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十問十答|如何通過協同教育、科技和人才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4-06-25     金羊網

中新網6月24日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如何通過協同教育、科技和人才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中國新聞網聯合出品「新質生產力十問十答」專家談欄目,邀請權威專家解讀新質生產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鮑淑君表示,教育可以說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可以預見,隨著技術進步和應用場景擴大,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高新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將快速增長,給求職者帶來更多機會。因此,教育需要滿足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我們正在優化課程設置,加強與企業和行業合作,通過實習和培訓提供更多實踐機會。

科學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催化劑。鮑淑君認為,眾所周知,在科技領域,最困難的是從0到1的原始創新,這意味著,基礎學科的突破以及顛覆性和前沿技術的研究是最重要的。從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到生物技術和綠色能源,技術就像渦輪推進器,為我們的新質生產力提供助力。我們通過「揭榜挂帥」開展重點研究項目,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人才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加速器。鮑淑君表示,具有創造力的高端技術人才將推動新質生產力達到新高度。數據顯示,中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約325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特別是優秀青年科研人員湧現,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科研人員占比超過80%。

鮑淑君指出,通過統籌協調,我們還會推動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積極推進國際人才交流。

鮑淑君認為,新質生產力不是某個國家的「獨唱」,而是各國的「大合唱」。所以,中國願意同國際社會一道,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開展合作。

「中國將與世界各國共享資源、市場和科技創新,讓新質生產力惠及全人類。」鮑淑君指出,我們秉承無國界、無障礙的科學開放精神,堅持科技創新人員和資源等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構建開放自由的國際科技合作生態,探索互惠互利的全球合作新模式。(「三里河」工作室)

編輯:鄔嘉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f60476a7d87dc5431417a9885173f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