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考試再選崗,深圳公考變了?

2023-12-20     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先考試再選崗,深圳公考變了?

先考試再選崗,深圳公考變了?

「報考綜合職位組職位的考生,實行先考試再選具體職位,選擇職位時,可從本小組的職位中選擇多個平行但有順序排列的『平行志願』職位。」12月6日,深圳市委組織部和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發布的《深圳市2024年服務高質量發展專項招錄緊缺專業公務員公告》(下稱公告)引起熱議。

深圳市專項招錄緊缺專業公務員考試原本就是深圳市公務員考試,自2020年以來深圳使用專項招錄的名稱。今年,先考試再選崗、平行志願,兩個關鍵詞都戳中了諸多考公考生心理。有考生直呼「早該如此,值得點贊」,也有考生認為這是「公考高考化」的體現,將公考「卷」出新高度,「夢回高考,分數王道」。

事實上,自2022年起,專項招錄綜合職位組職位就採用筆試結束後選崗和平行志願模式,而2024年則是在2022年的基礎上進行「升級」,除採用平行志願模式的組別數量增加外,筆試後選崗也變更為筆試面試結束後再進行選崗。

深圳市委組織部公務員二處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深圳此前的專項招錄已做過類似探索,期間也通過不同渠道聽取各方意見,總體反饋是比較正面的。此次在規模、職位分類上做出了優化和調整,希望「更突出憑實力說話的導向」。

2月25日12時許,廣東深圳一處公務員筆試考點,考生走出考場。圖/視覺中國

「先考試再選崗」

根據公告,此次招考錄用的對象為二級主任科員及以下和其他相當職級層次公務員,計劃招錄的601人中,市直機關職位占173人,餘下428人為區及街道職位。

招考設置的「先考試再選崗」綜合職位組共有12個,包括黨史黨建、生物醫藥、公共衛生、城市規劃、工程建設、經濟金融、財務審計、信息技術、海洋科學、生態環境、應急管理與城市安全、社會工作等。

據《中國新聞周刊》統計,12個綜合職位組涉及共403個崗位、531人,占此輪招考總人數的88.35%,也就是說,有近九成的職位需要「先考試再選崗」。

根據公告,考生報名時選擇綜合職位組中的1個小組,待筆試、面試結束後,本小組成績合格的考生按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排序,根據該小組擬招錄人數等額確定參加職位選擇的考生,再根據總成績排名選擇本小組內的具體職位。

去年未能進入面試今年又再度報考的陳默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今年筆試面試結束後再選崗的模式會令崗位資源分配更為合理,這讓優秀的人有更多選擇,「總分第一毫無疑問可以選到最好的崗」。首次報考的張相則對《中國新聞周刊》坦言,「先考試再選崗」等可以令自己免去選崗焦慮,但備考策略上則要兼顧筆試面試,「壓力較傳統公考更大」。

事實上,公務員招考中採取「先考試再選崗」模式的城市,深圳並非第一個。早在十多年前,上海就做出類似探索,不過是先進行大類報名,筆試成績合格後參加職位報名。而深圳此次招考則是筆試面試結束、綜合成績計算完畢後才選崗位,可以說是上海模式的「升級版」。

華圖教育首席研究員劉有珍形容這一模式堪稱顛覆式變革,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綜合職位組的設置可以降低考生的准入門檻,部分崗位只要考生符合專業方向大類即可報考,打破了屢被詬病的嚴格專業限制壁壘。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教授劉昕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過往公務員報考中「冷熱不均」的現象尤為突出,報考時考生為增加上岸機率,會扎堆報考冷門、偏門職位,或對自己預期甚高、一窩蜂選擇熱門崗位,如是逐漸會產生馬太效應或羊群效應,個別崗位千里挑一,某些職位無人問津。

對於用人單位,冷門崗位不得不在有限的範圍內選擇,熱門崗位則因優秀人才聚集,使得成績稍遜者無奈補錄至與其能力不匹配的崗位,甚至喪失就業機會。而深圳的創新之舉會令公務員「含金量」更高,有助於用人單位挑選出綜合素質高的人,避免人才資源浪費。

上述深圳市委組織部公務員二處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綜合職位組的特點是把要求相同的職位「打包」。待考生筆試面試總成績出來後再選擇崗位,能最大程度避免出現崗位無人報考等情況,降低了高分落榜和低分撿漏的可能性,「對考生來說更突出憑實力說話,更科學」。總成績出來後再選擇崗位,大幅度減少運氣成分,對考生而言「心裡更有底」。

「平行志願」

本次招考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平行志願」。

根據公告,進入職位選擇階段,考生可從本小組的職位中選擇多個平行但有順序排列的「平行志願」職位(數量不限)。職位選擇階段結束後,系統按照「分數優先、遵循志願」的原則確定具體職位:先按考生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排序,排序高的考生優先檢索;再按考生選擇的職位依次逐個檢索,前一職位無空缺的,則檢索下一職位。

「其實相當於高考2.0。」劉昕認為,「平行志願」可以有效降低考生志願填報風險,提高錄取率及選才效率,有效避免高分陪跑。優秀和高分考生「有班上」不成問題,而對於成績沒那麼頂尖和突出的考生,原來考不上或考不到好崗位,「現在起碼有一個崗位能等著你」。對於用人單位,既能優中選優避免人才資源浪費,按照分數高低排序選擇職位,也凸顯崗位的層次結構和考生的綜合素質。

《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公告也顯示,「因職位選擇不合理而落選,由考生本人承擔責任」。劉昕認為,同高考一樣,平行志願模式下,也會出現高分但因為志願沒填好而落榜的遺憾情況,「沒有一種考試方案能做到完美」。

平行志願延伸的另一問題調劑也是考生們的關注重點,有考生擔心自己在平行志願環節會被分配到自己不合適或者不想去的崗位。通過「上海模式」招錄的在職公務員李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本身是文科專業,在選崗時被匹配到偏理科的崗位,工作期間面臨不少挑戰。

劉昕認為,對考生而言,在當前的就業環境下,考生可以先入職,再尋求其他方式,如遴選或者是調動至自己喜歡的崗位。

對於用人單位來說,這一新模式也面臨著從「選到人」到「留得住」的難題。劉有珍建議,可以在新人入職前進行崗前培訓或實行輪崗制,「相當於上大學之後發現專業不喜歡不擅長,有個改專業的機會」。

上述深圳市委組織部公務員二處相關負責人則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應說,綜合職位組內包含了具體職位,職位表中有職位簡述,對崗位的特點有基礎介紹,供考生在報名時參考。

至於招考指南中顯示,如職位表已明確安排單位的,則錄用後安排在該單位;如未明確安排單位的,錄用後由招錄機關統籌分配。上述深圳市委組織部公務員二處相關負責人則表示,選崗也是在報考的職位小組範圍內,按照「分數優先,遵循志願」的原則來確定,「不存在說報的A組裡的單位,但被B組裡的單位錄用,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

不過這位負責人也表示,沒有一種招錄模式是永遠一成不變的,現在的模式也是經過多年的實踐不斷推進的結果,未來也會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探索改革舉措。

可以全國推廣嗎?

事實上,上述深圳市委組織部公務員二處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22年,深圳在專項招錄中,設置了黨史黨建、公共衛生、城市規劃、金融管理、信息技術、審計專業、財務會計等急需緊缺專業綜合職位組,考生按照專業綜合職位組進行報名和筆試,筆試結束,再根據成績排名選擇具體單位和職位。

這次專項招錄深化了綜合職位組招錄模式,綜合職位組細化為12個類別,繼續加考專業科目,考生在面試完成後再選擇具體職位。

劉有珍指出,深圳在組別數量上從小範圍到大規模的轉變,實則反映了當下用人單位的困境,即考生過度集中熱門的發達地區省直單位和崗位,令基層崗位長期招不到人。雖然有明確的政策導向,但「先選崗再考試」限制了考生選擇範圍。

劉昕也因此指出,深圳這一公考模式有待觀察和進一步論證,但「總的來說我更傾向於全國推廣」。

劉有珍則認為,一旦「分數優先、遵循志願」原則的模式被其他省市採用,運氣因素對公務員考試的影響將大幅度減少。不過,對於是否可以全國推廣,他認為需謹慎,應結合不同地區實際情況,確保公平競爭和選拔優秀人才。

因為,這一模式當前只在上海和深圳推行,兩地分別是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經濟發達,轄區有限。這一模式如果全國推廣,考生平行錄用到同省的其他市區縣鄉,如果不是考生家鄉或熟悉的地方,經濟發展有差異,恐怕一些考生也會放棄入職,招不來人才。所以,後續是否全國推廣有待進一步的實踐和優化。

(文中張相、陳默、李鴻為化名)

作者:解雪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19b7efdb77f8d197a94654e381bc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