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冷知識:伯邑考是姬昌長子,為什麼不姓姬?

2023-08-07     置身事內

原標題:《封神》冷知識:伯邑考是姬昌長子,為什麼不姓姬?

烏爾善導演的《封神第一部》後勁十足,上映16天後,票房破圖14億,有望向20億的目標邁進。

這部見證了國內電影工業崛起的電影,其製作水平已經追上好萊塢電影,用炫麗震撼的效果講述我國傳統神話故事,著實讓觀眾大飽眼福。

《封神演義》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其中粉墨登場的各種人物,如姬昌、姬發、紂王、姜子牙等更是被大家津津樂道。

但這麼多年來,《封神演義》裡面人物的稱謂,簡直亂成了一鍋粥。

在電影《封神》中,紂王的名字恢復成了「殷壽」,這是導演特意為之,因為「紂」字本身就是祭名(諡號始於西周,商朝只有祭名),這是後人的叫法,人活著的時候這麼叫明顯不合適。

紂王本叫「子受」,祭名「帝辛」,一般稱為「受王」或「壽王」,所以《封神第一部》用「殷壽」替代紂王的稱呼,可能會讓不少觀眾腦子一時轉不過來,但卻顯得比較嚴謹。

但「殷壽」並不姓殷,而是姓「子」。

上古時代中,「姓」只有女子能用,男人只能用「氏」。

具體來說,姓的作用主要是區分你是哪個族群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同族通婚。

而氏的作用,是來區分籍貫、身份和職業的,就像是今天的名片。

所以就有了「姓別婚姻,氏分貴賤」的說法。

紂王是商朝的最後一任君主,又因為國都遷至殷(今河南安陽),所以商朝又被稱為殷商,紂王也被大家稱為「殷壽」(受)。

再比如伯邑考,明明是姬昌的長子,為什麼不跟著弟弟姬發姓姬呢?

伯邑考當然姓姬,只是他作為男人,不能用姓只能用氏。其實「姬昌、姬發」的叫法是錯誤的,伯邑考才是當時正確的稱謂。

老爹姬昌的正確叫法,應該是「西伯昌」。

因為他的身份是「西伯侯」,其中西代表地理位置,伯是「老大」的意思,候指爵位,通俗講就是「西面諸侯里的老大」,和如今某人稱自己是「西南地區總代理」其實是一個道理。

而姬昌的二兒子「姬發」,在姬昌未稱王時,可以叫「仲發」(按「伯仲叔季」的順序排位為氏)或「周發」(按照地名或國名為氏)。但叫「周發」時總覺得少了個「潤」字,所以一般稱呼他為「仲發」。

姬昌稱王后進入周朝,次子姬發的氏隨著身份的變化也有了相應的改變,從「仲發」變成「王子發」或「太子發」,等他繼了老爹的大位後,就可以叫「天子發」了。

那麼姬昌的大兒子,為毛叫「伯邑考」?而且上古時期的人不是都是「單字為名」嗎?伯邑考憑什麼這麼特殊?

這事不能怪伯邑考,只能怪《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反正在原著中,他就管姬昌長子叫「伯邑考」。

先說伯邑考的氏(男子只能用氏),因為他是姬昌長子,兒子輩里排行老大,所以用「伯」字為氏,在那時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

他的名字是什麼,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他就叫「邑考」,但這又和那時候流行的「單字為名」的慣例不符,所以第二種說法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可。

那就是「伯邑考」姓姬,氏伯,名邑

而「考」字在當時是對亡人的尊稱,尤其是家中長輩或長子身亡後,常用「考」字稱呼,所謂「生曰父,死曰考」,成語「如喪考妣」(像父母去世那樣悲痛)中的「考」,就指代了父親。

因此「伯邑考」應該是後人對他的稱呼,當時大夥都管他叫「周邑」或「伯邑」,誰要是敢叫他「姬伯邑考」,八成是要掉腦袋的。

還有姜子牙也不能直接用「姜」姓,他又沒有職業和身份,只能用祖先的封地「呂」為氏,大家稱其為「呂尚」或「呂望」(姜子牙有兩個名字,尚和望),字子牙,諡號「太公」。

周朝時姜子牙官至太師,有了這麼高的身份,所以「氏」從封地變為職業,「呂尚」也變成了「師尚」。姬發又很尊重姜子牙,視其為父,所以武王將姜子牙稱為「師尚父」,後人則用他的諡號稱其為「太公望」。

總之他活著的時候,甚至是死後百餘年中,是沒人叫他姜子牙的。

《封神演義》里的人名混亂,一定程度上真的要怪該書的編撰者、明朝人許仲琳,因為他寫這本書時,就將活著的殷壽稱紂王,把姬發喊武王,然後莫名其妙地把「周邑」叫成伯邑考。

後來《封神演義》在民間流傳甚廣,老百姓也不會考究這些稱謂是否合適,大家也一直延續並接受了原著中的人名的叫法。到了如今,如果換成正確的稱呼,反而會讓搞得普通觀眾一頭霧水。

烏爾善在《封神第一部》中,想糾正這個錯誤,所以他把紂王改成了「殷壽」,但其實也有點力不從心,比如姜子牙他就不敢改成呂尚,姬發也不敢改成周發,因為絕大部分觀眾看到這些陌生的名字,不但會搞不清楚誰是誰,還會懷疑烏爾善魔改原著。

其實通過「氏分貴賤」的上古規矩,能發現很多有意思的冷知識。

比如叫「南宮」的人,當時肯定要比叫「西門」的地位高,因為一個住在宮殿中,一個住在城門邊,身份地位高下立現,而叫「柳下」的人住在野地里,也是一目了然。

如今很多港片中,還延續了「氏分貴賤」的稱謂,比如很多香港影片中出現的「豬肉榮」,「水貨明」都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法。

「姓氏合流」的出現時期,應該是從漢朝開始的。

秦始皇嬴政當時還被稱為「秦王政」,「嬴」則是「秦王政」所在的部落。到了漢朝,姓氏開始「合流」,劉邦、項羽、張良的稱呼,和如今的姓名差不多一樣了。

囉嗦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說漢文字確實博大精深,稍微了解一點冷知識,在觀影之後更能侃侃而談。

最後希望《封神》票房能再接再厲,為第二部的上映,打好基礎。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5ce4174400ba450c49742cb9628a8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