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品牌調研機構「信賴研究顧問」發布了最受當地消費者信賴的十大品牌,其中有三家來自中國,分別是小米,OPPO和VIVO,其中小米高居第二,僅次於美國戴爾電腦。三家中國品牌都是國內的智慧型手機品牌,能獲得這樣的榮譽,一方面說明了中國手機企業的策略非常成功,獲得了當地的認可,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手機品牌已經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在這十大品牌中,有兩家來自美國,分別是戴爾電腦和蘋果手機。韓國有兩家:三星電子以及LG電視,三星電子共有兩個品牌上榜,包括智慧型手機和電視。日本也有兩家企業:索尼娛樂和瑪魯蒂鈴木,其中瑪魯蒂鈴木由印度與日本合資經營。
如果說這10個品牌有什麼共同之處的話,有一點就是都非常注重本地化。OPPO和VIVO都在當地擁有龐大的生產基地,小米雖然沒有直接管理工廠,不過採用與代工廠合作的方式,實現了在印度的本土製造。同樣委託代工的還有蘋果公司,目前蘋果公司的三家代工廠都已進入印度。戴爾早在2007年就已經在印度建立了第一個生產工廠,此外,韓國兩家企業三星電子,LG電子也都在印度擁有生產基地。
除了瑪魯蒂鈴木外,十大品牌中沒有一家印度品牌,嚴格來說,瑪魯蒂鈴木不能算是一家印度品牌,因為它的品牌方還是日本的鈴木。印度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兩家企業塔塔集團和信實工業,也沒能出現在這十個品牌當中。此外包括印度最具國際競爭力的IT諮詢產業,仿製藥生產等同樣榜上無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與國際知名企業相比,印度本土企業競爭力不強是主要原因。十大品牌中,既有智慧型手機,也有IT,家電和汽車品牌。在智慧型手機領域,印度曾經擁有不少的本土品牌,像LAVA,Micromax等,不過這些企業大都缺乏研發實力,其零部件也主要來自中日韓等東亞地區的供應鏈,手機雖然是非常成熟的產品,但是缺乏技術積累的印度企業還是逐漸退出了市場,目前只有少數幾家企業還在苦苦掙扎。
其次,印度雖然不乏實力雄厚的大財團,有些還一擲千金收購了國外著名品牌,像塔塔集團曾先後收購了韓國大宇商務車,英國的捷豹和路虎,不過從實際效果來看,印度企業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和品牌整合欠佳,與塔塔集團幾乎同一時間收購歐洲品牌的中國吉利,經過十年時間,已經脫胎換骨,成為一家年銷量上百萬的大型車企。
事實上印度製造並不是一無是處,只不過這樣的局面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非常普遍,80,90年代的中國也曾出現過這樣的情況,當時市場最受歡迎的品牌大都是日本品牌,松下,索尼,東芝等幾乎所有的日本家電都非常暢銷,不過時至今日,這些日本品牌大都退出了市場,有一些還被中國企業所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