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印度阿三有部電影叫做《起跑線》,講的是一對富豪夫妻,為了讓孩子「贏在人生起跑線」,進入好學校,他們鋌而走險,假扮窮人去騙取入學名額,結果鬧出了許多笑話。講的雖然是印度的事情,卻戳中了許多中國家長的心。
我周圍就有許多家長認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在他們看來,如果孩子沒能進入一所好的小學,就會降低進入好初中的幾率。沒能進入好的初中,考入好高中的難度會加大。沒能考上好高中,那麼,考上好大學的可能性就很渺茫。而考不上好大學,就會找不到好工作。沒有好工作,何談成功的人生呢?
仿佛孩子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一旦哪個環節脫節,可能就是一步落後步步落後。所以他們拚命地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
有記者在2017年調查時就發現,當時許多孩子一個月的補課費高達家庭月收入的一半。每個孩子平均一周4門課,甚至有的小孩一周要上10門興趣班,周末兩天搞得比明星趕場還忙。其中有個別輔導班不但要價很高,而且名額有限,但仍有不少家長還是搶著報名。
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上看,這種焦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就要說到經濟學上一個著名的理論,囚徒困境。
02
囚徒困境說的是有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抓,進行隔離單獨審訊。警方的原則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如果兩個人都坦白,各判8年;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拒絕坦白,坦白方釋放,不坦白方判10年;如果兩個人都不坦白,各判1年。
如果你是其中一個囚犯,選擇沉默還是坦白?
讓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如何選擇才是最優方案。
整個事件的當事人除了你,還有另外一個囚犯,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對方的意願。
第一種可能性:你選擇了沉默,對方也選擇了沉默,各判一年。
第二種可能性:你選擇了沉默,對方膽小交代了你們的罪行,他被釋放,你蹲10年。
第三種可能性:你選擇了坦白,對方也選擇了坦白,結果你們各判8年。
第四種可能性:你選擇了坦白,對方保持沉默,你被釋放,他坐8年牢。
如果你是其中一個囚徒,你會作何選擇?
顯然,第四個方案是最優的,因為不需要坐大牢。但是,你別忘了你的同夥也會這麼想。所以他也會選擇坦白,以求得到釋放。結果就是你們兩個都坦白,各判8年。於是明明有一個「你好我也好」的可能,但偏偏結果卻必然是「你不怎樣我也不怎麼樣」的結局。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局面呢?
03
這是因為人都是有私心的。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我們不得不考慮他人做出選擇後可能給自己帶來的後果。
在囚徒困境中,選擇不合作帶來的「利益」遠高於合作。在這種極具誘惑的外界條件的干擾下,試問還有哪個「囚徒」願意選擇合作?
那麼,有破解的方法嗎?
雙方博弈的最終目的是取得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結果,因此,兩個囚徒可以事先通氣,統一口徑。但是,在利益面前,囚徒們的自律往往是靠不住的,還需要引入人工博弈規則,用來懲罰不合作的機會主義行為,保證對方選擇合作。正如偉大的鄧爺爺曾說過的:好的制度能使壞人不得不做好事。
所以,兩個囚犯的正確做法是在作案前就立好規矩,如果被捕,出賣的一方會事後得到什麼懲罰,在這種「威脅」下,雙方完全可以都選擇沉默。
了解了囚徒困境,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曾經有記者採訪家長為什麼選擇報輔導班,不少家長直言是因為「大家都報,我們家不報,心裡有點慌」。
別人家的孩子都上了,就我們家孩子不上,那豈不就落後了嘛。於是,在權衡他人的選擇後,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家長們非常默契地選擇了「你累我累大家都累」的輔導班,陷入了囚徒困境中。
而要改變這一局面,單純依靠家長們自願自覺地放棄顯然是不現實的,我們也只能依靠相關政府部門對這種現象進行整治。但是在引入人工博弈規則改善大環境前,家長們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