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從國家頒布的「行動方案」入手。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在2019年印發了《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這其中明確提出「在有咀嚼檳榔習慣的地區要加強對口腔健康的檢查」。關於「檳榔」,可能很多人只是覺得它有比較獨特的味道,但更多的人卻不了解它的「健康威脅」;謹以此文,幫助大家戒掉一種「世界公認的強致癌物」—「檳榔」。
檳榔,明確的「一類致癌物」:
早在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就將檳榔列為了「一級致癌物」,同級別的致癌物還有砒霜、酒精、中式鹹魚、黃麴黴毒素等各位熟悉的物質。
2017年,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現機構改革更名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翻譯了世衛組織「致癌物完整清單」,將檳榔歸為「一類致癌物」。
6000萬人上癮,把你推向深淵!
「第一次吃檳榔,你就會愛上這種刺激的感覺。」在中國有6000多萬中國人在吃檳榔!
致癌物總共分為4類;
一類致癌物:確定可致癌。
二類致癌物:
2A類致癌物對人致癌數據有限,但是對動物會致癌。
2B類致癌物對人致癌數據有限,對動物致不致癌不論有無證據都在此列。
三類致癌物:懷疑會致癌。
四類致癌物:很可能不致癌。
檳榔致癌(口腔癌),源於何故?
第一,檳榔當中所含的檳榔纖維本身很粗糙,經常吃檳榔必然會損傷口腔黏膜(局部外傷和黏膜損傷)和牙齒,引起口腔黏膜下纖維化以及口腔白斑,這是很普通的「物理破壞」,但存在惡變的高危險性;長期食用檳榔,無疑會導致口腔損傷久而不愈,這樣一來就會形成口腔局部的慢性損傷,增強口腔黏膜細胞脫落的頻率,誘發慢性炎症、細胞增殖、甚至口腔癌等問題。
第二,檳榔中含有生物鹼、檳榔特異性亞硝胺、檳榔鞣製、丁香性多酚、活性氧化劑等多種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和代謝產物具有細胞毒性或遺傳毒性,有些甚至可以直接致癌;其中所含的檳榔鹼(一種生物鹼)已經占到了干檳榔凈重的1%。檳榔鹼等生物鹼本身具有促進上皮細胞凋亡的性質,會增加炎症的發生風險,而且還會干擾膠原蛋白等細胞外基質大分子的沉澱和降解過程,對於口腔會造成「化學破壞」。
當物理性損傷和化學性反覆刺激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這個「致癌過程」就會變得特別隱蔽;但吃檳榔一定會增加口腔癌的發病風險,食用檳榔的時間越長,對於口腔的損傷就會越大,患相關疾病的風險也就越高,值得重視。
除了口腔癌以外,檳榔的攝入還會增加咽喉癌、舌癌、食管癌、肝癌等癌症的發病風險;同時還有證據表明有咀嚼檳榔習慣的人患肥胖、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胃炎、肝硬化、慢性腎病等疾病的風險更高。
吃檳榔為何會「上癮」?
檳榔當中含有較多檳榔鹼,此物質可以刺激內源性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導致腦垂體釋放更多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接下來腎上腺會產生更多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從而會讓人變得興奮。檳榔和咖啡因、煙(尼古丁)、酒(酒精)類似,歸屬「第四類精神活性類物質」。
關於「檳榔」的消費建議:
1、最重要的一點是:檳榔是「世界公認的一類致癌物」,致癌作用很強,會增加多種癌症的發病風險,而癌症的患病就會增加死亡的風險;所以,能不吃檳榔就不要吃檳榔,不要「以身試險」。
2、吃檳榔很容易導致上癮,勸誡大家不要「輕易嘗試」;已經成癮(吃檳榔)的人需儘早戒掉,能少吃就少吃。
3、推薦大家每天多吃些新鮮蔬果,用衛生、健康的食材代替檳榔,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如何預防與檳榔最有關的「口腔癌」?
調整飲食習慣,注意「食品安全」:
飲食多樣,平衡膳食;多吃新鮮食物,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入量;注重「食品衛生和安全」,不吃任何腐敗變質的食物;尊重食品,最好可以現吃現買,減少食物的剩餘量。
拒絕「壞習慣」,保護口腔健康:
遠離檳榔,保護口腔;儘早戒煙,降低口腔癌的發病風險,保護自己且保護他人;減少「燙食」的攝入量,飲食(水)應溫熱,避免刺激口腔和食道。
注意口腔衛生,養成好習慣:
重視「口腔健康」,勤刷牙且正確刷牙,定期洗牙,清除牙結石;減少甜食的攝入量,吃完甜食應抓緊漱口或刷牙;避免「銳利物」對口腔進行長期刺激,甚至造成損傷。
呵護身體,定期體檢:
預防口腔疾病等身體病症,「定期體檢」是靠譜之舉;尊重身體,早發現,方能早治癒。
早在2013年,《檳榔王國中的割臉人》已經赤裸裸「揭示」了嚼檳榔的恐怖,檳榔的背後儘是「難過」。一種世界公認的強致癌物,它的攝入會傷害包括口腔在內的多個身體部位,希望那些深陷「檳榔成癮」的人可以儘早戒掉,千萬別抱有僥倖心理;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用新鮮的蔬果代替檳榔,拒絕「嘗鮮」;關於檳榔,為了自己的健康,試錯,不值得。
註:王思露原創內容,首發於《科普中國》,助您收穫健康;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