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國足大敗,賀龍下令將之解散,隊員全被送部隊練「硬骨頭」

2023-05-30     史密記

原標題:1964年國足大敗,賀龍下令將之解散,隊員全被送部隊練「硬骨頭」

2月1日晚,世界盃預選賽亞洲區B組第八輪開賽。中國男足在越南美亭體育場客場挑戰越南隊,最終以1:3的比分不敵越南隊,提前告別2022年卡達世界盃。

(二月一日對戰概況)

此消息一出,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時值中國春節,又恰逢北京冬奧,不僅數萬球迷痛罵男足無能,就連不關注足球的國人群體也不禁問一聲:「怎會如此?」。

平心而論,我國在政策、經濟與文化等多個領域無不為足球事業的發展亮起綠燈。單單是教育部就先後在各省市設立發展足球特色學校,甚至將足球作為體育必考項目加入中考,以倒逼足球人才的養成。

按理說,面對如此優渥的發展土壤,國足實在不該是如今這副光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他們屢戰屢敗?賀龍的一句話或許能夠解開我們多年的疑惑!

賀龍元帥

國足的短暫輝煌

1952年,曾以「兩把菜刀鬧革命」的賀龍奉命出任中國國家體委主任,誓要發展中國體育事業,擺脫「東亞病夫」的稱號。在他的領導下,我國先後組建了「三大球」與「三小球」國家隊,準備在國際體壇分一杯羹。

(中國人曾被稱為「東亞病夫」)

然而,競技體育是一項需要積累經驗的活動,中國人對於三小球還比較熟悉,但在籃球、排球、足球領域確實落後太多,根本無法與擁有完整培養體系的西方國家同場競技。

(西班牙球隊合影)

於是,時任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局長的賀龍決定,派遣中國球員走出國門學習技術,並就此提出「破局」的體育發展戰略,先後輸送足球、籃球、體操等諸多項目的運動員前往其他體育強國進修學習。

但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國際局勢危險複雜,西方許多國家對中國的封鎖狀態都還沒有解除,僅有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與部分第三世界國家願意與中國交好,因此「國足球員往哪裡送?」成為了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

賀龍再三思慮後,最終決定將國足送往當時的足球強國匈牙利進修學習,並在球員臨行前專程探望,交代球員擺平心態,虛心求教,萬不能辜負人民期望,一定要學出成績。

(五十年代匈牙利國家足球隊概況)

或是迫於發展的壓力,抑或是中國人骨子裡的堅韌不拔,抵達匈牙利不久之後,中國足球隊便學成歸來。他們不僅帶回了匈牙利的足球技術,甚至還複製了其培養、運作模式,如此以來,中國足球在短時間內獲得了迅速的成長。

1955年,華沙舉辦世界青年聯歡會,邀請中國代表隊參賽。當時,敵視中國的西方國家揚言華沙會以8:0的成績戰勝中國足球隊,所以不如中國乾脆棄賽來得更快一些。此種說法一出,一時之間國內群情激憤,就連賀龍也給運動員定下了「軍令狀」,要求球員們要竭盡全力,堅決不能給祖國抹黑。

(1955年,國足對戰華沙)

比賽當天,國足球員抱著視死如歸的心態出席比賽,數萬國人守著轉播為國足加油打氣,就連賀龍也親臨現場,為球員鼓勁。然而西方國家對此不屑一顧,認為中國不過是虛張聲勢,黃種人哪有與白人一戰高下的實力?

然而現實很快給予了那些瞧不起中國的人一記重擊,因為中國隊攻勢迅猛,成功拿下了一分。

然而,由於是客場作戰,現場觀眾里鮮少有亞洲面孔,以致於中國進球後,賽場內一度鴉雀無聲,直至賀龍喝彩後,傲慢的敵人才反應過來,場內這才陸續響起倒彩聲。一時之間,華沙球員可謂是無地自容,這才認真正視中國,拿出應有的實力與尊重。

國足雖然在接下來的對戰中拼盡全力,但論技術與經驗,終究是棋差一招,最終以一分之差惜敗華沙,但卻是雖敗猶榮。

1957年,世界盃預選賽,中國與當時的亞洲足球強國印尼正面交鋒。要知道,彼時印尼球隊的組建與培訓均是由荷蘭一手操辦,印尼甚至曾以荷蘭殖民地荷屬東印度代表隊的身份參加世界盃。因此當時無論國內外,幾乎無人看好中國國足與印尼對戰。

但在這種全面不利的情況下,唯有賀龍對國足充滿信心。他認為國足的技術與戰術師承足球強國匈牙利,又在其基礎上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只要球員發揮正常,確實有與印尼一爭高下的實力。況且中國人身上具有獨特的韌性,抗日抗美都能挺過來,怎會敗在小小的足球上?

(賀龍鼓勵國足球員)

正是元帥這番信任與鼓勵支撐著國足,使其在世界盃賽場上持久激戰,最後竟爆冷與印尼打成平手,重新定義了中國足球。

1959年,國內自然災害頻發,三年困難時期也初現瞄頭。一時之間,人民生活艱難,體育事業發展幾近凝滯。可就在這種情況下,國足悄無聲息地在中蘇匈三國聯賽中大放異彩,不僅與昔日的恩師匈牙利隊打成平手,甚至以一分之差惜敗奧運冠軍蘇聯隊,獲得賽事的第二名。

當時該消息一經傳出,很快便在國內外引起轟動,甚至部分西方國家認為這是中國捏造的假新聞,自欺欺人地不予登報。但是,與西方的虛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蘇聯與匈牙利卻媒體完整報道了賽事狀況,承認失敗的同時還表示了對中國足球隊的祝賀,這才使得國足如此輝煌的戰績為世界所知。

之後,中國足球隊更是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自身實力,短時間內參加國際賽事多達六十五場,共贏得比賽三十場、平局十六場,基本上算是擁有了與蘇聯、匈牙利、印尼以及其他新興足球力量相匹敵的實力。自此,中國足球正式在國際足壇占領了一席之地。

誰料,就在眾人為國足歡欣鼓舞,認為中國足球自此站起來的時刻,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卻斷送了國足本來應有的繁榮。

(五十年代的國足)

漫漫下坡路

1962年10月,國足離開北京,前往朝鮮開展長達兩周的訪問。期間,國足與朝鮮「二·八」隊、火車頭隊以及平壤聯隊三支隊伍開展友誼賽,卻先後敗於朝鮮三隊,最終於十月中旬提前回國,就連日常慣例的表演賽也因大雨取消。

(朝鮮足球隊)

面對如此大敗,國足負責人出面澄清,他表示:此行國足失利主要是因為朝鮮氣候濕寒,球員舊傷復發,這才惜敗朝鮮三隊。該說法雖略顯牽強,但對於國民來說也算是一顆定心丸,使眾人激動地情緒得到了短暫的安撫。

然而在這之後的不久,國足又先後敗於越南、緬甸,甚至在1964年巴基斯坦訪華的友誼賽中竟然只踢出了0:2成績。直到此時,熱愛足球的人們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原來國足存在的問題遠非他們所說的那樣。

(國足比賽場面)

而當時已經年過七旬的賀龍聽聞此事後更是勃然大怒,他親自召集國足訓話,痛心疾首地說到:「倘若技術不如別人也就作罷,大不了向人家學習便是。可如果是在精神上輸了別人,那便是絕對無法原諒的!我看你們現在就是如此,一個個垂頭喪氣,沒了一點精氣神,這還要如何踢如何比?直接趁早解散,好好反思!」說罷,元帥直接拂袖而去,留下一眾球員不知所措。

本來,所有人都以為國足比賽失利致使賀龍大怒,他所說的都是氣話。可令眾人都沒想到的是,不久之後賀龍竟然真的下令解散了國足。儘管時任國家體育委員會改革委主任王猛親自登門相勸,也沒有打消賀元帥的這個念頭。

(元帥與球員合照)

賀龍反而說:「足球隊是我一手建立起來的,我也不舍他變成如今這副樣子。但是在這一問題上,我確實難辭其咎,因此才必須嚴肅處理。我一個七十歲的人,如果沒看到三大球揚眉吐氣,那才真的是死不瞑目。」王猛一聽賀老總話已至此,便也不好繼續相勸,只能放手國足之事,交由賀龍處置。

其實,賀老總這一命令確實不是單純為了懲罰球員,畢竟這些人是國家花重金培養出的人才,怎能一口氣全部捨棄呢?賀龍之所以如此,更多的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所以他前腳剛剛解散國足,後腳又全部將人召回,直接將他們全部送進部隊進行改造和鍛鍊。

國足成長史

賀龍認為,國足之所以不長進,無非是運動員的思想不夠過硬,那麼強抓球員思想便成為中國男足「破局」的關鍵。

(「不破不立」)

於是1964年冬天,在賀龍的命令下,中國足球隊五十二名成員全部前往陸軍74集團軍某旅第六連隊(今中國人民解放軍某步兵團六連)接受軍事訓練。而這個連隊,正是大名鼎鼎的「硬骨頭六連」,是全軍唯一被國防部和中央軍委兩次授予榮譽稱號的英雄連隊。

(硬骨頭六連合影)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硬骨頭六連」共作戰137次,榮立集體一等功3次。新中國成立後,該連先後完成剿匪滅霸、抗美援朝、搶險救災、生產訓練等多項任務,不僅接受過毛主席的檢閱,還在數次軍委座談會上被樹立為正面典型,供全軍全黨學習。

正因如此,賀龍堅信,面對「硬骨頭六連」如此一個勤學苦練,覺悟高的模範榜樣,國足球員們一定會痛改作風問題,樹立積極思想,那麼如此一來,國足重振往日風采便指日可待。

為了讓球員們重塑信心,賀龍特意交代球員:在軍中仍要不斷反思,不斷自省,什麼時候覺得自己能拿得出手了,什麼時候才能重組國足。

同時賀老總還叮囑該連連長,不僅要在訓練上一視同仁,更要重抓球員思想,摒除一切好逸惡勞的歪風邪氣。

(解放軍雪中拉練)

就這樣,自從進入軍營後,每天清晨六點起床的號角響起,全體解放軍便要在十分鐘內整理好個人衛生,並在六點十分準時下樓跑操。半個小時後,士兵有三十分鐘的時間用來整理內務,不僅要將被褥疊成豆腐塊,就連臉盆的擺放、牙刷的朝向也要全員一致。七點半準時開始檢查內務,倘若內務沒有達標便要一直整理,直至所有內容合格為止。

面對如此嚴格的規定,一眾國足球員直接看傻了眼,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硬骨頭六連」作為人民解放軍中的佼佼者,其要求必然更為鐵血嚴格,況且這才僅僅是解放軍的早課內容,後面還有更為重要的操課與活動。

可僅僅半個上午,國足球員便連連叫苦,甚至有人大喊要退出國家隊。面對如此沒有骨氣的球員,六連連長直接黑了臉,他絲毫不留情面地說到:「在你們屢次輸掉比賽的時候,中國男足就不存在了!」球員們一聽,頓時陷入沉默,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但總算沒有人再鬧事。

(國足合影)

後來每隔一段時間,賀龍便會來軍中觀察國足的狀況,雖然球員仍會時常與軍中發生摩擦,但總體來說,身體素質與思想覺悟都得到顯著提升。於是1965年,賀龍肯首同意國足重新組建,回歸體壇。

在出席新球隊的成立大會上,賀老總語重心長地教導球員們:「你們這次重組之後,一定時刻牢記吃苦耐勞,時刻打起精氣神,爭取在我見到馬克思同志之前,讓我看到中國足球的翻身。」

重新整合後的國足,確實曾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陸陸續續交上了及格的答卷,但大體上仍舊不溫不火,甚至持續呈現下滑的疲態。後期的賀龍雖然有心繼續整治國足,但無奈當時運動迭起,年歲已高的他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1969年,賀龍去世。由於社會環境影響,國家體育總局群龍無首,發展與崛起顯得遙遙無期。直到1971年,解放軍少將王猛臨危受命,出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中國的體育事業才再次復春。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王猛)

近年來,桌球、排球、羽毛球、甚至網球、籃球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長足發展,唯有中國的足球事業仍像一張狗皮膏藥一樣,貼在中國體育事業的傷疤上,時刻讓國人倍感辛酸與無奈。

其實歷任國家領導人無一不希望中國足球能夠向好發展,甚至為此先後制定了各類發展規劃與指導意見。但無論是政策指引還是人才培養,多年來中國男足始終難有起色,致使足球成為了中國的體育之恥,深深烙在國人心中。

現如今,中國男足在大年初一的預選賽上慘敗越南,不僅再次深深刺痛國人的心臟,更使數億國人成為部分西方國家的笑柄。

(2022年2月1日國足對戰越南)

倘若當初堅持賀龍「足球就是軍球」的發展方針,那麼男足是否會為國人獻上不一樣的成績呢?而如今狀似「躺平」的中國男足,他們在將來仍會繼續輸下去嗎?中國男足的未來又在哪裡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c1f429351f23687eb8875b84c67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