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OO Z9 Turbo+拆解

2024-09-25     愛整活的豆芽

iQOO這款新機還是個能打的「六邊形戰士」?本期拆解視頻的主角,是剛剛發布的iQOO Z9 Turbo+(以下簡稱Z9 Turbo+),它有著三重身份,首先是Z9系列的衍生機型,其次是Z9 Turbo的性能加強版,另外還是Z9系列的超大杯。之前的Z系列機型,每年一般就兩款,這次Z9直接擴充到了4款,不由讓人心生疑問,Turbo+會不會是一款套娃機?是不是為了提升銷量而出的湊數款?它的做工用料能不能當得起Turbo+的名號?下面,我們就通過拆解的方式來一探究竟。

Z9 Turbo+延續了Z9和Z9 Turbo的設計語言,說得直白點,就是,除了配色方案不同,其他基本一模一樣,不信你看,把它們擺在一起,是不是有點傻傻分不清楚。

這樣的安排也在意料之中,無非幾方面原因,一是iQOO內部對這個設計很滿意,二是為了保證同年同系列產品外觀的統一和延續,三是儘量降低設計和開模成本。這個設計的特點很明顯,外觀簡約,融合了iQOO標誌性的舷窗鏡頭模組,機身輕薄,握持舒適,很好地迎合了大眾喜好和審美。

下面開始拆解,關機後,取出SIM卡托,雙nano疊層設計,塑料邊框和框架+金屬擋板,搭配藍色防塵防水橡膠圈。

雖然DECO看起來凸出並不明顯,但平放還是會有很大一部分懸空,所以,加熱依舊得先從平整的中下部開始,溫度100度,加熱3分鐘。

後蓋受熱均勻,粘膠軟化效果不錯,用金屬薄翹片很容易就能打開突破口,如果有吸盤輔助的話,可以輕鬆地沿四周推進,沒有吸盤會稍微慢一點,因為粘膠厚實且黏性強,稍微花點時間,順利打開後蓋。

後蓋為塑料材質,表面摸起來有種啞光的磨砂質感,不易沾染指紋。我手上這台配色是月影鈦,在下三分之一的位置,有一道圓弧光暈效果。

DECO外框同樣是塑料材質,外面有一圈類似刻度的細密紋理。

鏡頭模組蓋板採用玻璃材質,2個開孔對應後置雙攝,旁邊還印有OIS光學防抖的標識,閃光燈則放在了DECO右側。後蓋整體很薄,再加上是塑料材質,所以有著很強的柔韌性和延展性,

。可以緊貼在中框上粘膠大部分都留在了後蓋內側,右側明顯要寬很多,左側的稍窄一些,頂部和底部大概只有右側三分之一的寬度,跟猜測的一樣,粘膠很厚實,而且黏性比較強。

DECO內側沒有單獨的內襯,也就是說,DECO整體直接粘在了後蓋上,鏤空處能看到部分黑色塑料件,2個固定的卡扣,以及幾個定位點。2顆鏡頭對應的位置,都設有緩衝泡棉圈,閃光燈則沒有。

手機主體四周還有大量粘膠殘留,後蓋缺的部分,都在邊框上,看右下方殘膠的造型,就知道它的黏性有多強了。主板蓋板由塑料和金屬兩種材質構成,外側看起來塑料面積更大一些,金屬板主要集中在鏡頭和閃光燈周邊。

固定螺絲只有一種,共10顆。主攝有單獨的金屬防滾架,超廣角鏡頭沒有。閃光燈在右半區中間位置,採用單LED燈珠配置,外面圍著的就是NFC線圈,緊挨著還有一條天線FPC,左下角的黃色FPC對應電源鍵。電池上面有一塊石墨散熱貼,覆蓋了電池倉一半的面積,它還向上做出了延伸,向左接近超廣角鏡頭,向右則穿過NFC線圈到達了右上角,基本覆蓋了主板區的核心發熱大戶。

電池左下角還有一塊散熱膜,向下延伸到了音腔和副板區域。副板蓋板同樣採用塑料和金屬兩種材質,這部分金屬板占比明顯要高很多。固定螺絲也只有一種,共6顆,主板延續下來的白色同軸線貫穿左右。

擰下主板區域所有固定螺絲,撬起取下蓋板。從內側看金屬占比,明顯比外側高。揚聲器對應位置有一圈異形泡棉墊,一方面起到緩衝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音腔的密閉性,保證音效,避免漏音,中間還有2塊小的泡棉墊。

它左下方的2個觸點對應NFC線圈,右下方2個觸點對應閃光燈。再往下是一塊散熱膜,跟外側那層位置基本重疊,算是雙重散熱,這方面做得很周到。它的左側還有2個觸點,對應那條天線FPC。底部有3塊長條泡棉墊,對應主板A面一排BTB。

主板區相對寬鬆,零部件沒有顯得過於擁擠。左上角的縫隙是紅外的位置,旁邊是降噪麥克風,外面有一層金屬罩。

前置鏡頭背面貼有一塊散熱膜,它跟主攝的接口位置還貼著一層導電布。A面大部分區域都被金屬屏蔽罩覆蓋,上面還貼了2塊小的銅箔。右側邊緣有一藍一白2條同軸線,接口位置間隔較大。

斷開電池的BTB之後,依次斷開其他所有BTB,3顆鏡頭也可以跟著拆卸了,其中,主攝和前置鏡頭需要先撕開接口的導電布。此時,Z9 Turbo+的前後三攝就都湊齊了,5000萬像素索尼主攝,支持OIS光學防抖,另外兩顆是8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和1600萬像素前置鏡頭。

接著斷開藍白2條同軸線,撬起取出主板。PCB採用單層設計,板材很薄。為了容納後置主攝,避免鏡頭過於凸出,主板對應位置做了鏤空處理,包括前置鏡頭和揚聲器在內,鏤空面積在30%左右。

A面有部分電容點了膠,右側金屬屏蔽罩周圍也能看到明顯的點膠痕跡。

除了電池之外,其他剩餘的BTB都沒有保護措施。

B面點膠的範圍跟A面差不多,同樣是大面積金屬屏蔽罩覆蓋,還有更大塊的銅箔,因為核心晶片都在B面,所以,還加上了矽脂輔助散熱。前置環境光傳感器集成在主板B面,位於頂部中間位置,右側的圓孔對應降噪麥克風,

它還有一層黑色防塵網,緊挨著的就是紅外遙控。揚聲器鏤空的薄弱位置,沒有做防護措施。

撕掉所有銅箔,下面還有一層散熱材料。把它們清理乾淨之後,晶片就跟著露了出來。B面中間那顆晶片,是來自海力士的LPDDR5X運行內存。它下面還壓著一顆稍大的綠色晶片,是來自聯發科的天璣9300+處理器。

右側有一顆晶片被金屬屏蔽罩蓋住了,它就是512GB UFS 4.0快閃記憶體。這三顆核心晶片,都做了點膠處理,周圍的小部件也能看到明顯的點膠痕跡。處理器左邊那顆,是來自聯發科的MT6195W射頻收發晶片。處理器下面有顆稍小的晶片,是來自聯發科的MT6375P電源IC。主板右下角的2顆晶片中,稍大的那顆,是來自聯發科的MT6639BEW WiFi藍牙晶片。左右兩邊還有2顆大小相同的晶片,是手機的快充IC。

空出來的框架區域,左上角的黑方塊,是紅外的位置。旁邊的泡棉圈,對應頂部降噪麥克風。再往右的長方形鏤空,對應前置環境光傳感器,裡面還有一小塊緩衝泡棉。前置鏡頭的位置,有泡棉圈保護。揚聲器的位置設有橡膠圈,造型跟蓋板內側那圈泡棉類似,作用也相同,一是為主板提供緩衝保護,二是提供一個密閉空間,保障音質效果。揚聲器來自瑞聲科技,採用1012規格,同時兼顧了聽筒功能,它通過2個觸點連通主板,下面還有一圈黑色粘膠固定。主攝周圍有限位設計,左右兩側各有一塊厚實的導電布。它的周圍有多處鏤空,可以直觸均熱板,輔助晶片散熱。核心區對應位置,還能看到藍色的矽脂殘留。左下角的4個觸點,對應電源鍵和音量鍵。周圍分布著一圈銅點,負責信號溢出。

視線轉向下方,撕掉左下角的散熱膜,擰下副板區域所有固定螺絲,撬起蓋板。白色同軸線接在蓋板邊緣的綠色小板上,取出小板後斷開同軸線,蓋板就拆卸下來了。揚聲器集成在蓋板內側,它同樣來自瑞聲科技,通過2個觸點連通副板。旁邊的泡棉墊,對應指紋識別模組。緊挨著的方形泡棉圈,對應振動單元。

依次斷開副板上所有BTB和同軸線,撬起取出副板。A面大部分電容都做了點膠處理,BTB依舊沒有保護措施,麥克風上貼著一層黑膠布,外面沒有金屬罩。

USB接口外包裹有黑色橡膠套,並延伸到B面,尾端做了封膠處理,B面晶片也都點了膠,麥克風的位置設有防塵網。振動單元粘在框架上,通過2個觸點連接副板,它來自瑞聲科技,採用0809規格。

旁邊就是指紋識別模組,Z9 Turbo+採用的是短焦鏡頭方案。框架上,揚聲器對應位置貼有一塊灰色泡棉墊,下面是鏤空的,撕開泡棉墊之後,能看到1顆晶片,它是螢幕的觸控IC,來自新思科技,型號為S3905。

揚聲器出聲孔對應位置,設有黑色泡棉圈,起到防塵密閉作用。

USB接口旁邊的紅色橡膠圈對應麥克風,裡面能看到一層防塵網,SIM卡槽位置貼有一塊散熱膜。收聲孔採用防呆設計,卡針插入也不會損傷麥克風。

電池通過單側易拉膠固定,根據圖示撕開膠布,用力向上一提就能拆下電池。

它採用單電芯雙接口方案,Z9 Turbo+支持80W有線快充,電池容量6400mAh,製造商為欣旺達電子,電芯來自鋰威新能源。電池下方框架中間位置有大面積鏤空,直接接觸VC均熱板,為電池和主副板FPC散熱。

到這裡,iQOO Z9 Turbo+的拆解就基本完成了。從硬體配置和參數來看,它的強化形式可謂是簡單、直接,一方面將性能核心從第三代驍龍8s更換為天機9300+,進一步提升極限數據和遊戲表現。另一方面,將Turbo上的6000mAh大電池,升級到了6400mAh。說實話,第一次聽到這個數據,確實有些震撼。要知道,它的機身厚度沒有變,跟Z9 Turbo一樣,都是7.98mm,這個就很厲害了,確實有兩把刷子。僅這兩項升級,就讓Z9 Turbo+的競爭力又提升了一截。從市場和品牌角度來看,今年Z系列的擴張,很明顯就是想用產品數量,覆蓋更廣泛的價位段,在智慧型手機存量市場的背景下,這已經成為各品牌的共識和相同的選擇。好啦,今天就先聊到這,對拆解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關注一波,相信我,豆芽的視頻肯定不會讓大家失望的,我們下期再見,拜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0e2e2525a25a33a93557dab90d62b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