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已經逼近,今年因為眾所周知的特殊性,很多片子都為了避免過度擁擠,進行了檔期上的調整。
基本上春節檔的影片,除了《唐人街探案3》,都選擇在國慶檔復映。
但要說最為出其不意的調整,那就是在公布檔期之後沒多久又宣布提檔的——
《奪冠》
《奪冠》原來叫《中國女排》,臨上映時突然改名《奪冠》。
當時就被很多人預言,說這個改名看似簡單,但會嚴重摺損票房。
中國女排叫著多順啊,這四個字的分量,那可比「奪冠」這種模稜兩可的名字要霸氣多了。
所以為什麼要改名?
這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陳忠和。
據說中國女排前任主教練陳忠和在看到了預告片之後非常氣憤,寫信給體育總局,要求刪除和自己有關的所有鏡頭。
當時鬧得很嚴重,但陳忠和本人並沒有正面回應外界的質疑。
但是冷不丁,片子在即將上映的時候,改名成了「奪冠」,這個操作大家可以細品。
其實小妹之前就說過,改編真實事件不難,難的是裡面所有的角色都能對號入座,再說這還是政府牽頭製作的電影,所以拍攝的難度可想而知。
這要是一般的導演,基本就黃了,但《奪冠》的導演不一般,大名鼎鼎的陳可辛。
其實香港導演北上拍片並不是那麼被看好,畢竟前赴後繼中,失敗的例子太多了。
但陳可辛還是被網友寄予了很高的期待,電影如今上映,兩日破億,豆瓣7.3。
陳導沒有丟水準,但關於該片的評價卻顯然有些兩極分化。
爭來爭去還是一個問題,藝術和現實之間,究竟該怎麼取捨?
《奪冠》的劇情不用小妹多介紹,基本和大家想的是一樣的。
通過對於中國女排跨越三十年的描寫,烘托女排精神,突顯中國力量。
說到中國女排,除了選手,和女排一起成長的教練功不可沒。
有吳剛飾演的袁偉平(全片沒提名字),黃渤飾演的陳忠和(除了在排球上簽字,全片沒提名字),以及鞏俐飾演的郎平。
但對於觀眾來說,郎平的名字要更具傳奇性。
從一個替補隊員到國家隊主力,拿下冠軍,到退役,到給美國隊當主教練,再到回歸當中國主教練,帶領中國隊拿下里約奧運會的金牌等等吧。
這種傳奇性註定了劇本的傾向性,畢竟觀眾看的是電影,電影是需要戲劇,需要藝術加工的。
因此郎平的成長毋庸置疑地作為了《奪冠》的敘事主線。
(年輕時的郎平,由郎平的女兒白浪飾演)
演活一個角色不難,難的是這個人健在,而且還經常活躍在大眾的視野里。
這免不了就是一番對比。
鞏俐可以說是不負眾望,真實演出了影后該有的水平,人神合一,到最後你甚至分不清到底誰才是真的郎平。
在拍攝的時候就有路透照片,鞏俐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還專門去比賽現場觀摩了現場的氣氛,「實地考察」大家的神情。
這敬業的精神,你不得不服。
可以說鞏俐的表演要給《奪冠》加很多分。
相比之下,黃渤這次的表演要遜色不少。
不知道是劇本本身就這麼寫的,還是後期的刪改的結果,陳忠和這條線顯得是可有無可。
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女排和俄羅斯爭奪冠軍,在連丟前兩局的情況下,連贏三局,上演了驚天大逆轉。
不屈不撓不放棄的精神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可是這麼精彩的比賽,這麼值得銘記的瞬間,在電影里卻是一筆帶過了。
弱化了陳忠和的高光時刻,取而代之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輸給美國隊那場比賽,而當時美國隊的主教練正是郎平。
這麼一安排,劇情有爭議性了,也突顯郎平作為一個中國人的糾葛和無奈。
但郎平的形象越是豐滿,陳的形象就顯得越是薄弱,就像個工具人一樣,需要了就拿過來用一下,不需要的時候這人就沒了。
到最後,你會發現把陳忠和這條線給刪了,也完全不影響劇情。
也難怪有人說,其實《奪冠》這個名改的也不好,不如叫《郎平傳》更為合適。
我們總說中國女排是一種精神,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出鏡的人物過多,就導致劇情是破碎的。
為了突出整體,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幾場特寫,然而這種刻意的「大而全」反而使得片子脫離了電影,成了一種半紀錄片式的剪輯。
真實感有了,但戲劇性沒了。
像紀錄片,但不是紀錄片。說它是電影,好像又差了點意思。
即便是戲份最多的郎平,也只能在鞏俐出場之後作為教練的身份,人物才開始立體起來,而其他角色只能淪為一種符號。
新聞里的她們是什麼樣子,電影里就是什麼樣子,幾乎沒有任何深度上的挖掘,連點到為止都顯得那麼漫不經心。
當然,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受制的框架很多,要顧及的方面也很多。
各種壓力之下,要做到每個人都滿意,必然要傷害到電影本身的藝術性。
你看,陳忠和看到預告里彭昱暢從食堂里搶雞腿,馬上就翻臉了不是?
(這段在正片里已經完全刪減了)
其實不光是這部電影,國內外都是,真要實打實按導演的意思拍出來,絕對是得罪一大幫人。
不然那就妥協,再妥協,直到各方都滿意,剩下的就讓觀眾去買單。
在走進電影院之前,小妹做了很多心理準備,說實話主旋律拍到現在,比的就是哪部片子能真正拍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奪冠》的題材很占優勢,畢竟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陳導也很聰明,將大部分的淚點都放在了賽前的訓練上。
不管是哪一代女排,姑娘們拼搏奮鬥的過程,其實就是女排精神的一種集中體現。
賽前鋪墊情緒,賽場上點燃高潮。
仿佛又跟隨著大銀幕見證了女排姑娘登上巔峰的高光時刻。
不過這裡面也算有個小彆扭,2016年里約奧運會,郎平每次在中國隊落後喊暫停的時候,總是要給隊友們瘋狂地灌輸雞湯。
類似於「輸人不能輸陣」「你不需要成為我,你應該成為你自己」。
這種假大空的台詞明顯是想在高度上升華一下電影,但過多的說教反而拖累了比賽的激烈。
當然《奪冠》的表現是超出大部分人的預期的。
畢竟它是中國電影史上少有的體育題材的電影,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不管是國籍還是膚色,為成功所付出的汗水,不到最後一秒都不放棄的態度,都值得我們學習和銘記。
這才是體育題材電影乃至體育賽事一直吸引觀眾的根本原因吧。
相信有了《奪冠》這個成功的試點,也讓觀眾對陳導的《李娜》更多了一份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FEe2HQBLq-Ct6CZyMa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