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要給棉花娃娃過生日?

2023-10-24     市界

原標題:年輕人為何要給棉花娃娃過生日?

給棉花娃娃過生日,被罵「神經病」

米朵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居然能被網友們狂罵「神經病」。

事情的起因還要從一個棉花娃娃說起,米朵是一個忠實的棉花娃娃愛好者。前不久,她收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大娃」,這個娃娃高達40cm,是乙女手游《未定事件薄》中夏彥屬性的娃娃。

娃娃有著人物標誌性的褐色頭髮,劉海前面別著一個黃色髮夾,娃娃嘴巴微張,露出其標誌性虎牙的同時,眼睛正在俏皮地wink(眨眼)。

(受訪者供圖)

與此同時,她的朋友在同一天收到了另一款乙女手游《光與夜之戀》中蕭逸的娃娃,同時「生娃」讓兩人十分激動,於是打算在海底撈為娃娃們「慶生」,這也是米朵第一次抱著娃娃去海底撈慶生。

「海底撈在娃圈的風評很好」,米朵對「市界」表示,「之前他們營銷的就是能在海底撈給紙片人和棉花娃娃過生日,我也看過很多在海底撈給娃娃過生日的視頻,知道自己的愛好很小眾,所以是抱著很大的期待去的。」

沒想到這成了米朵被罵神經病的開始。一進海底撈,米朵和朋友就對店員提出想給娃娃坐寶寶椅的要求,結果得到了店員「驚訝和不理解」的表情,不僅如此,一向以服務至上的海底撈,還出現了「漏上菜品」「不主動倒水」「略過他們給其他客人小零食」「多次拒絕給棉花娃娃唱生日歌」等問題。

米朵對海底撈一系列的服務態度感到不滿,於是發了一篇小紅書筆記進行吐槽,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條本來吐槽海底撈服務態度差的帖子,瞬間演變成了一場「海底撈能不能給棉花娃娃過生日」的大辯論,甚至衝上了熱搜第一,引起了更大的爭議。

此後,米朵收到了成千上萬條惡意評論,大多數沒聽過棉花娃娃的人,看到這條新聞後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理解。有人說「海底撈服務員真可憐,硬是被顧客逼瘋,對著玩具說是人」,也有人說「給棉花娃娃過生日的人都是神經病」,還有人以此類比「以後家裡的小狗小貓過生日,是不是也能去海底撈讓唱生日歌?」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沒有危害社會,也沒有違反道德,憑什麼對我們指指點點?」在娃圈內部,大家一致站在了米朵這邊,成為了「抵制海底撈」大軍中的一員。對於「娃媽們」來說,海底撈的此番舉動顯得十分割裂,「海底撈之前想賺二次元的錢,現在的行為卻又背刺二次元」。

在海底撈,棉花娃娃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東西,如果你一個人去吃海底撈,服務員通常會在對面放一個名叫「小嗨」的大頭娃娃,去年,海底撈還發行過以該娃娃命名的盲盒公仔系列,如今,「小嗨」已經成為海底撈的一個著名IP。

從對外宣傳的內容來看,海底撈還對二次元群體表示出了強烈的歡迎,在今年4月份,為了吸引二次元群體進店消費,海底撈還發過一個「在海底撈給迪盧克過生日」的宣傳視頻。迪盧克是二次元手游《原神》裡面的角色,在視頻中,迪盧克穿越到海底撈的門店吃火鍋,還稱讚起了撈麵師傅的手藝。

「本來還和朋友一起約了在海底撈給夏彥過生日,經過此次事件後,我們把慶生的門店換成了麥當勞」,米朵表示。

00後買的最多,有人花了3000元

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棉花娃娃能引發如此大的爭論,根本原因在於大眾對它們的認知程度不同。

棉花娃娃,通俗來講就是用棉花做成的人形娃娃。棉花娃娃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當時韓國偶像團體EXO的粉絲以成員金鐘大為原型,製作了一個棉花娃娃帶到了現場應援,引起了粉絲自製偶像棉花娃娃的風潮。

後來棉花娃娃逐漸進入亞洲市場,成為了一門小眾的生意。目前來看,棉花娃娃大致分為「有屬性」和「無屬性」兩種,有屬性指的是娃娃本身有明星、動漫角色等原型,無屬性則由設計師本人原創設計,沒有原型參考。

在娃圈,購買娃娃的消費者通常被稱為「娃媽」或者「媽咪」。一款裸娃的到來通常只是養娃生涯的開始,「娃媽們」不僅要層層篩選,給娃娃買一身合身的衣服,還要給娃娃做造型、化妝、買假髮、拍視頻,有時還要帶娃出門曬太陽、看風景。「圈內人在購買娃娃的等待期中也都會說自己又懷了一個」,米朵稱。

在「娃媽們」的心中,棉花娃娃的意義絕對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玩偶,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多位受訪者也表示,棉花娃娃最獨特的地方在於給自己提供了一種「陪伴感」和「情緒價值」。

娃圈人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養娃只會分為養0隻和養無數隻」,有一項調查顯示,一個中度棉花娃娃愛好者家中平均就會持有近9個棉花娃娃,而重度愛好者家中更是會擁有超過30個棉花娃娃。

並且購買棉花娃娃的大多是年輕人,據棉花娃娃主要交易平台微店2022年初發布的《棉花娃娃玩家洞察報告》顯示,買棉花娃娃的人中,00後占比最高達43%,其次是95後達26%。

《2023年中國新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近一年小紅書興趣圈層筆記「娃圈」互動量同比增長近200%;娃圈內主要消費者00後的消費金額也在近兩年同比增長超過146%,平均購買單價同比增長超過32%。

還在讀大四的林可現在已經擁有15隻棉花娃娃,總花費大概在3000元左右。這些娃娃的屬性各不相同,有的是林可喜歡的偶像或者遊戲角色,有的只是「看著好看就買了」。

此外,林可還曾花500多元定製過一隻棉花娃娃。這隻娃娃是《原神》里的角色,林可在遊戲中等了很久都沒有抽到,於是打算自己在線下定製一隻,為此親自找了畫手、手作娘,等待一個月後,她終於有了這隻獨一無二的娃娃,「我很驕傲自己有了這樣一隻娃娃」,她表示。

「娃娃柔軟,抱久了會有溫度,甚至會有我的味道」,林可稱,「有生命力的從來不是娃娃本身,而是賦予娃娃的愛。」

更為重要的是,一隻有屬性的棉花娃娃,通常兼具著心理投射和陪伴的雙重作用,擁有一個棉花娃娃,就像喜歡的明星或者二次元角色以3D的形式陪伴在了自己身邊。

「偶像對於普通人來說遙不可及,但有一隻長得像自己愛豆的娃娃,每天不僅能看得見還能摸得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孫星星告訴「市界」,她曾花700多元買過三隻棉花娃娃,娃娃的屬性是自己喜歡的國內某偶像團體成員。

孫星星時常帶著娃娃出門,她帶著娃娃去晚上的海底撈坐過寶寶椅,也帶著娃娃去過奶茶店、小區花園、地下車庫拍照。其中一隻娃娃因為顏值高,市場價已經翻了三倍,但孫星星還是沒捨得賣出去。

(受訪者供圖)

自己的孩子「養娃」,也成為了年輕人與父母溝通的另一個橋樑。「儘管他在我眼中是個燒錢的玩意兒,但我女兒覺得凱亞天下第一帥,凱亞統治地球,凱亞秒了全世界!」在嗶哩嗶哩,有父親全身掛著女兒的棉花娃娃,對鏡頭振臂高呼,這條視頻已經獲得了超過260萬的播放量,還讓「痛爹」「痛媽」一度成為了大家爭相效仿的對象。

對於不少年輕人而言,養棉花娃娃是一件極具性價比的事。一方面,棉花娃娃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彌補「娃媽們」只能空對著螢幕對人物角色喜歡的煩惱,另一方面,棉花娃娃也不需要像寵物一樣,要花時間悉心照料,照顧它們的吃喝拉撒。對於想要陪伴卻又不願付出太多精力的年輕人來說,棉花娃娃的存在無疑於近乎完美。

養娃已經成了門破10億的生意

年輕人為何願意養棉花娃娃,背後一個深層次原因是,單身獨居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不久前,一組數據引發了關注,據民政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依法辦理結婚登記683.5萬對,同比下降10.6%。

以往年輕人的情感陪伴需求是男女朋友,現在他們的情感陪伴需求寄託到了棉花娃娃身上,並帶火了一門生意。

(受訪者供圖)

當前,入局棉花娃娃賽道的商家們不少在悶聲發大財。棉花娃娃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技術難度較低,也吸引了大批廠家的湧入。在微博「棉花美娃娃」超話中,就有不少來自江浙滬地區的小型廠家為自己的娃廠打廣告,這些娃廠基本都有做毛絨玩具的基因,因此對棉花娃娃的製作工藝也駕輕就熟。

據「市界」了解,一個棉花娃娃的成本價通常在10元-30元不等,售賣的價格往往要翻兩到三倍,另外還有打樣費、改版費等,如果接到100隻10cm正常體娃娃的訂單,娃廠最起碼能賺到三四千元。一個客流穩定的娃廠,每月製作的娃娃基本都在萬隻以上。

不僅如此,娃圈賽道近幾年也誕生出了一些頭部玩家。據《棉花娃娃玩家洞察報告》顯示,2021年,棉花娃娃的在線購買用戶量已經達到百萬級,線上交易額達10億元。

2019年,時任電商平台微店市場總監的葉映丹和同事在監測後台數據時發現「棉花娃娃」一詞成為了熱搜,與此同時,她們還發現,在微店一年,棉花娃娃GMV的增長就達到了300%以上。察覺到棉花娃娃市場的巨大潛力,葉映丹和其同事成立了創業項目組,並為項目取名為Rua娃吧。

公開資料顯示,在成立兩年後,Rua娃吧全渠道的銷售額已在去年突破了4000萬元,今年,Rua娃吧還表示要在線下開滿100家門店,覆蓋30個城市。

與中小型娃廠不同的是,Rua娃吧一開始走的就是品牌化運營的路線,主打與影視綜藝以及娛樂明星的IP開發聯名娃娃。目前,Rua娃吧已經和《長相思》《蓮花樓》《蒼蘭訣》等大爆影視作品合作出娃,根據其天貓旗艦店顯示,《喜羊羊與灰太狼》《甄嬛傳》等經典IP也出現在其頁面中。

泡泡瑪特也嘗試將旗下IP製作成棉花娃娃的形式售賣,不過售價都偏高。DIMOO系列的棉花娃娃售價為249元,現已顯示售罄,LABUBU系列的棉花娃娃售價則為399元,與哈利波特聯名的娃娃價格也在399元。

價格高、娃娃丑,是「娃媽們」對娃圈頭部商家們的一致評價。為了貼合消費者的審美,打通多元化渠道,Rua娃吧還聘請過原創設計師團隊設計無屬性的娃娃,但從銷量上來看,此類娃娃與IP聯名的娃娃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由於娃圈的消費者年齡較小,維權意識淡薄,再加上行業仍處於早期階段,缺乏行業規範,這門「隱秘而偉大」的娃圈生意,卻屢屢發生「喜提海景房」的鬧劇。就在前不久,手游《光與夜之戀》的娃圈還發生了「未成年開團圈錢100萬跑路」的事情,致使官方都要無奈下場,調整二創授權,暫停對此類周邊的開放許可。

對於頭部玩家來說,如何能長久地在娃圈淘金,也並非易事。「市界」走訪發現,今年4月,Rua娃吧在北京開的第一家線下實體店鋪現已顯示關閉狀態,據附近的店員稱,此店在幾個星期前就已關閉,具體原因未知。「市界」為此詢問Rua娃吧,但截至發稿前未得到回覆。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作者 | 張繼康

編輯 | 陳 芳

運營 | 劉 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a5e58c0742a0ae3051e151b157ad6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