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碟自製「美味」,讓母女在ICU躺了20天!這東西四川人超愛,注意→

2022-08-26     四川名醫

原標題:一小碟自製「美味」,讓母女在ICU躺了20天!這東西四川人超愛,注意

泡菜作為一道酸爽可口的涼菜,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

成為很多家庭餐桌上的「主角」。

但你知不知道,

今年夏天就有人吃泡菜中毒了!

還進ICU待了20天!!

今年7月3日,家住東莞的小花吃了自家腌制的泡菜後突然 噁心、嘔吐,同樣吃了泡菜的媽媽也出現了這一症狀。

母女二人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加重,陸續出現了四肢乏力、胸悶氣促、血氧飽和度下降的症狀, 進入了當地醫院ICU搶救。7月7日,經當地疾控中心檢驗,她們的嘔吐物及自製泡菜罈中 檢出「肉毒素」。隨後母女二人被轉移至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救治。

(圖源:南方都市報)

致死率可達35%,肉毒素對熱敏感,

這些食品要充分加熱食用

據了解,肉毒素中毒病死率可達35%,尤其是重症肉毒素中毒病人。

肉毒素是由厭氧的肉毒梭狀桿菌所產生的外毒素, 為目前最劇烈的神經毒素,被定義為A級生物恐怖製劑,少量毒素即可致死。

肉毒素主要影響外周膽鹼能神經,導致肌無力或肌麻痹,也可以透過血腦屏障對顱神經造成一定的影響。

據悉,肉毒毒素中毒後首先表現為全身軟弱、疲乏、頭痛、眩暈、瞼下垂、瞳孔擴大;同時有吞咽、咀嚼、言語、呼吸困難等。

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會出現抬頭困難,共濟失調,繼而呼吸肌及雙側下肢肌肌力減弱, 可出現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重症者可於發病後3—10天因呼吸衰竭、繼發感染或出現難以預測的呼吸驟停而死亡。

原來,小花家中有自製老壇酸菜食用的習慣, 這次檢出肉毒素的泡菜罈已使用長達6年,家人定期向壇中添加蔬菜(豆角、葉菜、辣椒、蘿蔔等)、食鹽然後密封浸泡, 罈子里的「酸湯」從不更換,泡發的酸菜直接食用。

醫生提醒,食源性肉毒素中毒常見於私人自製的發酵食品、罐頭食品,如泡菜、臭豆腐等。 肉毒素對熱敏感,100℃持續十分鐘即可破壞肉毒素。因此,在食用發酵類食品、冷凍食品和罐頭食品時,一定要充分加熱。

泡菜最好超過這個天數再吃

一直以來,大家對泡菜都有這樣的疑惑:

泡菜產生的亞硝酸鹽「致癌」?

成都中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食品科學教研室孟曉副教授曾介紹:

泡菜在製作過程中確實可能會產生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可在胃酸作用下反應生成亞硝胺。亞硝胺具有一定致癌風險。

但是孟曉副教授認為:任何拋開劑量談毒性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隨著時間的增長,亞硝酸鹽含量有沒有超出國家的安全標準呢?我們來看一項研究:

在《食品與發酵科技》刊發的《原料和工藝對泡菜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這篇論文,研究了不同種類的泡菜隨著時間的增長,亞硝酸鹽的含量變化。

亞硝酸鹽含量變化:

* 已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對於蔬菜及其製品(腌漬蔬菜)的規定,亞硝酸鹽含量不得超過 20 mg/kg。

結果顯示:

在實驗期 (本次研究時長為30天),泡菜的亞硝酸鹽含量都遠低於國家規定的臨界值20 mg/kg。 (研究顯示,即使是達到亞硝酸鹽峰值時,也才9 mg/kg。)

一般來說,四川泡菜在3天內亞硝酸鹽達到頂峰,3天後隨著雜菌的消亡和酸度的上升,泡菜的亞硝酸鹽逐漸減少,所以建議大家吃泡製10天以上的泡菜。

但是也儘量不要超出半年,不然容易滋生黴菌,危害健康。

泡菜一周吃幾次比較好?

泡菜裡面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乳酸菌, 有利於均衡腸道菌群,促進消化,改善便秘等,好處還是比較多的。

但是吧,再好的東西吃多了也會物極必反!不一定非要規定死每周吃幾次,但是要遵循適量原則。

泡菜里的亞硝酸鹽含雖然不高,但是抵不住你身邊含亞硝酸鹽的東西實在太多,比如臘肉香腸等等,累積起來就高了。

其次,比起泡菜的亞硝酸鹽,它的咸可能比更值得你擔心。

按照推薦標準,建議正常成年人每天攝入鹽3g~6g。6g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啤酒瓶的蓋子,把墊子取掉後,平平的一蓋子。

而泡菜裡面,含有許多「隱形鹽」。鹽分攝入超標後,不僅會增加腎臟的負擔,還會加速人體內鈣的流失。特別是有心血管病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要儘量少吃。

許多人喜歡早上就著鹹菜下饅頭稀飯,這也涉及到一個營養均衡的問題,所以在吃泡菜時,我們不妨多搭配點其他肉類、果蔬類食物,做到膳食均衡。

如何才能製作

一缸健康又美味的泡菜呢?

原料選擇

在選擇菜品時,儘量在正規超市或農貿市場購買新鮮蔬菜,這樣更有質量保障。

避免「生花」

有些人的泡菜罈子上會漂浮著一層白膜,四川娘娘們管這叫做「生花」。這層白膜主要是由於泡製過程中,清洗/消毒不當造成的,主要成分為各類黴菌。

如果只出現了少量白膜漂浮,可以將漂浮的白膜去除,再加入適量白酒。

如果已經出現了泡菜水渾濁的情況,建議不要食用。因為這時候雜菌生長較多,不利於泡菜正常發酵,會影響其風味形成,且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風險。

「母水也很關鍵」

然後,我們來解決美味的問題。有些人製作出來的泡菜是酸的,有些人製作出來的泡菜又太咸了,如何製作出一罐美味的泡菜呢?

這涉及到泡菜罈子裡各類微生物的平衡問題,泡菜研究所為了製作出更美味的泡菜都煞費苦心,更別說普通人啦~

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吃到哪家的泡菜好吃,就厚著臉皮去要點 「母水」加入自家的罈子里,形成一個均衡的微生物系統,這樣自家的泡菜也會變好吃!

文/編輯:鄭小貓

部分內容綜合自「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成都商報四川名醫」往期稿件

圖:123RF、網絡

相關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8ec0e4037cf9a04a700afebe19730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