固(?—88),字孟孫。東漢顯親侯竇友之子。

漢光武中元元年(57),蔭襲父爵。不久,因功遷為中郎兼羽林士。後拜為大元帥。經過半年準備,率一萬餘兵出酒泉塞;於武威、隴西、天水等地募兵及羌胡兵萬人出居延塞;河東、河西兵一萬餘出高闕塞;太原、雁門及鮮卑兵萬餘人出平城塞,共同向匈奴出擊,匈奴兵敗逃。翌年,又率兵出擊玉門關,進發西域,大破白山,戰勝車庫國。從此,坐鎮西域十餘年。

蘇孝慈(生卒年不詳),少時沉著謹慎,胸有大志。北朝、北周時,遷工部上大夫,封臨水縣公。隋文帝時,進爵安平郡公、拜工部尚書。是時,朝廷籌措官宦費用,台、省、寺、府均設置癬錢收息。蘇孝慈以為,官與百姓爭利,決非為政之道,遂呈請文帝楊堅按官員職位大小劃給「職田」。文帝採納其建議。

蘇曾任浙州刺史,後遷洪州總管。任職期間,能惠政於民。任洪州總管時,平息了桂林山越叛亂。

竇滔(生卒年不詳),字連波。通經史,東晉列國、(前)秦世祖苻堅任以心備歷顯秩,皆有政聞,遷秦州刺史。因忤旨謫戎。後又起用為安南將軍,鎮襄陽。

妻蘇蕙著有《璇璣圖》。

蘇惠蘇惠(生卒年不詳),字若蘭。東晉列國(前)秦女詩人,出生於今陝西武功蘇坊村。16歲嫁給扶風竇滔為妻。21歲時,因竇寵愛歌女趙陽台,被棄留在家。後用一年時間,在一塊長寬各八寸的手帕上,用五彩絲線織成上下右左倒順能讀的旋轉詩,構成美麗的圖案,即《璇璣圖》。

《璇璣圖》上有詩29行,每行詩29字,共841字,縱橫、反覆讀來均成詩句,可組成200多首詩,記敘夫妻往日情誼。意境深沉,感人肺腑。竇滔讀罷,感觸頗深,送走趙陽台,迎惠到襄陽。

蘇惠一生成詩5000多句,大多散落,唯《璇璣圖》傳世。竇滔故居——今本縣城七星河畔的周秦坡村有織錦台遺址。

夏氏(名不詳)(1850~1929),本縣建和鄉豆會夏家村人。嫁天度街王鳳崗為妻。夫去世後,其操持家務,兼作商。由於知人善任,生意日漸興隆,成為當地富戶。她關心國事,體憐窮人,頗得鄉里愛戴。

清光緒年間,陝西大旱。省巡撫令地方捐糧賑濟饑民。因數額過大,難以籌措,知縣邀全縣富戶商議。官吏上門告知,夏氏說:「我是婦道人家,不便到會,捐糧之事,我心樂意,到時即捐不誤。」

三日後,知縣要其簽寫捐糧數字。夏氏先請知縣宣讀各戶所捐數額,最多者50石,最少者20石。她聽後說:「多捐一斗可多救活一條性命,是好事,我願把儲存的100石糧食(每石300市斤)全部捐出。」知縣知夏氏並非特別富裕,卻如此巨額捐糧,深受感動,當場讚揚,並親送其到縣衙大門之外。之後,知縣嚴令其他富戶仿效,慷慨解囊,並給他們增加了捐糧數額。富戶均不敢作聲。

夏氏義舉被朝廷得知,即贈牌匾一面,上書「樂善好施」四個大字。

戊戍變法後,本縣亦廢除科舉,創辦新學。夏氏讓出自己隔壁兩間院子,作為學堂,並請工匠修繕書房和宿舍。此事被陝西提學使張煥堂得知,贈其「慈惠堪風」牌匾一面,予以褒揚。

王倫(生卒年不詳),字汝言

。明武宗正德時任定遠縣令。是時,適逢權璫奉使過境,打罵笞辱官吏。王倫徑直進入璫住所,解袍帶擊璫,綁縛了璫的隨從,檢查搜尋他們的私囊,並欲將此事告知朝廷。璫表示悔過,他才罷休。

後為山西道御使。出巡四川,時值鄢反叛,督臣洪鐘、高會卻在宴飲,其立予罷免,遂掌管十二團營。權宦劉瑾銜恨報復靈保許進,命其巡察,其主持正義,為許昭雪。劉瑾不悅,命令逮其重辦,他針鋒相對,揭露劉瑾的胡作非為,被人們稱為鐵膽御使,聲震中外。後因洪鐘的黨徒報復,貶王倫守嘉興。不久又被起用為浙江副御史。

孟希孔(生卒年不詳),字於時。

蒲州進士,明萬曆末任扶風知縣。任職期間,注重政績而輕於發表演講,不向民眾長攤過派,常用節餘之費用招撫流移百姓,賜以耕牛、籽種。操勞病逝於任。百姓聞知極傷感。

王祈禎(生卒年不詳),館陶人,明代扶風知縣。辦事循規蹈距,不瞞上欺下。對前任縣令向百姓任意攤派錢糧十分憎恨。他上任後取消各種長攤過派,拒絕並嚴厲斥責官場進禮。與同僚相處,謙虛禮貌,品德為一郡之最。徐三畏明萬曆中期為扶風知縣。意志深遠,人多不敢小看。對境內傳辦的訴訟案件和公務事項,斷決條理分明,處理恰當得體。與士人相處態度和藹,情誼厚深。朝廷「均田」時,他恐干擾百姓,滋生弊端,置之不理。後發生災荒,申訴上級停止徵收賦稅,與民休息。時雖值災荒年間,而百姓無災年之感。

趙志孟(生卒年不詳),字浩衷,本縣人。明代時任河北任縣、永平縣知縣,後擢升為南京浙江道御史,遷尚寶承。風流有才思。逝於金陵。馬翰馬翰(生卒年不詳),字仲振,本縣人。清康熙甲子(1684)舉人。授宣城令。所任用者皆知名人士。審理民間冤案各方悅服。解職後,當地民眾為之立《去思碑》。碑文贊曰:「官清但飲雙浽水,衣被難收兩袖風」。高謙高謙(生卒年不詳),字孔衢,本縣樊家莊人。清康熙時生。一次經過絳帳鎮,於路上揀到一個行囊,想必裝有貴重東西。之後,一人慌張而來。其主動詢問,乃山西客商,袋內有黃金二百兩。高謙當即送還。客人含淚再三酬謝,而其不受,平靜離去。張寅恭張寅恭(生卒年不詳),字任公,延安人,進土出身,清時任扶風縣令。憨厚、仁心惠政。時逢三藩之變,其以己蓄墊支軍費,自己衣被都難於自理。百姓感恩不已,自願為其捐助。後被地方惡紳排斥,憤然歸里。臨行,百姓攀著車轅含淚相送,境內人流不斷。張子貞張子貞(生卒年不詳),本縣杏林鎮史度村人。清時任鐵爐川守備,家境清貧,靠賣油為生。

一日,趕著牲畜過渭河後住一旅店,在行囊中取錢時,偶發現全是銀兩,方知不是自己的行囊。次日即返回原地等候,果見一人踉蹌而來,詢問後,原是一商販帶的銀囊,渡船時將行李放在其馱子上,上岸時拿錯。查問銀兩的數字,450兩,共10封。檢驗相符,其如數送還。

來源:廣廣傳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zJVJG4BMH2_cNUgiEv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