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惠一路苦鬥,上演了勝利大逃亡,奇蹟般地從伊犁突圍,回到了巴里坤。乾隆聞訊龍顏大悅,大為嘉獎,升任兆惠為新疆前線統帥。但沒想到的是,因為天花損失慘重的準噶爾人,恰恰又是因為天花再次發動了叛亂。這是怎麼回事呢?
01天花對準噶爾人的雙重影響
其實原因很簡單,當一個地方突然發生了天花,所有人都會爭著向首領彙報,因為首領是人際關係的網絡中心,所以最容易被傳染到,自然他的老婆兒子之類,也一個都跑不了,最終免不了全家一起掛掉。首領全家一死,合法繼承人空缺,於是剩下的人紛紛爭做老大,自然而然烽煙四起。
所以天花帶來的大量死亡,雖然導致蒙古準噶爾人大量死亡,但同時也使得原有的社會結構完全崩潰,倖存下來的人不斷地發生爭權奪利,進而引發不斷的叛亂,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說到這裡,問題來了,為何天花把蒙古準噶爾人折騰得死去活來,可是同在一地的清軍,卻一直平安無事呢?
02清軍為何不怕天花?
這事說來話長。因為幾乎人類所有的主要傳染病,中國人都最早經歷過。比如秦始皇派兵南下,征服百越的時候,就把瘧疾,霍亂,天花帶回了中原,漢武帝北伐匈奴的時候,又把黑死病請回了內地。霍去病為什麼20多歲就死了?原因就是感染了黑死病,學名叫作鼠疫。
可是在我們的印象中,這些疾病,好像對中國帶來的危害,並不是很大,沒有像天花,把整個美洲90%的原住民消滅了,黑死病也幹掉了歐洲1/3的人。這首先要感謝中原王朝,一直執行的是中央集權制度,所以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總能迅速找出最強有力的對策。比如漢武帝的時候,由於鼠疫被北伐的士兵,傳入了中原,在邊境城市開始流行,人員大量死亡,當地官員報告給中央以後,漢武帝馬上就派太醫和官員前去調查。
雖然那時候的醫學水平,非常落後,但是他們可以嘗試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什么喝符水,跳大神,吃草藥,隔離病人等等,他們可以嘗試所有能想到的辦法,最後發現隔離很有效。一旦找到了方法,中央王朝會迅速地部署,很快就把鼠疫給控制住了。後來清朝前期,對於天花也找到了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種痘。
那麼清朝人是如何掌握這種技術的呢?這就得從乾隆的爺爺康熙說起了。
03康熙如何應對天花
話說天花這類疾病,現如今多數人都比較陌生了,可能只在影視作品中聽過。歷史上 ,明清時期的天花肆虐,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甚至對清初的施政也產生了嚴重影響。據《清宮檔案揭秘》記載,清朝入關後十位皇帝中,順治、同治直接死於天花,康熙與咸豐雖然僥倖從天花的魔爪下撿回性命,臉上卻留下了麻子。(當然,死於天花的兩位皇帝在死因上存在爭議,本文暫無意涉及,但正史檔案記載至少證明死於天花並不罕見)。所以咱們現在看到的康熙畫像都是經過畫師美化過的。
清初統治者備受天花的困擾,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代善,有3個兒子死於天花,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郡王阿濟格,為出過天花獲得免疫力者,但他的兩個妻妾,均於順治六年(1649)三月北京城發生的那場天花中感染而亡。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也於順治六年三月天花流行時染病,被奪去生命,時年36歲。
對於入關之初的滿族人來說,天花幾乎就是絕症。當時滿人畏痘如虎,流行之時,只會消極躲避,但天花卻防不勝防,消極躲避者大多仍未能幸免於難。天花流行造成清初八旗人丁的死亡率高得驚人。順治皇帝,生有八子六女,大約有皇子四人、皇女五人沒活到八歲前就死亡了,比例超過半數。造成嬰幼兒大量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疾病,而天花則名列殺手之首。
康熙皇帝對「天花」更是深有感觸,童年一直籠罩在天花的陰影之下。據《聖祖廷訓格言》記載,康熙在其晚年曾說:「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從中可以看出,由於天花出宮「避痘」,可以說長期得不到父母之愛。偏偏兩歲那年,他仍然沒有躲過痘魔的侵害,所幸保住了性命。躲過天花的災難之後,幼年康熙搬回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陰影仍時時籠罩在他的周圍。
康熙繼位後,北方的天花陣勢已經減弱,南方一些傳統的痘疫苗法也逐漸傳到北方。民間種痘法最早起源於明朝隆慶年間。一般有兩種方法,旱苗法和水苗法。旱苗法就是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細末,加上樟腦冰片等吹入種痘者鼻中;水苗法就是將患者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簽蘸上,塞入種痘者的鼻中。這兩種方法的大概思路都是讓種痘的人先患上輕度的天花,出過疹子後精心護理,直至病症消失,就相當於已經得過天花了。
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5歲的二阿哥皇太子胤礽被傳染天花,當時有個候選知縣叫傅為格,在侍奉皇太子、調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績,因此被升為武昌通判。此時康熙帝了解到,小孩種痘可免遭此病,便下令調善於此術的傅為格入京,專門給尚未出過天花的皇子種痘。在康熙的倡導推動之下,清朝天花防治開始走向科學化與系統化的道路。他在太醫院下專門設立了痘診科,並在普天之下廣徵名醫。北京城內還設有專門的「查痘章京」,負責八旗防痘事宜。
康熙帝晚年時曾對諸皇子說: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雍正《庭訓格言》)也就是說,自康熙二十年之後,他的皇子皇孫們,都曾種過痘。不過當時種痘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如果遇到種痘未成功的,依然會有死於天花的風險。
由於康熙皇帝對種痘的推行,北方以及中原一帶的天花病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康熙以後的皇帝,對種痘術還是比較推崇的,到了乾隆年間,此技術已較為成熟。清宮醫案中留下了大量太醫院痘醫為皇家子女種痘的全過程,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種痘技術的複雜性與風險性。
而當時文明比大清落後一大截的準噶爾人又如何懂得這項技術?所以面對天花病毒的侵襲,只能是束手無策了。除此之外,準噶爾人之所以難逃天花魔爪,和他們普遍信仰喇嘛教,廟宇眾多關係很大。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參閱拙作(面對準噶爾汗國的強勢擴張,乾隆為何能輕鬆獲勝?決定因素是什麼),此處不再贅述。
說完這個問題後,咱們再來看看清廷是如何應對準噶爾的再次叛亂的。因為後勤運輸困難,每次清朝大軍平定準噶爾叛亂後,只能馬上撤退,沒曾想準噶爾人立馬降而復叛,使得乾隆大為震怒,前線的將領們更是早已失去了耐心,準備大開殺戒,這都為後來的屠殺埋下了伏筆。
此時挑動上一次叛亂的阿睦爾薩那,早已經沒有了任何影響力,一直在四處躲藏。現在這些接二連三發生的叛亂,其實和他半毛錢關係也沒有。準噶爾人在北疆的大規模叛亂,其實更多的是出自各部落的自發行為,並沒有統一組織。倒是南疆的小和卓霍集占心懷異志已久,見到北疆重新陷入戰亂之中,已經在蠢蠢欲動,隨時準備發動叛亂了。對於兵力有限的清軍來說,無法同時兼顧兩個方向,孰先孰後,必須慎重選擇。由此乾隆和兆惠之間就戰略方向的選擇問題,發生了意見分歧。這是怎麼回事呢?清軍接下來如何平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