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傳統」與「現代」的邊界

2023-11-01     觸樂

原標題:消解「傳統」與「現代」的邊界

不久前,《王者榮耀》剛剛度過了它的2023共創之夜。和往年一樣,活動上依然有許多傳統文化元素,例如《遇見胡旋》《遇見飛天》《百鼓爭鳴》等,都是敦煌主題。玩家對此也非常熟悉——敦煌皮膚是遊戲中最受關注的系列皮膚之一。

現在是個回顧的好機會。對《王者榮耀》來說,傳統題材的皮膚當然不止敦煌系列。遠至先秦,近至當今,《王者榮耀》的取材範圍決定了它有著相當廣闊的取材空間。它也非常樂於出傳統文化主題的皮膚,我粗略數了兩遍,現在它已經有59款傳統文化主題的皮膚了。

《王者榮耀》是傳統文化相關皮膚最多的遊戲嗎?我不知道。但就算是,也絲毫不讓我奇怪,時至如今,即便不像《王者榮耀》那麼多,在遊戲中出現傳統文化也不是件稀罕事了。

《高山流水》就是《王者榮耀》推出的傳統文化皮膚之一

人們也很習慣這樣的事情,如果不細想的話,我也是如此:傳統元素出現在電子遊戲這種新潮玩意兒中已經稀鬆平常了。可在記憶中,事情好像並非如此,在我的學生時代,那時候的「傳統」常常被視為某種和當今對立的東西——當然它是好東西,但它是另一種好東西,以至於人們常常要單獨說「保護」它。

現在,「傳統」和「現代」的界限似乎沒有那麼分明了,人們也不再那麼刻意地談起「保護傳統文化」。這當然是一件好事,極度的重視往往暗示了事情處於某種危險的狀態,只有小心謹慎才能使之維持。可現如今,「傳統」以一種更新潮的方式自然地出現於流行文化中,人們自如地運用它們。

《王者榮耀》當然參與了這一過程,並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實際上,你完全可以把這篇文章看作「傳統文化能以哪些方式出現在電子遊戲中」的介紹,而且,僅僅是《王者榮耀》的例子,便足夠支撐起這個話題。所以,我想談談在《王者榮耀》中讓我感到格外感興趣的幾款皮膚,以及一個讓我好奇的問題——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經典

人們對「再現經典」這件事的熱情從不消退。所以在許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王者榮耀》與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楊玉環的皮膚「遇見飛天」時絲毫不感到驚訝。如果一個中國的遊戲創作者想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怎麼會錯過敦煌呢?而要在敦煌中尋找點什麼東西,還有什麼比飛天更具有代表性的嗎?

於是,你看到了「遇見飛天」中那個反彈琵琶的經典形象。其中有著太多人們熟悉的元素:敦煌、飄帶、飛天、反彈琵琶。當然,它有現代的畫風,符合《王者榮耀》的美術風格,但人們毫無疑問能夠一眼認出來它來自哪裡,取材何處。

這就是傳統的力量。很大程度上,「經典」背後是一整個文化共同體,是一群人對一群符號的共同記憶,只需要兩三個字,十幾億人就能擁有共同話題,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反彈琵琶」很容易喚起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

很大程度上,《王者榮耀》的一些皮膚是在「喚醒共同文化記憶」這個方向上的延展。孫悟空的皮膚「齊天大聖」「美猴王」、三國時的五虎上將、項羽與霸王別姬,所有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都能夠直接喚起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

歷史帶來了文字,但只要年代稍微再久一點,文字本身也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詩歌辭賦就是極好的例子,在「共同的文化記憶」中,它們從不缺席,同樣成為了《王者榮耀》皮膚的靈感。例如司馬相如的《鳳求凰》、王勃的《滕王閣序》,都被創作成了角色皮膚。

詩詞成畫這件事很好地表達了「文化流轉」這一主題。中國古代歷來有題畫詩的傳統,這是一個根據畫作寫詩的過程。根據名篇來畫皮膚就像是這件事的翻轉,無論哪種,文字和畫作的流轉間都有著共同的主題,這些主題依靠不同的載體傳承千年。

可以說,這就是人們強調「保護傳統文化」的價值,這是一份寶貴的無形財產,它依靠被人熟知而壯大自身。從這個立意上來說,我尤其喜歡關於白鶴梁的許多故事。

白鶴梁是位於重慶市涪陵區長江南岸江中的一座千餘米長的天然石樑,在樑上有100多幅題刻,包括黃庭堅、朱熹、王仕禎等人的作品。這些題刻在長江漲水時被江水淹沒,枯水時顯出水面——這本身就是一個文化上的奇景了,更不用說還有水文站這樣的科學記錄價值。

不幸或幸運的是,修建三峽大壩後,白鶴梁所在地的水位將會上升,不再能周期性地露出水面。但我們並未永久性地失去它,白鶴梁最終採用了中科院葛修潤院士提出「無壓容器」水下原址保護方案,而遊客可以通過專門的水下通道參觀它——現在,白鶴梁是一座水下博物館。

在我看來,白鶴梁是最直接地展示了「文化」的嵌套特徵。它上面的每一個題刻,都是無形的文化與有形的碑刻的結合,毫無疑問是寶貴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們的組合成了一片特殊的「碑林」,更增添了其價值;而這片碑林又因獨特的地貌特徵周期性地出現,再使之更加罕見;最終,人們用水下博物館的方式將之永久留存,用一個奇觀保護了另一個奇觀,為這個傳奇的故事增添了新的一筆。

再看《王者榮耀》皮膚「白鶴梁神女」時,你或許會意識到這個故事在一定程度上還在延續。實際上,「傳統文化」不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重提的某種東西,而是一種在時間中不斷流轉更迭的東西。每一次再現,本質都是再創造。

遊戲皮膚也是如此。

「白鶴梁神女」的皮膚也是對更迭的文化的再創造

改編

在全中國348個戲曲劇種里,越劇以「全女班」演員陣容獨樹一幟,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以女性演員來扮演青年男性角色的「女小生」。《王者榮耀》的皮膚「梁祝」據此有奇思妙想,讓上官婉兒穿越次元,拜師越劇名家,成為了越劇團女小生演員。

人們或許沒有意識到,其實上官婉兒是比越劇「有歷史」得多的元素。實際上,雖然作為各類戲劇的一員被視作傳統文化,但越劇的歷史僅有百餘年,是一種不算太古老的文化形式。

人們時常忽略文化自身的變化。當提起「傳統文化」的時候,一些觀念就自動浮現在腦海,它們來自多久前呢?不查資料的話我大多也說不太清楚,只模糊覺得:「大概成百上千年吧?」可實際上,它們的變化比人們的感覺總是要大一些。

再舉一個例子吧。《王者榮耀》甄姬有一款皮膚「遊園驚夢」,就取自崑曲《牡丹亭》中的經典曲目《遊園驚夢》。比起「年輕」的越劇,崑曲要成熟得多,它在元明時期便已誕生,並且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變化和發展。

對於文化創造來說,每一次創作都意味著一系列過程中的一環。拿「遊園驚夢」這個皮膚來說,它來自崑曲《牡丹亭》;這顯然改編自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傳奇《還魂記》;而《還魂記》又取材自收錄於《太平廣記》的唐傳奇《離魂記》。

你看,唐朝(或者更早)的故事經歷了數次改編,最終出現在一款手機遊戲中。看上去,「手機遊戲」和之前的所有環節差異很大,但是,此前的每一步,無論是唐傳奇,還是元傳奇,或者是崑曲,都是那個時候的「流行文化」,廣受歡迎。

這是「經典」的另一個力量,除去共同的文化符號外,它總是能在新時代找到新載體,以稍顯不同的文化樣貌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從這個角度來說,「遊戲皮膚」也不是那麼新鮮的一件事了。

《遊園驚夢》的生命力在手機遊戲中延續

這也暗示了整件事成功的秘訣:要做到滿足當今的觀眾。實際上,《王者榮耀》之所以能夠推出這麼多傳統文化主題的皮膚,首先還是因為這是一款如此流行的遊戲,其次是這些皮膚——哪怕你不在意任何文化之類的事情——首先是好看的。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夠討論更多的事情,而不至於曲高和寡。

《王者榮耀》的確做了更多的事情。在與敦煌研究院的合作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項目組和敦煌研究院的嚴謹,它們在皮膚的細節處都有相當嚴格的考據(這一點可以看看我們之前寫過的敦煌皮膚相關的文章),甚至還參考了許多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無論是「雷公鼓到底聲音是如何的」、「胡旋舞姬最早來自哪裡」,還是「九色鹿的在哪個窟的哪一面牆壁」、「飛天皮膚應該參考哪個時代的模樣」,我相信,周年慶晚會上的敦煌系列節目,濃縮了這款產品八年的文化仰望。

遊戲中的元素同樣可以成為人們理解文化的契機

這種嚴謹讓我不禁再次想到,「傳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再過幾十年,或許屬於信息時代的東西也能被稱為「傳統」。

接納

又或許,根本不用幾十年。

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傳統文化」,對吧?我有些猶豫要不要將裴擒虎的皮膚「李小龍」納入討論範圍。李小龍是活躍在熒幕上的人,按照咱們的標準來說,他完全是個現代人了!但從另一面來說,李小龍的確喚起了眾多的文化記憶,同時,他的熒幕作品如今看來也完全足夠稱得上是「經典」。

我想,李小龍或許正是處於走向傳統那個位置的中間地帶上。經過了一定的時間,人們喜愛、並且接受了他——不是說作為知名演員的他,那當然早就被接受了,而是說作為傳統文化符號的他。

「李小龍」也成為了一款很受歡迎的皮膚。這讓我有點兒意外,在我的印象中,《王者榮耀》的用戶普遍較為年輕,而李小龍先生……已經離去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但人們依然用真金白銀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李小龍皮膚在玩家中大受歡迎

又或許,這件事情毫不奇怪。畢竟,在《王者榮耀》推出的眾多皮膚中,比李小龍更古早的元素很多,玩家們大多都欣然接受。就像之前提到的,我不太想區分玩家們接受的是「現代的遊戲」還是「傳統的文化」,你沒辦法分開討論,掰開來說清楚哪些群體為哪個部分付費。實際上,事情早就是一個整體,對於這些包含「傳統」的內容,玩家們將其作為一個整體接受。

《王者榮耀》有這麼多玩家,我們當然可以說它有理由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承擔些社會責任,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力。但我不想這麼說——儘管它的確已經這麼做了——如果你將之視為一個整體,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個新載體帶舊內容的模式。

傳統和未來

有時候,我會對 「在遊戲中傳播傳統文化」這件事感到有點兒困惑——這種困惑其實貫穿了我在這個行當里的幾乎全部時間。

我本身也偶爾寫點很欠的東西,有頭沒尾的小說,高中到大學時期我的小說主角都是外國人名字,故事也發生在架空的世界,之後我越來越喜歡用老張老王,再之後我開始試著用哈爾濱方言(其實普通話基本一樣)和一點兒北京話。我用這些東西並不是某種刻意思考後的結果,而是在某個階段,我開始意識到我自己是被什麼東西所塑造的。我的思考和認知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追尋到源頭,那些我從小就聽到的歌曲、看過的圖像、聽到的故事塑造了我。讓我感覺親切和共情。也讓我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

我國的遊戲行業也一樣經歷了這個過程,我們發現我們對某些東西感到格外親切,那些親切感並非憑空而言,它們在我們小的時候,在我們無法讀書,無法表達,甚至無法思考的時候就開始影響我們,並將我們塑造成今天的樣子。我在這兒不想說那些狹隘的民族主義的論調,我想強調的是,尋找自己,發現自己,找到是什麼塑造和影響了自己,這是文化興盛的重要特徵。從客觀上來講,文化的興盛反映的其實是國家、民族或某個載體的繁榮、強盛和自信。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當人們不再為生計發愁,就會尋找娛樂,當人們有了足夠多的娛樂,就會開始尋找意義,當人們開始關注意義,就一定會開始觀察自己,幾乎所有的問題最後都會被歸結為——我是誰,我從何而來。而這個尋找的過程,很大一部分就要回歸到自己成長的經歷——所謂「傳統文化」,正是在一代代人群中持續發揮影響的文化產物。

還有一些我國特有的自然生物,它們同樣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具體到遊戲,具體到《王者榮耀》上,《王者榮耀》既主動地擔負起創新演繹、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也同樣是傳統文化被越來越多人接受甚至追求的潮流映照。遊戲中本來就有許多屬於「傳統」的東西。它既是因,也是果。不談皮膚,就讓所有的角色和那些知名的人物毫無關聯,這款遊戲將會喪失多少魅力?

實際上,《王者榮耀》提供的是一種當代的演義,這種演義中自然而然地帶有傳統的東西,卻以一種新的形式被全新的觀眾接納——而我也始終認為,「傳統」和「現代」的界限沒有那麼分明,重要的是有一個好的作品。好的作品不但能夠挖掘傳統、保護傳統、也能夠給傳統文化添加時代的色彩,讓自己的影響力成為文化符號的一部分。

最終是好的作品將古今之人聯繫在一起

這種事情在過去幾千年中一直在發生。當我們在說「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說的並不是死板、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在保持內核的前提下隨時代變化而展現出新風貌的有生命力的產物。比如孫悟空,自宋代《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出現孫悟空的角色原型「猴行者」以來,這個角色一直在被無數的人繼承和演繹,同樣的符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被翻新,不變的唯有自由、反叛和忠誠的內核。

每一種文化形態都在傳統文化被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奉獻過自己的力量。這件事情傳說做過,故事做過,雜劇、評書、小說、繪本做過,戲劇、歌曲、電影也做過。現在,是由遊戲來做這件事了,而且我希望它能做得更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31e197dfef3f7d5947f195549e25d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