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問世三百年了,為什麼關於它的研究一直爭論不休?

2023-09-20     少讀紅樓

原標題:《紅樓夢》問世三百年了,為什麼關於它的研究一直爭論不休?

今天想講一個題外話,關於紅樓夢圈子內的「吵架文化」。與一般的讀物有別,紅樓夢的讀者似乎很容易互相爭吵,不論是基於文本的「釵粉」和「黛粉」之爭,還是基於風月寶鑑背後故事的「索引派」、「探佚派」等派別爭鬥,抑或是基於紅樓夢最終結局的各種爭論,幾百年來都不曾停止。即便你是一個普通的紅樓夢讀者,不關心紅樓夢索隱出的史實,也不討論眾說紛紜的紅樓夢結局,你依然可能陷入「寶釵到底是不是小三」、「尤二姐和鳳姐到底誰是好人」等等的爭論當中。

而且,與其他的話題有所區別,基於紅樓夢的爭論,其爭吵的等級都比較高,人們時不時會就對方的與自己相左的觀點上升到智商、人品等有人身攻擊色彩的層面上。這種現象在整個文學界可以說都是比較獨特的。——這一點,我最近在寫文章時,也受到了一些影響。最近我試圖寫一些文章探討薛寶釵的「心機」,但我發現自己遲遲難以下筆。一旦下筆開始寫,我的腦子似乎就自動在想辦法尋找儘可能和軟的詞彙,儘可能中肯甚至有點模稜兩可的表達,以求避免可能發生的爭吵。

那麼,紅樓夢的圈子裡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景象?作為普通的讀者,我們又應該怎樣去理解和面對這樣的爭吵?這篇文章里,我就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

我認為,紅樓夢之所以會引起如此激烈的爭論,主要是因為,不論從情節與人物的設定還是小說本身來說,這本書都是極為特殊的存在。

紅樓夢的人物角色是非常多樣化的,而且作者所站的角度是很上帝的。這種情況不僅在角色數量較少的普通才子佳人小說當中十分罕見,而且在中國古代的其他名著當中也是甚為獨特的。

中國古代一般的小說,其人物多半比較少。例如最著名的西廂記,主角總共就那麼幾個,正面人物就是張生、鶯鶯和紅娘,反面人物就是鄭伯常、相國夫人等人,再加上些無足輕重的群眾演員,便構成了它的基本框架。這樣的文學作品也有可能非常優秀,但很難衍生出像紅學這樣浩繁的分支來,幾乎每一個讀者對這些角色的看法都不盡相同。

即便是論到古代的其他三大名著,都描寫了數以百計的人物形象,但紅樓夢仍然在其中是獨樹一幟的。這就要討論到紅樓夢極為豐富的精神內核。之前我曾經寫過文章論述紅樓夢的悲憫色彩,而這種悲憫色彩,恰是需要作者能夠站在幾乎絕對冷靜的上帝視角,才能夠向讀者展開的。

在其他的名著文學當中,對於文中的角色,作者或多或少都有內心的褒貶的看法,例如將曹操描述成一個亂世的大梟雄,將林沖描寫成一個被逼無奈值得同情的多情英雄等等。這種時候,要違反作者的本意去給這些人翻案,是難度很大的。另外,一般的名著,就算是描寫了很多性格各異的角色,也很難避免作者自己的三觀對他們的影響,例如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由於其革命年代的底色,書中所有具有反叛精神的人,都自帶一種正義的光環,而因循守舊的人則無論怎麼看都不免面目可憎。

然而反觀紅樓夢,作者對於他筆下的人物,不論是通常所論的正派還是反派,都以同樣冷靜而理智的態度來敘寫,他們的悲歡喜樂,他們的前因後果,他們的可憐之處與可恨之處,都歷歷在目。正因為作者本人對角色的上帝視角,讀者才能有騰挪觀點的餘地。這種以上帝的眼睛塑造的角色,本身就十分立體,也經得起探討,更何況這樣的角色,作者寫了好幾百個呢?

除了角色的繁多和作者的上帝視角,紅樓夢還有一記更要命的殺招:書中的角色之間的三觀差異本身就是非常大的。這也是紅迷之間會頻繁擺脫討論和爭論的範疇,上升到爭吵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紅樓夢裡,黛玉極致的理想主義和寶釵極致的現實主義,探春的極度的家族情懷和趙姨娘的極度利己的思想,寶玉的極度反叛和賈政的極度守舊,襲人的極度順從和晴雯的極度反抗,都在作者的筆下生動地呈現。如果你是一個喜歡襲人的人,喜歡晴雯的人就會攻擊你身上有奴性,而如果你覺得探春對趙姨娘太鐵面無私,喜歡探春的人便可能會覺得你沒有大局觀。每個讀者支持的派系之間,呈現的水火不容之勢,是紅迷的爭論不斷升級的重要推手。

其實,現實當中的人,本人的三觀也本就不盡相同,但由於合理的社交距離,人們不太可能向不熟悉的人甚至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核心觀點,所以,「三觀不合」就免於成為大家平時吵架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紅樓夢這把手術刀面前,人們的三觀會因為自己喜歡的角色而得以顯性化,甚至由於角色本身的鮮明特點,這些顯性化的三觀還會透過這些角色的放大鏡,被誇大甚至極端化地理解。這也就使得紅迷之間,多有一言不合就要吵得面紅耳赤的現象。

此外,從小說本身的角度,紅樓夢的獨特性也當然非常明顯:脂批的暗示和未完的結局,這些不確定因素,會使得紅樓夢的小說主旨,和每個情節的真實目的都變得撲朔迷離。因此,藉此發生激烈的爭吵也是無法避免的。紅學家們的眾說紛紜也基本是基於此。並且由於曹雪芹斯人已逝,這些紅學的觀點大多數都能自圓其說,它們之間也永無融合或者求同存異的可能。

那麼,我們作為普通的讀者,又應該如何看待和面對這些爭吵呢?

針對紅樓夢本身而言,我認為作為想要加深自己對文本理解的普通讀者,還是不應該鑽進牛角尖,而更宜博採眾長,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各個派系。這是因為我始終相信,沒有一個派系會是沒有自己邏輯的,即便是一些與自己意見不同的派別,也一定有其形成的內在原因,甚至是對文本有不同的解讀方式,這些文學上觀點的碰撞都是極為可貴的,能夠延伸出許多思維的火花。

更哲學地來看,紅學的爭吵也是目前社會的一面微縮鏡。時事紛雜,觀點眾多,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普通大眾得以更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大數據又使得人們更容易被困在自己的信息繭房當中,活在自己認為正確的世界裡。對於我們自己不喜歡的觀點,我們傾向於不去看,久而久之,自己固有的觀點就更加根深蒂固。這樣一來,我們更容易將其他不同的觀點理解為「歪理邪說」。

由於每個人看到的世界不同,在現實中的經歷和生活圈子又大相逕庭,便很難取得雙方都容易接受的觀點了。甚至,因為觀點差距太大,我們還有可能會真的覺得那個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哪裡不太正常——這就好比,月球上如果有智慧生命,他們測出來的重力加速度和地球人就是不同,在不能了解地球的生活狀態時,他們也可能覺得地球人腦子不太對勁:「地球人是不是有什麼大病啊?!」(誤)。在紅學上,如果爭論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想不開始吵架,估計也難了。

因此,面對紅樓夢中的爭吵和不同觀點,我想我們也應當時刻以此為警醒: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充溢著不可知論的時代,然而儘管可能無法獲知世界的真相,知道自己不知道,總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要好一些吧。

作者:泥娃娃,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f94ce66c062c568a671b1e3251b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