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賽道,扯下了100家上市公司的體面

2022-09-27     投中網

原標題:兩條賽道,扯下了100家上市公司的體面

近段時間,總是能聽到大大小小的公司擬投新能源或新材料的項目,之後我特地查閱了一下,沒想到擬投的數量如此驚人。

就在今年下半年,據不完全統計,100多家上市公司發布關於參與設立產業基金的公告,其中擬投新能源或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公司就占了40%。

這些公司似乎更傾向於對新能源產業園、新能源工廠/公司的建設,以及鍾愛對能源、新材料、電池以及儲能等項目的投資。經過我的了解,其中對新材料和電池項目的投資數量最多占比約為24%和20%。

有些上市公司在擬投金額上一點兒都不含糊,就如引領科技在建設年產15萬噸的正極材料項目上就投出155億元。依圖所示,在這次能投出百億金額的公司也不占少數,占據這次擬投企業中的16%,擬投10億到50億元之間的上市公司就高達32%。

了解了現實情況才發現新能源和新材料賽道的競爭如此激烈,其他上市公司也不斷做出新的動作,其中設立產業基金擬投新項目是他們其中的選擇之一。

CVC的目的很簡單

大家肯定都了解,一家上市公司最想完成,且最難完成的就是在市場中生存下去,盈利也就處在了次要的位置上。

在這次的1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其中四成擬投新能源或新材料項目,而他們做出投資無非都是想要在未來擁有更廣闊的市場或者解決企業當下的問題,其中他們的目的就包括:

第一,投資新項目能降低生產成本。

上市公司選擇擬投與他們主業不相同的項目,其目的不完全是為了緊跟市場的熱度。成本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包袱,降低成本就成為他們投資的目的之一。

就如,江淮汽車將投放2億元建設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

江淮汽車主要是做整車和客車底盤業務的,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和需求的不斷增大,做整車意味著需要電池的供應,而電池的成本則占據整車的40%到60%,而自主供應便可節約10%的成本,整體下來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資金。

本次江淮汽車表示,「投資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的目的是想要充分發揮各方優勢,通過優勢資源互補,在新能源領域深度合作,實現合作共贏、協同發展」。所以呢,從江淮汽車的角度出發,降低新能源汽車生產成本才是他們最主要的目的。

第二,轉變公司的戰略布局能讓他們回到正軌。

那些上市公司投資的目的在於轉變公司戰略布局。本次科力遠選擇擬40億元投建碳酸鋰及芯材等項目,很大部分原因是受到了下游市場的驅動。

下游市場全球鋰電池產業規模在持續遞增,通過中商情報網分析預計在2022年全球鋰電產業規模將達到647億美元,同比增長10%,下游市場成功帶動上游的發展,也促使科力遠做出選擇。

本來科力遠是從事電池業務的,但多年來卻執著於鎳電路線及打造CHS混動技術平台,才致使業績一蹶不振,例如,2016年虧損2.12億元,2019年虧損3.59億元。他想要經過此次機會重新布局扭轉乾坤。

科力遠也表示,「這投資有利於公司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與優惠政策,推動公司與上游鋰礦及鋰材料企業達成產業合作,幫助公司加速布局碳酸鋰及磷酸鐵鋰產業,抓住新能源與儲能市場發展機遇。同時,有利於公司戰略轉型回歸電池主業的順利實施,提升公司在鋰電行業核心競爭力,對公司未來業績增長有著積極影響」。因此,抓住此次機會是他們勢在必行的。

第三,CVC擬投還益於促進產業鏈的形成。

一家公司能擁有產業鏈,那好處非常多,不僅可以有助於企業成本的降低,還能出現新企業,從而有助於企業的創新氛圍,打造「區位品牌」。這樣的美事就吸引了大多數的企業投身其中。

這次欣旺達就擬投了213億元在動力電池項目上,其實他本身就更注重對上下游產業鏈的形成,而他的產品始終堅持「聚焦+差異化」策略,能夠囊括不同體系和市場,滿足不同需求。欣旺達也表示,「投資生產動力電池電芯、模組、PACK和電池系統等產品,有利於擴大公司動力電池產能規模,提升公司以及欣旺達汽車電池的綜合競爭力」。

除了這次約占四成的上市公司擬投為他們的公司謀求更好的發展和收益,在之前也有很多其他公司投資獲得了足夠多的收益。

例如,網際網路巨頭騰訊、阿里、百度分別投了滴滴、小鵬汽車、百麗,科技巨頭華為小米投了生態鏈,他們都獲得了相應的高收益。還有現在擬投新能源的寧德時代、比亞迪的子公司弗迪電池等等,他們也在不斷作出投資的動作,想要在此時分一杯羹。

「新能源或新材料」就這麼好?

新能源這一話題一直以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

光是想想能源問題就著實讓我們頭疼,不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少,導致油價不斷攀升,解決方向都落在了新能源一方。我國又持續頒布關於新能源的政策,讓各個投資人看到了新能源廣大的前景,加之我們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逐步增大,促使新能源備受關注。

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從2021年起就持續增高,在圖中我們看到2022年8月,新能源汽車銷量50.5萬輛,同比增長107.9%;2022年1-8月,新能源汽車銷量316.1萬輛,同比增長107.3%。

能夠看出,新能源汽車的熱度從2021年起只增不減,這也促使電車的電池材料供不應求,這才讓新能源和新材料成為現在的香餑餑。

此次CVC作出擬投新能源或新材料的動作,決定他們進行抉擇的還包括擬投公司的背景,這是這次擬投新能源或新材料的企業背景數量的占比。

原本就從事與新能源或新材料相關的公司就有做能源、材料的公司他們的占比約為15%和13%,共占據擬投的所有企業中的28%。那為什麼原本不是做這個行業的卻都奔向了新能源或新材料呢?

首先,業務協同促使公司對新能源或新材料的選擇。

業務協同的目的就是有效配置、整合、共享內外部資源稟賦,提升公司規模效應和核心競爭力。在這次的擬投中背景為汽車類和電池類的公司分別占據15%和11%,他們主要是想通過擬投項目開拓市場,與公司的主營業務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

就如汽車類中的常熟汽飾,在安徽合肥新設立一家全資子公司推進新能源發展。

在新能源汽車的影響下,汽車的智能座艙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亮點,加上市場需求擴大,智能座艙的市場規模也逐步從2021年的647億美元到今年預測的740億美元,同比增長14.4%,可知汽車的智能座艙也是當下的熱門。

常熟汽飾想要以這次投資去優化公司的產業基地布局,更好地就近服務客戶,同時進一步在汽車智能座艙等智能化產品領域擴大業務板塊,提高公司的綜合競爭實力。

常熟汽飾也表示,「這次投資中公司緊跟新能源汽車發展節奏,積極開拓市場,將與公司主營業務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

其次,專注國家政策,進行戰略性投資。

國家政策的頒布是各大公司的定心丸,投資人緊跟國家的政策和趨勢基本上不會出錯。

在機械類的公司中的火炬電子將出資1億元,參設福建泉州新材料產業基金。

火炬電子是一家專注於國家支持的新材料領域的公司。他投資的重點在陶瓷基復合材料的相關產業,而這樣的材料是被納入「十四五」產業科技創新相關發展規劃的耐高溫結構材料之一,屬於十四五期間重點攻克的關鍵核心技術。

可知,國家政策就是投資方向指引者,順應國家政策同樣是投資最好的選擇。

最後,公司轉型擴展新市場。

其他類中的公司對目前的主業前景模糊不清,擔心未來自己的主業還是否具備優勢,想要藉此增加自身的機遇。

例如,其他類中的杉杉股份,這家公司以前從事的是服裝行業,但是現在跨界進入了新能源市場。

他調轉橋頭主要是因為擔心國內服裝市場難以與國外市場匹敵,又恰巧遇到了王維剛,他們一起攻克了「中間相炭微球」負極技術,因此成功轉型生產新能源材料,也才會在這次投放50億元,去建設年產4萬噸矽基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項目。

環保類中的偉明環保同樣是跨界進入電池新材料製造行業,他們看到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成就鋰電池的巨大需求,而電池所需的正極材料也在不斷促進鋰電池的普及。

在競爭激烈的行業和市場中,很多公司為了能夠長久的生存下去,無論是跟隨政策,還是以業務協同的方式提高自身競爭力,但是總會有看不清未來的那一刻,而在那時便要鼓起勇氣投身到其他行業中。新能源或新材料行業前景巨大,容錯率高,對於投資人來說投資的正確性高,就算投資後有些波折,但也有保障,所以很多企業才選擇新能源或新材料賽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52c04fc73b0f140eb6724c80f20dd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