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創業公司已經不再吹捧拿到了紅杉高瓴的投資了,取而代之的是各路CVC。
在當前的一級市場上CVC就是上帝,項目方就算估值打折也求著它們投資;對那些對外募資的CVC,LP排著隊給他們塞錢。有了CVC的背書,一個創業公司在融資之路上可以一路綠燈,被各路VC/PE踏破門檻。
早兩年財務型VC/PE機構還有自信讓產業資本當接盤俠,但現在聽得最多的卻是跟著CVC去投資。
CVC新王崛起
過去兩三年,各路產業巨頭像是約好了一樣集體殺向一級市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華為、寧德時代、比亞迪這三大巨頭。
2019年4月,華為低調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哈勃投資,開啟了對半導體供應鏈的大舉投資。2020年8月和2021年4月,寧德時代連續拋出兩份190億元投資產業鏈公司的公告。在投資上一向遲緩的比亞迪,也從2020年開始突然發力,僅2022年一年就投資了40餘家企業。
哈勃投資、寧德時代、比亞迪投資項目數量驟增(不含通過基金的間接投資)
在2019年之前,這些硬科技巨頭們雖然坐擁幾百億現金,但每年只是零星的投幾個項目。而現在則是紛紛搭建專門的團隊,甚至組建投資平台公司,每年幾十上百家的投。有人說,哈勃、寧德時代、比亞迪再加上一貫長於投資的小米,是這個時代的產業資本的「四大金剛」。它們取代過去騰訊、阿里的地位,是一級市場上新的頂級掠食者。
這些產業巨頭對投資的重視和巨大投入,在它們的財報中也有清晰的體現。我們知道,在高峰時期騰訊一半的資產是由股權投資構成的。而華為年報顯示,其「於聯合營公司權益」的規模三年增長了10倍:2019年是7億元,2022年已經達到71億元。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哈勃投資至今已投資了93家企業,它們幾乎遍布半導體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其中僅已上市項目的總市值就超過了2000億元,思瑞浦、納芯微、天岳先進、傑華特等這兩年半導體賽道最大的幾個IPO幾乎被哈勃一網打盡。
寧德時代也不遑多讓,2022年報顯示寧德時代的長期股權投資規模已經達到176億元,而五年前這個看數字還僅僅是9.65億元。
比亞迪2022年末長期股權投資規模是155億元,2019年末是41億元,三年增長四倍。
不知不覺間,CVC儼然已經成為硬科技投資的主角。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一級市場70%的投融資交易發生在新能源、半導體、新材料、智能製造等硬科技領域,其中又有一半交易有CVC的參與。
跟著CVC去投資
在騰訊、阿里戰投部叱吒江湖的2018年,50%以上的獨角獸獲得過騰訊、阿里至少其中一家的投資。能不能拿到這兩家巨頭的投資,往往是決定一家創業公司能否生存的關鍵變量。
類似的邏輯在這個時代依然成立。在新能源、半導體等硬科技產業鏈上,上下游企業的關係咬合的甚至更加緊密,揮舞著訂單的下游巨頭們的話語權和資源整合能力更加強大,某種程度上塑造產業鏈的能力也更強。翻閱招股書可以發現,這兩年硬科技賽道的很多明星IPO,都是企業在拿到某個巨頭的投資後,銷售規模才開始數量級的增長,從籍籍無名成長為細分市場龍頭。
在模擬信號鏈晶片賽道,2019年之後最大的兩個IPO思瑞浦、納芯微背後都有哈勃的投資,它們和聖邦股份現在是中國模擬信號鏈晶片的三大領頭羊。
在鋰電賽道,2022年出貨量前五的中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企業中,有三家(湖南裕能、融通高科和常州鋰源)獲得過寧德時代、比亞迪其中一家或兩家的投資。
面對強勢的CVC,財務型VC/PE機構有一種望洋興嘆的無奈。一位專注在半導體產業的投資人很無奈的向投中網表示:「說破天,我們也沒辦法把訂單甩你面前。」
面對一級市場的其他玩家,VC/PE們過去有一種「認知」自信,但現在這種自信已被摧毀。在近期一次行業論壇上,一位投資大佬直言「壓力很大」。他表示,以前大家經常說政府的錢、產業資本或者上市公司的錢「傻」,不如早期投資人聰明,競爭不過專業VC。其實這幾年時間看下來,產業資本和國有資本判斷力並不差,而且動作也極為迅速,即便是對偏早期的項目,他們的表現也十分專業。
還有人向投中網說的更直白,現在VC/PE都得找大廠的研發部打聽技術驗證,怎麼能說專業性比人家更強?
在VC當中過去還有一種流行說法,即產業資本是它們的接盤俠,而不是競爭對手。但現在這個說法越來越沒有說服力了。
前述投半導體的投資人也向投中網表示,過去產業資本要看到產品測試結果才投。這種模式下,專注在早期的VC其實很舒服:在流片之前投資,產品出來後再推給產業資本,然後開始銷售放量。但現在產業資本也開始不要求看到產品了,它們看到項目團隊不錯也一樣敢下注。「那VC就真的要好好回答,憑你的資源,到底要怎麼做投資?」
怎麼辦?既然搶不過,那就跟在「寧王」、哈勃後面投唄。現在的一級市場上,大家都在搶有CVC站台的項目。尤其是這兩年流行專項基金,有產業資本背書的項目備受LP歡迎。
深圳一家人民幣基金合伙人向投中網表示,對早期被大廠投過的企業,他們都會認真對待。大廠沒投的項目,只要可能他們也會嘗試拉產業資本共同投資。在他看來,產業資本對大部分硬科技創業公司而言都很重要,首先大廠有強大的背書作用,無論是融資還是市場都有很大幫助;第二,大廠在產業里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當然,具體到某個項目,也要看產業資本在內部到底能夠調動多少資源,個體差異會非常巨大。
被CVC割韭菜?
由此,一個新的硬科技資本模型出爐了:大廠相中一個供應鏈上的企業,先低價入股,緊接著甩給它幾個億的訂單,估值暴漲,再由財務型VC/PE機構接下一輪,然後走向IPO。
不久前申報科創板的金力股份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
金力股份是一家鋰電池隔膜龍頭企業。按高工鋰電統計,2021年金力股份在濕法鋰電池隔膜領域國內市場占有率約為8.9%,行業排名第四,僅次於已上市的恩捷股份、中材科技和星源材質三家公司。
金力股份能崛起為龍頭,比亞迪功不可沒。2020年,金力股份的前五大客戶名單上還沒有比亞迪;2021年,比亞迪突然成為金力股份的第一大客戶,且貢獻了其50.53%的營收。2020年金力股份的銷售收入僅有1.3億元,2021年增長至5.8億元,增長了346%。同時,過去兩年金力股份的市場地位獲得了顯著提升——與濕法工藝隔膜市場排名第三的星源材質相比較,2020年金力股份的銷售收入還只是星源材質的十分之一多一點,2022年上半年已經是它的一半。
金力股份的資本之路是怎樣的呢?招股書顯示,2021年10月,比亞迪向金力股份投資了8000萬元,投後估值為17.55億元。兩個月後,金力股份又新開一輪融資,這次引入了20餘家投資機構,估值漲到了40.96億元。
理論上,所有金力股份的投資方都能獲得滿意的結局。還是拿星源材質做參照,2022年上半年星源材質營收是金力股份的兩倍,凈利潤大約是3倍,而目前星源材質的市值超過200億元。
不過,跟著CVC投資也有被割韭菜的風險。
一種是明著割。4月3日,光伏逆變器、儲能設備公司首航新能創業板IPO過會,寧德時代上市前低價入股引起了媒體關注。招股書顯示,2021年11月,首航新能進行了一輪增資,引入了多家專業VC/PE機構,投後估值是100億元。一個月後,首航新能又為寧德時代旗的全資子公司問鼎投資單開了一輪2.32億元的融資,投後估值降至了77億元。產業資本與財務型VC/PE機構同輪不同價的情況很常見,但像這樣後續輪次融資打折的做法也算是「創新」了。
更大的可能是暗著割。這就不得不提中創新航。2020年廣汽埃安選擇由中航鋰電作為主力電池供應商,僅用一年時間就把後者推上了中國第三大動力電池廠商的寶座。與此同時,廣汽也在2020年投資了中航鋰電,當時其投後估值約為80億元人民幣。2021年中創新航又完成了88億元的A輪融資,估值漲到了約620億元(投後)。
2022年10月,中創新航以約660億港元的市值在港股上市,A輪投資者處在盈虧邊緣。沒想到,中創新航上市不到一個月。廣汽埃安宣布投資109億元自研、自造電池。消息一出中創新航股價當天暴跌34.58%,至今沒有漲回來。目前中創新航市值僅340多億港元,與A輪融資的估值相比近乎腰斬。
復盤中創新航的融資之路,中創新航從多年虧損到爬上中國第三大動力電池廠商寶座,顯然不虧;廣汽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的,而且投資依然有可觀的收益,也贏了;唯一的輸家是A輪和中創新航上市時的投資者。
對財務型VC/PE來說,股權增值是獲利的唯一方式,但對項目方和CVC來說卻不是這樣。這可能是財務型VC/PE跟著CVC去投資最大的風險了。就像某投資人的犀利點評:對項目方來說,CVC的投資其實是成本,而財務投資人可能才是這輪融資的利潤。(文/陶輝東 來源/投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