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殺兄逼父,也有黑歷史,為何還被稱為千古明君

2020-02-11     七月湘北


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明君。但他也有大量黑歷史。比如玄武門兵變,屠兄殺弟逼父總是掩蓋不過去的。他雖然被稱為明君,但他皇位的合法性,還是存在大量的污點。玄武門兵變是不是真如歷史所說,出自無可奈何,萬不得已,值得懷疑。作為一個戰神級別的軍事家,只是因為被逼無奈才自衛還擊的話,那麼他就不配天策上將的稱號。

他應該早就有所策劃和部署了。等的就是機會,一個被太子和齊王逼自己出手的機會,或者,一個讓部下逼迫自己出手的機會。因為如果貿然出手,勢必得不到人心,也無法向天下人交代。就算他成為了皇帝,他的不忠不孝,慘絕人性,在眾臣面前也就沒有威信可言。而且後人會怎麼罵他,都使得李世民必須忍耐,直到時機成熟,才果斷出手,將罵名控制在最低點。

玄武門兵變取得成功後,李世民沒有殺害李淵,也沒有傷害太子和齊王的部下。甚至把太子的主要謀士魏徵收入帳下。因為魏徵有巨大的利用價值,對美化自己的形象,洗刷不好的罪名,展現自己的姿態,有著巨大的作用。

儘管李世民對這些人寬大為懷。可是李世民還是殺死了太子和齊王的孩子,也就是李世民的侄子們,全部斬草除根。可以說手段殘忍。李世民在消滅李元吉之後,為了私慾,還把弟媳楊氏奪了過去。而且李世民後期色慾膨脹,長孫皇后死後,開始搜羅美女,充實後宮,14歲的武則天,也就是那時被選入宮中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以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著稱。可是到了晚年也有些不耐煩了,氣度大不如從前,偶爾也要殺大臣。李世民曾在說給太子李治的話中,大致說到:從我登基以來,犯下不少過失。金銀財寶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大興土木,犬馬鷹隼也是到處搜羅,四處行游勞民傷財,你一定不要效法我。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李世民有自省之意,但也反映了一代明君,也不是完全沒有瑕疵,作為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確實存在黑歷史。但這些多是從私德的層面來看,而且也屬於帝王的通病。如果從公德的角度來看,恐怕還是要承認,李世民是一個千古明君。

首先自從軍事上看,李世民是唐朝的首席功臣。在統一全國的六次重大戰役中,他就指揮了四個,一舉滅掉五個政權。用優異的成績建立了自己的威望。在他上位之後,對外征伐也是獲勝居多。平定突厥、回紇、吐谷渾、高句麗等,聲名遠播,使得四方賓服,國內外一片安寧,他也因此被稱為天可汗。可以說,在中國封建史上,能與他媲美的皇帝不多,除了成吉思汗和朱元璋,恐怕少有人在開疆擴土上,能與他相提並論。

在政治上他也大有作為。可以說馬上治天下,轉換到馬下治天下,一點沒有違和感,輕鬆就轉型成功。他所創造的貞觀盛世,沒有濫殺功臣,也沒有文字獄,應該說是真正的盛世。在封建社會裡,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盛世。

基本上,只要部下不威脅他的生命,他能忍的就忍。對於敢於進諫的人,反而給於厚待。比如魏徵,曾經諫言200多次,有幾次氣的唐太宗想殺人,最終還是忍下來,給與魏徵獎賞。這種雅量,十分罕見,可以說除了三皇五帝,再也沒有這麼虛心納諫的君王了。這是因為李世民深知隋朝的教訓,想勵精圖治,長治久安。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在皇權時代他還能提出,以人為鏡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這是很了不起的言論。

在制度建設方面,他改革隋朝的行政制度。加強君權,精減機構,提高辦事效率,改革財政體系,加強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還完善了科舉制度,保證人才的儲備,同時重視文教,穩固國防,加強各民族交流,經過各種制度改革,使得唐朝走向繁榮和強大。乃至現在一些國家,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在用人方面,李世民知人善用,以能人為師,敢於取長補短,虛心學習。而且他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個個都是傑出人物,拿出來和歷史上的功臣相比,個個毫不遜色,皆是棟樑之才。而且李世民時期的官員廉潔有能。王公貴族和大姓豪族也不敢欺凌百姓。老百姓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倉廩充實的生活,可謂無比幸福。

正是李世民的努力,長達幾個世紀的分裂狀態宣告結束。唐朝休養生息,發展經濟,迅速恢復了活力。終於開創了貞觀盛世,也為開元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唐太宗為子孫留下了一個富庶安定的王朝。他的文治武功,超越了眾多帝王,而且達到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因此受到大家一致的讚譽。所以說,儘管李世民有黑歷史,他一樣被稱為千古名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cwcNHABgx9BqZZIS1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