鋦碗…消失的老行當

2019-07-03     泰州小叟

鋦碗,指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鋦合在一起,這門手藝已有上千年歷史。

過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捨不得扔掉,而是找個補鍋鋦碗的(補鍋匠往往兼鋦碗),修起來繼續使用。鋦,是指用一種彎曲的釘(稱鈀釘、鈀鋦或鋦子),將有裂縫的器物接補起來。修碗的方法是打鈀鋦。手藝人將打破的碗片拼攏起來,用線扎縛固定,計算一下該打幾個鈀鋦,做好記號,然後用金剛鑽在瓷碗外壁接縫兩側分別鑽出小孔,接著取銅質或鐵質的棗核形鈀鋦(如釘書針大小)用小槌細心釘入小孔。最後在打了鈀鋦的地方塗上一種特製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餘的灰膏,一隻碗就修好了。打過鈀鋦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當然其他瓷器如瓷壇、瓷杯等也可以同樣修復。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須要用金剛鑽才鑽得了孔,因此民間有「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的說法。[1]

「鋦活」也分粗細,「細活」指的就是『鋦活秀』,『鋦活秀』源自清朝的八旗子弟。八旗子弟「賞花弄鳥,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貴紫砂泥壺失手碰裂,便找鋦匠修補,鋦匠師傅可以利用裂紋的走向因勢利導,用金、銀、銅、鐵鋦釘,鋦出一枝梅或幾束桃花,稍經打磨,甚至可以身價倍增。到了民國年間,『鋦活秀』簡直登峰造極,很多玩家有意在新紫砂壺中裝滿黃豆,注水浸泡,利用黃豆遇水膨脹之力將壺壁撐裂,再請鋦匠用銀釘鋦成畫紋,甚至連壺口、壺嘴、壺柄都趁機加以紋式包嵌,已經上升為一種鋦嵌的手工藝術了。[1]

「鋦盆子,鋦碗,鋦大缸啊!」這陌生的吆喝聲,仿佛從古老村落里的巷陌中傳來,把人帶回到過去的手工藝歷史時代,把破裂的瓷器擺正,對上碎片,細繩綁定,上弓打眼,截銅造鋦,揚錘敲鋦……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行雲流水,一個破裂的花瓶、一隻摔爛的瓷碗、一把漏水的茶壺、一枚斷開的鐲子在鋦匠手上很快就修補完整了。那若隱若現鋦子上,閃耀的是鋦匠的智慧和辛酸。鋦碗有著輝煌的歷史。[2]

鋦碗是一門技術活首先,要有一個能鑽透瓷器的金鋼鑽,有句古話,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鋦碗師傅的鑽具,有點像以前木工用的手工鑽具,只是鑽頭的硬度不一樣。用時一手持根木柱,一手持一個小弓,弓弦纏套在那根木柱上,拉動小弓,木柱往復轉動,鑽頭便一路鑽了下去。在瓷器上鑽孔是個細緻的活,鑽不好便會損壞瓷器。孔打的漂亮,各鋦子間距離相稱,大小一致,便是鋦碗師傅水平間的差異。

鋦碗過程

把 一隻被打成幾塊的瓷碗,從鋦挑子裡面取出一根細長的繩子,將破裂的瓷碗拼接好,反覆紮緊。然後將碗放在雙腿之間。鋦碗之前先打孔,鑽孔的工具就像拉二胡的弦弓一樣,弦線上繞一根10厘米長、下面裝有金剛鑽頭的細圓軸,來回拉動弦弓,金剛鑽頭不斷旋轉,在裂縫的兩邊鑽出了兩排細小的洞。然後,武墨柱從箱子裡面取出像訂書釘一樣的銅鋦子,兩頭套進小洞內,用小錘子輕輕把銅鋦子鉚進小洞,兩排鋦子跨越裂縫,把碎片連起來,碗就補好了。這樣補回去的碗,裂縫之間不用膠水處理,也能滴水不漏。

小叟申明:內容和配圖源自網絡,經編排整理。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g4EYGwBUcHTFCnft14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