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後,我的喂奶視頻被發在家庭群」:1位媽媽的崩潰刷屏,給所有女人提了醒

2023-07-17     十點讀書

原標題:「剖腹產後,我的喂奶視頻被發在家庭群」:1位媽媽的崩潰刷屏,給所有女人提了醒

「剖腹產後,我的喂奶視頻被發在家庭群」:1位媽媽的崩潰刷屏進度條14:2500:00/14:25

如果你是一個剛剛剖腹產完的新手媽媽,正躺在病床上虛弱又無助。

卻突然在家族群里,看到了自己的喂奶的視頻。

你會是什麼感受?

這是最近真實發生在一位網友身上的故事。

剛生完孩子第一天,剖腹產的她躺在床上不能動彈,狼狽不堪。

結果「婆婆不知道什麼時候,錄了一段我給孩子喂奶的視頻,還把視頻發到家庭群里」。

家庭群里人不少,還有很多男性成員。

而視頻的角度,也毫不避諱地暴露了網友的隱私部位。

網友看到後,當下就很氣很想爆發。

「我那天真的沒有力氣罵她,也沒辦法下床干架,現在每次想起來我就覺得這個事我記一輩子。」

對於婆婆來說:

可能是稀罕孫子,想分享喜悅,也沒考慮過這方面的隱私。

但對一個剛成為母親的兒媳來說:

感到的卻是完完全全的冒犯,完全沒有考慮、尊重過她的隱私和感受。

帖子發出後,也引發了關於「婆媳關係」的討論。

有太多太多的女性都有過類似的遭遇,卻一直埋藏在心底,很久很久。

而這個故事,再次將已經結痂的傷疤揭開。

「血淋淋」地展現在大家面前:

有人的生活被婆婆無休止地干涉。

有人被當成生孩子、養孩子的工具,尊嚴和自我意識,根本不存在。

有人甚至因為婆媳關係,鬧到要離婚。

想想就覺得辛酸。

經歷過複雜婆媳關係的女性,相信都懂得:

嫁人,不僅是嫁給一個男人,同時也是嫁給了對方的父母。

和公婆相處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這段婚姻的悲喜。

如果相處有度,或者互有幫攜,那麼自然皆大歡喜;

相反,如果毫無邊界,相互算計,那麼原本和諧的夫妻,也可能被硬生生拆散。

但仔細想想,「惡婆婆」其實只是少數。

很多婆媳矛盾,往深了挖,往往並不是因為婆婆太苛刻,或是婆婆太精明。

那為什麼最後都走向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呢?

歸根到底,是「死」在了:

沒有邊界感。

在傳統的家庭關係里,「結了婚都是一家人」似乎是個約定俗成的道理。

於是,什麼都摻和在一起:

你家準備買個大件,我要提個意見;

將來孩子要怎麼教育,我要提個想法。

結果,導致秩序混亂,各方都在不斷發酵的情緒里,暗生不滿。

比如,很多當婆婆的,在兒子結婚成家後,不僅沒有自覺退齣兒子的生活,反而企圖成為這個新生家庭的主人。

凡是看過真人秀《婆婆和媽媽》的讀者,對陳松伶的婆婆一定印象深刻。

當時,張媽媽去到兒子張鐸家時,為了表示歡迎,說了一句:

「媽,歡迎你來我家做客!」

結果張媽媽立刻就不高興了,馬上回了一句:

「怎麼說話呢?應該是歡迎你回家!」

不止如此,在後面的相處中,張媽媽也總是有意無意地忽視「自己的邊界」和「兒媳的地位」。

嘴裡反覆念叨著「反正是我兒子的地方」,隨意進齣兒子的房間。

似乎家裡所有的事,都要她來做主。

因為,在她的潛意識裡:

兒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

兒子是自己人,而兒媳是個外人。

面對婆婆這樣的態度,每個兒媳當然都會心生不滿。

但礙於丈夫的面子,很多人為了表面的平和,都會一退再退。

就像陳松伶一樣,只能簡單地抱怨幾句:

「隨便吧,她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反正她有鑰匙。只要她不要碰我的東西就行了。」

結果就是:

婆婆越來越霸道,自己心裡越來越憋屈。

而導致「婆媳矛盾升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

作為有著「丈夫」和「兒子」雙重身份的男人,沒有按照新角色調整自己的言行。

我身邊一位朋友,就遇上了這樣一位老公。

一次她在給孩子喂奶的時候,婆婆在客廳和公公視頻。

當公公提出想看寶寶時,婆婆直接就推門進來,把手機伸了過來。

朋友非常生氣,強調了好幾遍「我在喂奶」,婆婆這才把視頻掛了。

事後,朋友發信息給老公,希望他能和婆婆溝通一下,結果老公就回了一句:

「這有啥嘛,咱媽也不是故意的」。

朋友越想越委屈,兩三天都對老公不冷不熱的,婆婆也察覺到不對勁,一直在旁邊問怎麼了。

結果,你們猜怎麼著?

她老公直接把他們的對話記錄拿給婆婆看,婆婆一看馬上炸了。

你看,作為中間人。

不僅沒有積極解決問題,反而出於逃避,將婆媳雙方推上了對決台。

直接升級了矛盾。

我知道,看到這裡,很多人又會說:

「婆媳要分開住」「你可以搬出去」「婆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

可是知易行難。

很多家庭因為經濟、精力等現實原因,共同生活模式已經固定,很難改變或者根本無法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十點君只能勸你:

要有點鋒芒,不要太隨和;

同時,也不要過度犧牲自己。

明確自己在生理、情緒和經濟上的底線,一旦對方越過這條線,就要真誠勇敢地發出信號。

而不是一味地忍氣吞聲,不僅給自己 埋下情緒的禍根,以後更長的日子還要怎麼過。

在我們生活中,最經常遇到的現實是:

夫妻太忙,需要老人幫忙帶娃或者搭把手。

在這種情況下,婆媳關係中的三方,都需要做好自我的約束。

兒媳角度,需要先明白一個大前提:

如果是你主動需要婆婆的幫襯,或者任何經濟幫補。

那就要給她們最基本的尊重、感激甚至回報,這是做人最基本的良知和修養。

在此之上,才是我們說的「鋒芒」。

當對方做出越界的行為時,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尋求丈夫的支持。

而婆婆角度,則需要多重視「邊界感」的存在:

有些婆婆以為自己幫的是兒媳,就對兒媳諸多挑剔,希望兒媳對她們唯命是從。

卻忘了,婆媳之間,本就是兩個沒有任何聯繫的陌生人。

只是因為都愛著同一個人,才會相聚在一起。

婆婆表面上看是在幫兒媳,其實幫的是自己的兒子,是幫他承擔原本屬於他的那份責任。

最後,從老公的角度:

很多時候,婆媳關係的好壞,取決於中間這個男人的態度和作為。

這一點張鐸的做法,稱得上處理婆媳關係「教科書級別」的範例。

知道陳松伶「不喜歡自己的東西被亂動」,他就會直截了當地對媽媽說:

「在我家,你要遵守我們家的紀律,東西不要亂拿、亂動,要拿什麼一定要問過我和鬆鬆。」

他也會體諒妻子忍受的不易,安慰她:

「今天因為我媽,你累了一天吧。」

還時常鼓勵她,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放在普通人家早就鬧得不可開交的婆媳關係,卻因為張鐸的作為,有了很大的改變和進展。

當然,生活中一定存在改變不了的極品婆婆,或是極品老公。

對於這種極端情況,暫且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

儘量遠離就對了。

十點君只是想陳述一個事實:

婆媳之間必然有矛盾,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婆媳都是天敵。

大多數老人是善良又可憐的。

她們一輩子都在為了孩子付出,只是她們的思想沒有跟上時代,用錯了愛的方式。

對於這種真的沒有壞心的老人,不妨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小紅書博主@系統 曾經分享了自己和婆婆一段故事。

婆婆在帶孩子的時候,發現孫女額前的頭髮有點長,擔心擋著眼睛難受,就自作主張給剪短了一點。

後來,在家庭群里的視頻中,她注意到了女兒的變化,可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但婆婆事後卻發覺「自己沒有先徵求過兒媳的意見,是自己做的不對」。

於是特意發了微信跟她解釋了一下。

她感慨道,婆婆其實一直很尊重她,帶孩子真的很辛苦,她也很心疼且感恩。

「養娃之路任重道遠,難得我們可以互相體諒。」

現在很多影視劇和網絡段子,總喜歡把婆媳放在對立面,製造噱頭。

導致很多人下意識地和婆婆保持距離,也把婆媳關係視為了額外的負擔。

但說到底,經營婚姻,本就不止是經營夫妻關係,也需要經營婆媳關係。

婆媳這一場博弈中,沒有贏家輸家之說。

十點君當然可以在這篇文章里,幫你們罵罵婆婆或者兒媳婦,讓大家看完後心裡爽一下。

可然後呢?

日子終究還是要自己過的。

你要麼強大到不需要公婆/兒媳的幫襯,那自然就不用忍氣吞聲,內耗自己;

要麼就選擇溫柔而堅定地守好邊界,儘量去找到更自洽的相處方式。

不要因為彼此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耿耿於懷許多天,或是直接拿到台面來對抗。

把自己弄得心情暴躁,渾身戾氣,甚至陷入仇恨的泥潭。

真的很不值得。

能解決的問題,就充分調動自己和身邊的人去解決;

不能解決的,就精神或者物理上完成隔離,把精力拉回到自己身上,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既然有緣成為一家人,彼此都是為了這個家能過得更好。

那就試著,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尊重、多一點包容。

如果你是婆婆,那避免以長輩的身份,隨意插手小兩口的生活。

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開心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和支持。

如果你是丈夫,那就別當鴕鳥,拎清自己的身份,認領自己的任務。

用心撐起一個家,維護家裡的公平和正義,才算真正的好男人。

如果你是兒媳,就別期待婆婆能像親媽一樣疼自己。

如果處得來,那當然很好;

處不來,那就別浪費時間和感情,照顧好自己和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各歸各位,牢記邊界,這個家才能越來越融洽。

點個【在看】,收穫完美的自己,或是收穫完美的婆媳關係~

你和婆婆/兒媳又是如何相處的呢?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作者 | 小嗲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c2ae9871ac492163d5e2471db41f1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