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系統首例「人工心」!中西醫結合「重啟」年輕生命

2023-05-23     南都i健康

原標題:中醫系統首例「人工心」!中西醫結合「重啟」年輕生命

5月22日,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重症監護室(SICU)外,一名女性焦急地來回踱步、不時向那扇門投去關切目光。

4月26日,她的愛人黎先生在裡面進行了「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圍手術期一直用中醫藥調理。當看到黎先生在多位醫生的環繞下迎面走來,她衝上前去緊緊將其抱住。今天是術後他們第二次見到彼此,也是夫妻倆攜手出院、一家團圓的日子。

「感覺我又活了一次,重生的感覺太好了!」黎先生說。據悉,這也是全國中醫系統第一例新一代磁懸浮「人工心臟」手術。

從「被放棄」中尋到生機

氣促胸悶、呼吸困難、整夜咳嗽……今年初,從事電力工作的廣西黎先生突感不適,說話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往外吐,症狀反覆並明顯加重。

當地醫院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並告知黎先生,這種疾病難以治癒。隨著病程發展,活動能力越來越差,只能長期臥床修養,甚至連在病房外的走廊里散步都成了奢望。

這對於44歲的黎先生無疑是晴天霹靂。

面對這一沉疴舊疾,黎先生也曾尋求過心臟移植手術的機會。在器官配對無果後,經多方諮詢,他慕名找到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大科副主任、心臟大血管外科學科帶頭人范小平主任,尋求最後一線希望。

「可以嘗試人工心臟。」范小平主任簡短有力的回答,重新點燃黎先生一家對生命的渴望。

中醫藥為患者保駕護航

儘管黎先生年紀不大,但其左心室射血分數經過多次檢查確認只有19%,連正常值的1/3都不到,心肌收縮能力非常弱,屬於擴張型心肌病終末期心力衰竭,必須儘快手術治療。但黎先生初入院時,由於長期心衰,身體狀態不宜立即手術。

「因為這個病,以前我先生整夜整夜地咳,我也跟著睡不了。入院第一天,楊志敏副院長就來查房開中藥,第二天晚上咳嗽就明顯好轉,睡眠也安穩多了。」患者家屬王女士回憶,這讓他們一家人覺得,這次真的有救了。

為加速黎先生身體機能恢復,早日進行心臟手術,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范小平主任、超聲科孫鵬濤主任、麻醉科李向宇主任、胸心外科林冬群主任、陳靜薇護士長、SICU譚松濤主任以及鄔志雄護士長組成多學科專家團隊,建立中西醫聯合診療小組,每日查房、隨訪,對黎先生的病情進行了詳細評估,為其量身定製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

很快,黎先生的身體狀態符合手術指征。

一顆「人工心」重啟生命

4月26日,范小平主任團隊為患者開展了左心室輔助裝置植入術,僅用2個小時,這顆人工心臟順利植入黎叔體內並開始運轉。

據悉,此次范小平主任團隊使用的最新一代左心輔助裝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 「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厚度26毫米,直徑50毫米,重量僅180克。該全磁懸浮裝置沒有實體的軸承,減輕了轉子對血液成分的破壞,降低了術後出血和血栓併發症的發生率。

范小平主任說,「人工心臟」可以為黎先生爭取更長生存、更高生活質量,術中對心臟瓣膜病變進行修復,矯正其心臟畸形,手術後中醫藥促進患者恢復治療,也許幾年之後,摘除「人工心」不是夢想。

圍手術期中醫藥大顯身手

在術後治療上,楊志敏副院長帶領治未病科團隊,聯合科室護理團隊,根據患者術後體虛疼痛及胃腸功能失司的病情特點,為患者辯證進行中醫經方和耳穴壓豆、中藥熱奄包、皮內針、腕踝針等調理,並結合藥膳調養,為黎先生提供全方位的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幫助患者度過術後感染這一難關。

經過中醫藥積極干預和團隊的不懈努力,黎先生的術後胃腸功能紊亂症狀得到明顯改善,術後疼痛以及心理焦慮等問題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術後4天,他就可以進食,5天就可以下床行走,2周後就能自由活動。目前患者術後各項指標良好,也迎來出院回家的日子。

「我以前連一句話都很難說完整,一直在喘氣,只能一個字一個字蹦,你看我現在能站在這裡,像正常人一樣說話、活動,真的感謝廣東省中醫院!」說到這,黎先生和妻子眼裡閃著淚花。

楊志敏表示,大量臨床診療實踐證明,中醫藥在救治急危重症和疑難複雜疾病方面大有可為。在圍手術期,中醫藥可幫患者快速康復,降低併發症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未來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前景很大。

南都健聞(nanduijk)報道

采寫:南都記者 楊麗雲 通訊員 張靚雯

關注「南都健聞」

進入後台回復關鍵詞

查看更多健康資訊

回復 【疫苗】

查看疫苗接種點匯總

回復 【發熱門診】

查看附近的發熱門診

回復 【核酸】

查看核酸檢測採樣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8d41818788a58946e742e69ea911f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