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撒潑打滾,媽媽淡定喝奶茶致其差點昏厥:娃哭鬧我們該不該哄?

2022-09-27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娃撒潑打滾,媽媽淡定喝奶茶致其差點昏厥:娃哭鬧我們該不該哄?

前幾天我在商場看到這麼一幕:

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想要一個玩具媽媽就是不給買,小男孩就開始哭鬧,媽媽也很堅持原則,就坐在旁邊凳子上拿杯奶茶淡定地喝著,無論小男孩如何鬧騰,都像看戲一樣靜靜看著孩子表演。

孩子看媽媽沒反應,非但沒像我們預料那樣慢慢不哭了,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大喊大叫,沒一會兒小臉就因缺氧變得通紅,嘴唇也開始發紫,感覺眼看就要暈過去了,媽媽才放下奶茶杯子過去抱起孩子。

孩子在媽媽的安撫下慢慢停止了哭泣。

我們一直在說不能慣著孩子,可是任由孩子哭鬧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娃撒潑打滾,媽媽淡定喝奶茶致其差點昏厥:娃哭鬧我們該不該哄?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先分析一下孩子情緒背後隱藏的問題。

當一個孩子總是犯同樣的錯誤,父母和老師會對孩子產生偏見,就會經常說出以下幾句話:

「為什麼你總是做錯事情呢?」「說了多少次了,你怎麼還這樣子?」「有你這樣的小孩,我倒了八輩子霉了!」

然而,面對老師和父母的不斷指責,孩子很容易喪失信心,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認為父母和老師永遠也不會認可自己。孩子甚至會破罐子破摔,故意重複性犯錯。

事實上,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其意義,錯誤行為的背後往往是錯誤的觀念。

而錯誤的觀念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渴望得到過度的關注——只有得到了過度的關注,才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二、渴望得到一切權利——只有當自己掌控一切的時候,才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三、進行報復——我自己過得不好,那就報復你,讓你也不好過;

四、自暴自棄——你不會關注我,不會愛我了,那我就自我放棄算了吧。

那麼什麼叫做錯誤行為背後都有錯誤的觀念呢?

舉個例子,前幾天我在一家早餐店門口排隊,一個媽媽讓自己5歲的兒子喂3歲的女兒吃東西。

5歲的兒子拿著包子自己咬,就算媽媽一直在旁邊催促,他也不喂自己的妹妹吃東西。於是,3歲的妹妹哇哇大哭,媽媽沒辦法,只能放下自己手頭的工作喂妹妹吃東西。

這個5歲的小男孩不願意喂自己的妹妹吃東西的背後,是牴觸家裡的第二個孩子,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的觀念。

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一味地指責孩子的做法,往往會讓孩子加深錯誤的觀念,更加牴觸自己的弟弟或者妹妹。

如果遇到孩子屢教不改的情況,父母應該怎麼辦呢?下面從幾點進行簡單的分析。

第一點,識別錯誤觀念。

孩子的每一個錯誤行為的背後,往往都隱藏著錯誤的觀念。

在商場撒潑打滾的背後是希望引起父母和周圍其他人的注意,迫使父母為之妥協,買下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家裡玩耍時隨意打爛物品的背後,是不愛惜財物和「拿捏」了家人的寵愛。

而不願意喂妹妹吃東西,背後是不希望和妹妹分享物品,希望父母只愛自己一個人的觀念。

學會識別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錯誤觀念,學會「對症下藥」,相比於不斷地指責和要求孩子的行為而言,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家庭關係的和諧。

第二點,引導正確行為。

當父母們識別出孩子錯誤的觀念後,應當主動引導孩子去做正確的行為。比如孩子在商場撒潑打滾,這個時候可以彎腰或者蹲下來平視自己的孩子,問問他有沒有覺得不舒服的地方,摸摸他或者抱抱他,讓他知道你是關注他、愛他的。

等他安靜下來了,再告訴他為什麼不給他買這件東西,為什麼不能在商場撒潑打滾,如果下次想要父母給他買一樣東西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當父母認真的對待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關懷和尊重的,而且平靜、耐心的引導孩子去做正確的事情,有利於讓孩子在下一次做出正確的行為。

第三點,表達自己的愛。

孩子錯誤行為的背後是錯誤的觀念,而錯誤的觀念又往往隱藏著孩子內心的需求。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依次有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當孩子通過重複的犯錯試圖吸引父母的注意時,大多是因為情感需求和尊重需求。其中,情感和歸屬的需要,是指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求更為細緻,更需要他人細緻入微的觀察。

而尊重需求,指的是人人都希望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需求可以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內部尊重即人的自尊,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

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下來和高度評價。對於年幼的孩童而言,最開始的外部尊重來源於家人,尤其是父母。

很多時候,孩子重複性地犯同樣的錯誤,並不是他們聽不懂大人的教育,而是他們希望內心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比如說得到大人的關心、愛和尊重。

大人的世界可能很複雜、多元,但孩子的世界卻是簡單而純粹的,父母對於年幼的孩童而言就是他們的大半個世界。像前面提到的不願意喂自己的妹妹吃東西的小男孩,他錯誤的觀念下隱藏著對情感和歸屬的需求,他希望像妹妹一樣,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意。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應當主動地表達對孩子的愛。

「爸爸媽媽很愛你,爸爸媽媽也很愛妹妹,你們兩個人都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媽媽讓你喂妹妹吃東西,不是因為媽媽更喜歡妹妹,而是因為媽媽剛剛在忙,相信你可以喂妹妹吃上東西,你在媽媽的心裡是一個很棒的孩子,在妹妹心裡也是一個很棒的哥哥……」

愛和鼓勵相比於一味的指責和要求而言,更能夠讓孩子接受父母的引導。

因此,父母想要改變孩子屢教不改的情況,就需要學會識別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錯誤觀念,並加以正確的引導,主動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和尊重。學會識別錯誤觀念,獲得孩子的健康成長,親子關係的和諧相處!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24e73420d332f3e86f1e3b17d20f6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