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暴漲600億,蟄伏三年的「中國礦王」,剛回歸就掀起一陣大浪

2023-12-29     新銳作家文壇

原標題:市值暴漲600億,蟄伏三年的「中國礦王」,剛回歸就掀起一陣大浪

市值暴漲600億,蟄伏三年的「中國礦王」,剛回歸就掀起一陣大浪

那個沉寂了三年之久的中國金礦之王,終於殺回來了。

就在兩周前,近幾年來一向低調的紫金礦業官宣了一個重大消息,旗下位於大洋洲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波格拉金礦,在因礦權糾紛而停產三年之後,已經滿足了全面復產所需的全部前提條件。

12月22日,這隻位列全球十大金礦之一的「聚寶盆」正式啟動復產,預計明年Q1就將產出第一批合質金。

這一重大喜訊,自然也帶動了紫金礦業股價的飛升。

據最新數據顯示,紫金礦業在2023年度的市值已經從年初的2633億暴增至3624億,位列A股上市公司的23位。

8年前,陳景河豪擲近3億美金入股波格拉金礦,彼時尚有人不解這樁豪賭的價值所在。

可如今的輝煌戰績卻表明,福建老陳確實有過人的本領,令人不得不服氣。

也許正如網友們調侃時所講的一樣,他真能一眼看到金子埋在哪裡,埋了多少。

上面這句話,筆者當然是在開玩笑。

地質大學科班出身,搭配天生的經商頭腦,這才造就了陳景河在礦業領域的傳奇成就。

1982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陳景河被分配到了閩西地質大隊,負責紫金山的勘探工作。

這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名山,自古以來一直有「埋有金礦」的傳言,紫金山的名字也是因此而來。

但現實卻是,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還沒有任何勘探專家在紫金山上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礦藏。

直到1992年,已經在紫金山耗光了10年青春的陳景河終於勘測到,這座山上有礦。

網圖

陳景河欣喜若狂,立刻將這一消息上報,期盼這十年的堅守能夠取得一個滿意的成果。

據勘探隊取得的詳細結果顯示,紫金山上的銅礦儲量超百萬噸,金礦則為5.45萬噸。

可遺憾的是,由於礦石中探測到的黃金含量尚未達到3克/噸的國家標準,紫金山最終被判定為「開採價值不高」的中小型礦床,下放給了當地縣政府來開發。

然而,陳景河卻不信邪。

經過他本人的測算,儘管紫金山的礦石中黃金含量確實不高,但儲量應該不止第一次測量時的5.45噸,一定還有更大的利潤空間。

要不要賭一把?那就賭一把!

思忖一番之後,35歲的陳景河毅然辭去了地質工程師的鐵飯碗,加入了上杭縣當地的礦產公司做總經理,親自甩開袖子上山「挖寶藏」。

網圖

脫離體制自己干,這事兒難不難?真難!

陳景河加入的這家縣級礦產公司,與其說是一家做礦產業務的公司,倒不如說就是個七八十號人的草台班子。

掛著礦業公司的名頭,他們每天的主營業務就是倒賣些紫金山上的原礦石,每年凈利潤只有三萬塊,勉強給職工們發完薪水,也就不剩什麼了。

員工們為啥擺爛?說到底,也不全是他們的錯。

紫金山上是有黃金不假,可市面上主流的提金工藝成本太高,光第一期工程建設所需資金就要逼近三千萬,上杭縣哪兒掏得起,只能守著金山餓肚子。

面對如此僵局,陳景河想出了一個法子,主流提金工藝價格太貴,咱們可以嘗試一下便宜的方法啊!

陳景河所說的「別的方法」,指的是在北方常見的堆浸工藝,即在礦床上挖出一個堆浸池,灌入高濃度的氰化物溶劑,把礦石中的金溶解後再提取,成本相對更低。

網圖

但由於福建地區瀕臨東海,雨水向來比較多,浸液很容易被稀釋,礦區又主要都是山地,難以挖出大面積的堆浸池,便很少使用這一工藝。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對於彼時的陳景河來說,除了硬著頭皮嘗試挖堆浸池之外,別無他法。

老話說,一個人若想成事,努力和運氣缺一不可。

也許是陳景河的努力感動了老天爺,那份難得的運氣,竟然也如約而至。

1993年,陳景河居然破天荒地在陡峭多雨的紫金山區把「堆浸提金」搞成了,產出的第一批黃金重達10千克,一舉將公司年利潤拉高了一倍有餘。

隨著工藝逐漸成熟,上杭縣礦業公司的礦石處理能力也飛速提升,原本被判定品位低於1克/噸、沒有開採價值的貧礦石,在陳景河的手上居然也可以榨出黃金,驚艷全行業。

在陳景河的打磨之下,這座被嚴重低估的紫金山終於開始綻放出耀眼的金光。

隨著千禧年的到來,國企改製成為大潮流,上杭縣礦業公司也不例外,順勢轉為紫金礦業股份公司。

2000年,野心勃勃的陳景河拿出735萬元,一口吃下了資金礦業1.1億股,自此躋身紫金大股東。

此後幾年裡,紫金山礦區喜報頻傳。

在經過了第一輪開採之後,陳景河邀請專家進行了補充勘探,竟意外發現,紫金山金礦的儲備量遠高於預期,幾乎可達1992年那輪測算的5.45噸的50倍,開採潛力巨大。

與此同時,紫金礦業的開採技術也得到了巨大提升。

礦區不僅引入了全球前沿的破碎分篩技術,降低了提金難度,還通過炸藥爆破的方式炸平了山頭,將傳統的打洞採礦模式升級為了露天採礦,方便工人通過汽車運輸,大幅提升了開採效率。

2000年時,紫金礦業的年度營收額已經高達4個億,幫助紫金山徹底丟掉了貧礦的帽子。

網圖

彼時的陳景河,已經不再滿足於委身於一座小小的紫金山,帶著礦上的兄弟們小打小鬧了。

自營收爆炸增長的2000年開始,陳景河逐漸將視野放寬至全國,加速布局他的「黃金帝國」版圖。

而從2000年開始,國內金價連續三年處於低迷期,也恰好給了陳景河抄底的機會,先後拿下了貴州、新疆、吉林等地的多個礦區,也一舉躋身國內礦業「五大巨頭」之列。

2003年的最後一周,在陳景河的帶領之下,紫金礦業在港交所傲然上市,成為「礦企港股第一股」。

短短五年後,紫金礦業又強勢登陸A股,銷售收入逼近150億,在國內同行業中已經風頭無兩。

烈火烹油般旺盛的紫金風潮,即將吹向國際市場。

網圖

其實早在2005年,家底日益豐厚的紫金礦業便已經開始著眼於布局海外市場,積極尋找值得投資的潛力礦藏。

從投資加拿大「頂峰礦業」開始,財大氣粗的紫金礦業在全球範圍內的投資頻率也日益加快。

每逢國際金價明顯下滑,紫金礦業就會尋找機會,曾先後在中亞地區、俄羅斯遠東、南美秘魯、非洲剛果等地抄底投資,收購當地礦藏的股份,交易金額超過540億元。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文章開頭提到的位於大洋洲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的波格拉金礦。

2015年,紫金礦業斥資近3億美金,從當地黃金開發巨頭巴里克手中收購了波格拉金礦47.5%的股份,在當時也震驚了國內外大量礦企。

這一金礦曾經位列「全球十大金礦」之一,具有數百億噸黃金資源,開採潛力巨大。

這樣看來,波格拉金礦按理說應當是一隻會下金蛋的母雞,礦權所有者為何會允許中國人來購買股份,分走蛋糕呢?

道理嘛,巴里克當然也懂,但比起去賭未來的潛力,保住當下的溫飽顯然更重要。

2015年,國際金價暴跌至近5年來的最低點,巴里克市值蒸發超過30億美金,損失可謂慘重。

無奈之下,巴里克只得將手中握有的波格拉金礦95%的股權低價賣出一半,只求儘快回血。

可眾所周知,買家挑選任何物品從來都是「買漲不買跌」,金子也是一樣的道理。

儘管巴里克已經大打折扣,買家依然寥寥,直到紫金礦業的出現才鬆了一口氣。

網圖

此後三年間,波格拉金礦展現出了它身為國際巨礦的潛力,每年生產出的黃金都占據了紫金礦業近20%的礦產金產量,貢獻巨大。

然而在2019年,由於巴里克與當地政府簽署的採礦權到期,且續約條件沒談攏,波格拉金礦也迎來了長達3年的停產期。

休礦期間,巴里克與紫金礦業當然也沒閒著,除了各自正常經營旗下其他礦區之外,也一直在積極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當地政府打「拉鋸戰」,爭取能在出讓最少利益的情況下儘快恢復生產。

最終,巴里克與紫金礦業原本共同持有的95%股份降為49%,才換回了續采權。

儘管所持股份無奈腰斬,但擺在波格拉金礦的巨大儲量面前,這樁生意依然有得賺。

網圖

縱觀陳景河與紫金礦業一路走來的傳奇故事,有一個關鍵點非常值得大家學習,那就是「不輕易隨波逐流」。

正因為不信邪,一座早已被打上「廢礦」標籤的礦山被陳景河挖出了數萬噸黃金,一家「半死不活」的老國企得以成長為國際礦業巨頭。

正因為敢走其他人畏懼的路,陳景河才會在行業寒冬中逆勢出手,笑納他人拱手讓出的股份,加速擴張自己的版圖,得以在下一個春天到來時迅速強大。

簡而言之一句話,在擁有專業實力和清醒判斷能力的基礎上,做決定不妨大膽一些、果斷一些。

自今年中旬「波格拉金礦疑似將復產」的消息流出之後,紫金礦業的市值就開始穩步上升,超過630億的漲幅在股市持續震盪的2023年實屬難得。

相信如今這一消息官宣之後,加之當下國際金價牛市的buff加持,紫金礦業在2024年的業績表現也會相當亮眼。

-End-

參考資料:

聰明投資者:3000億龍頭,紫金礦業陳景河的「低成本」與「鈔能力」

華商韜略:陳景河,中國金王是怎麼煉成的?

市值Observation:一年大增600多億,中國「金王」又賭對了!

作者:路遙

編輯:一乙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41b546f50fb3bf1ee3aa2fd94b9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