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3期文化產業評論
過去一個月,科技圈屬於ChatGPT。這個由人工智慧研究和部署公司OpenAI開發的「交互機器人」,在今年1月其全球月活躍用戶已達1億,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而在國內出現了一批「中間商」,他們通過在海外ChatGPT的官網批量註冊免費、付費帳號以獲取官方的「人工智慧交互」服務,再藉助雲伺服器、微信小程序、網站等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用一定的技術邏輯,轉頭搭建出一個「ChatGPT鏡像"平台,最後通過社交媒體獲客,以「付費提問」的方式將官方服務轉售給用戶牟利,據傳最早一批的「淘金者」,已有人實現月入數十萬元……
作者 |沈嵩男
編審 | 時光
編輯 | 半島
來源 | 電商 在線(ID:dianshangmj)
過去一個月,科技圈屬於ChatGPT。
這個由人工智慧研究和部署公司OpenAI(背後投資主體包括美國微軟公司、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等)開發的「交互機器人」,在今年1月其全球月活躍用戶已達1億,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 (據投行瑞銀集團研究估算 )。
OpenAI聯合創始人Sam Altman、馬斯克
作為對比,TikTok(抖音海外版)達到這一規模用了9個月,Facebook耗時4年半。
上億用戶與ChatGPT進行對話,通過無數刁鑽的提問,考驗ChatGPT的聊天能力。同時,也將其作為效率工具,用以搜索信息。還有不少用戶讓ChatGPT協助其完成論文、策劃案、工作報告、小說……甚至代碼的寫作工作。
有用戶用ChatGPT寫代碼
「目前它寫的代碼肯定是不能替代人工的,個別跑得通的不論。不過可以參考它的回答,引出一些新的解決方案思路。」從事雲伺服器運維開發的「Dst」在體驗ChatGPT後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黃民烈表示,ChatGPT已經超出了80%甚至90%的人的對話能力——從目前用戶對該「交互機器人」普遍的使用反饋來看,這一評價或許並不誇張。
華大基因CEO尹燁提問ChatGPT
用戶們踴躍嘗試,網際網路大廠們則嗅到了商業機遇。最激進的是微軟,近期宣布正在將包括ChatGPT、DALL-E 等人工智慧工具,整合進其旗下包括Bing搜尋引擎、office辦公套件、Teams聊天等產品中。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百度計劃在今年3月推出類似於ChatGPT的AI聊天機器人服務,消息發布後,股價當日順勢大漲5.8%。據英國《金融時報》,另一搜尋引擎巨頭谷歌已向人工智慧公司Anthropic投資近4億美元,後者正在測試ChatGPT的競爭產品。
此外,中國版ChatGPT雖「檔期」未定,但國內一眾與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指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生成內容)概念相關的計算機應用、通信設備、傳媒上市公司,股價均已有所反映,這也足可見資本市場對其期待之高。
大廠們想要抓住風口,因此燒錢投入。而國內不少小公司或個人,其實已經靠ChatGPT賺到了第一桶金——國內出現了一批「中間商」,他們通過在海外ChatGPT的官網批量註冊免費、付費帳號以獲取官方的「人工智慧交互」服務,再藉助雲伺服器、微信小程序、網站等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用一定的技術邏輯,轉頭搭建出一個「ChatGPT鏡像"平台,最後通過社交媒體獲客,以「付費提問」的方式將官方服務轉售給用戶牟利。
同時,這些網站、小程序的外觀,對不知情的人來說極具迷惑性。命名上,它們多以ChatGPT作為關鍵詞,輔以「中國」「代理」「服務」等帶官方色彩的詞彙;頭像、Logo也多是對ChatGPT官方標識的改造,比如調整色彩,或增加一些元素。甚至,這些小程序的介面設計、菜單功能,也有仿照官方的設計。
據傳最早一批的「淘金者」,已有人實現月入數十萬元。
批量生產的「ChatGPT"們
做款「ChatGPT鏡像」,一本萬利?
如果以ChatGPT作為關鍵詞,在微信上進行搜索,將匹配到數十個帶有「ChatGPT」字樣的公眾號。但帳號的註冊主體,一概是國內的小微網絡企業,註冊資本一般為100萬元人民幣,實繳資本普遍在10萬元及以下,參保人數大部分都僅有1人。
公司業務範圍主要為計算機信息、網絡、電子科技領域內技術開發、技術服務等。同時,這些公司註冊的公眾號,有近乎一致的服務結構。下方菜單一部分通過跳轉小程序,提供「ChatGPT在線聊天服務」,另一部分則引導用戶成為其下線代理,實現引流、抽傭。
「不出意外地話,這些公眾號、小程序、網站,本質上都屬於ChatGPT在國內的鏡像產品。你可以理解為,他們做了一個接口平台,一端連接海外官方程序,一端連接國內用戶。你在鏡像產品進行提問,他們通過官方帳號轉述,然後將官方的回答,再回傳給你。」Dst對記者解釋,而這也是為什麼,鏡像小程序的回答速度普遍較慢,因為其中涉及額外的信息傳遞過程。
社交媒體上,類似產品的搭建指南
「這樣的小程序、網站,對技術要求不高。國內網際網路公司的程式設計師,只要對前、後端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就能搭建起來。」Dst補充,至於伺服器成本,則需要根據具體訪問量來算,沒有固定。
低技術門檻,推動了ChatGPT在國內的鏡像產品的野蠻生長。而ChatGPT近一個月在全網持續的熱度,讓產品的獲客成本極低。「我早期用過的一些國內鏡像,基本都是我自己找的,不論是在CSDN這樣的技術交流社區,還是知乎、小紅書。搜索熱度太大了,以至於我覺得他們自己根本不需要推廣,只要簡單找幾個人發發帖,把關鍵詞寫得精準點,客戶自己會湧進來。」賽恩斯介紹。至於小微網絡企業做這件事最直接的動機,他認為無疑是賺錢。「一本萬利的生意。」
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產品使用攻略
記者經過一番體驗,發現在商業模式上,鏡像產品也高度一致——基於微信小程序等便捷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通過限量免費體驗在全網獲客,依靠銷售會員權益或加量包盈利,再發展下游代理商進一步擴大營收規模。
「您的免費體驗次數已使用完,請充值或開通會員,繼續使用產品。」一般來講,這些鏡像產品的免費體驗次數在10—30次之間。同時,它們通過「1元加量20次」類似的限量低價商品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最終,達到讓用戶購買會員、加量包,乃至終生暢聊權限的目的。記者觀察下來,發現有產品的周費為80元,月費在200元。但也有產品周費僅20元,年費也僅288元。可見目前產品仍各自為陣,運營者或依據旗下產品的用戶規模和消費情況自主定價,暫無相對統一的行業標準。
而考慮到ChatGPT目前仍免費向用戶開放,所以國內鏡像產品的開發者,在一次性投入官方帳號、小程序搭建、伺服器租賃等費用後,邊際成本將無限趨近於0。這也是賽恩斯稱其「一本萬利」的原因所在。
該運營商並未直接回復記者關於目前其平台當下的用戶規模,不過觀察其公眾號篇平均數百乃至上千的閱讀量,以及多個500人規模的社群,可間接推算其總用戶或能接近萬人。而隨著用戶規模擴大,部署更多的伺服器之外,運營商也僅需補充其旗下的官方帳號的數量,以保證回答效率即可。「ChatGPT推出付費版後,我們就註冊了一系列20美金月費的帳號,用來服務我們平台內的付費用戶。」
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單個官方帳號提問的效率是有限的,如若國內用戶數量變多,為了保證能及時轉達激增的提問量,就需要由更多的官方帳號來分擔流量。畢竟相較於收入的增長,申請新帳號、付費帳號帶來的成本增長十分有限。據了解,該商家目前有約200個官方帳號,他自稱成本在3000元左右。這其中,或許包括部分付費帳號和海外註冊手機號的成本。
「如果你在小紅書、公眾號平台上有一定的私域粉絲,我可以開放給你一個『二維碼』或者『連結』。通過你來到我這裡的用戶,消費流水的30%會作為返傭給到你。」通過暗訪一小程序運營商,對方還向記者介紹了代理盈利模式。「下線代理商引導來的用戶,你的後台都會有消費記錄,不會有漏。」不過記者也觀察到,目前小程序尚簡陋,並沒有開發相應的提現系統,佣金打款單獨以微信紅包的形式給到。
部分ChatGPT鏡像產品的商業模式
這是另一種AI寫作。國內外媒體平台包括今日頭條、美國科技新聞網站CNET等均有涉及。近日,被稱為美國今日頭條的BuzzFeed即宣布與OpenAI合作,將由ChatGPT進行內容創作作為其未來的核心業務,藉此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和產出效率。
事實上,ChatGPT參與內容創作在海外已頗成趨勢。為此,海外部分高校如巴黎政治學院,只得禁止學生使用該程序進行論文寫作。紐約市公立學校則決定限制ChatGPT訪問學校的網絡和設備。
不止於直接通過提供ChatGPT的服務來盈利,國內也有公司將這一產品整合入其旗下如辦公軟體、協作工具等,提升產品對用戶的吸引力。抖音上,就有KOL借ChatGPT的熱度,宣傳已整合該工具的辦公軟體,並通過短視頻推廣、獲客。這一做法本質上與微軟與ChatGPT的合作無異,但國內公司進行如此整合的合規性或存疑。
就職於杭州某律師事務所的「小餅」對記者解釋,目前看來,通過鏡像產品進行盈利本身是違法的,而藉助人工智慧進行寫作,也存在較大的著作權侵權風險,甚至是可能因搬運AI生成內容構成不正當競爭。
「首先,小程序的商家們大機率侵犯了ChatGPT的著作權,除非他們獲得了相應的使用授權,但這一可能性顯然不大,所以他們的經營所得就是侵權所得;其次,關於AI寫作本身業界也有很多懸而未決的議題。比如AI生成的內容是否構成『作品』?如果構成作品,著作權人是誰?未經授權使用作品構成侵犯著作權,侵犯的著作權具體又是什麼?這些問題都還有待業界回答。」
靠做「搬運」的快錢,還能賺多久
在難掩的灰產屬性下,國內ChatGPT小程序們的結局,或許是註定的。
「可以用,但不穩定而且收費,所以有條件的都會選擇用官方版。」賽恩斯對記者解釋,從他對鏡像產品的使用經驗來看,一是產品下架風險很大,因為本身產品邏輯不合法,以小程序作為運營平台,主動權在騰訊手上。「之前就有商家試圖將機器人直接植入微信號裡面,作為微信群里的聊天機器人,但沒一陣子號也被封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他補充如今很多產品已將「ChatGPT」字樣從名稱上刪去,動機就在於避開監管。但即便如此,也已經有不少小程序、網站被封。
鏡像產品的體驗並不穩定
合規風險、產品體驗之外,ChatGPT還有隱憂。記者觀察到,當下市面上幾乎所有的鏡像產品,提供的都是完全一致的服務——均搬運自ChatGPT官方,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一點幾乎不可能改變。即便有的產品嘗試將AI繪畫等同樣熱門的工具加入產品組合,但這也僅是另一種「搬運」。
或許,國內借ChatGPT牟利的商家們,也從未奢望能將此做成一門長期主義的生意。而僅僅只是在這一紅利期,賺取一份豐厚的「快錢」。
話題互動
您對國內借ChatGPT牟利的商家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加入私密社區
主題閱讀
我們用AI畫了100幅畫,發現AIGC現在與未來
AI賦能,進擊的虛擬偶像
AI寫劇本:技術or資本,是誰在入侵文學?
推薦收聽
除了高考作文的難易,我們還能從中看到什麼?
除了神仙姐姐,《夢華錄》還憑什麼收割觀眾?
王心凌走紅後,最火的是她的劇透?
線上演唱會火了,是情懷更是商機
沒有可達鴨我怎麼在社交媒體立足啊?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