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讀懂番禺 | 番禺歷史文化大講堂開講

2022-03-05     廣州日報

原標題:讀懂廣州·讀懂番禺 | 番禺歷史文化大講堂開講

「番禺作為一個古老的地名,最早出現於戰國時代的《山海經》里……」「大夫山與蓮花山是『城南屏障』與『千年海門』的生態人文坐標……」

3月4日,「文史廣州番禺行,番禺歷史文化大講堂」首期講座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名園餘蔭山房拉開帷幕。首期由文化學者朱光文、「大國工匠」何世良分別圍繞《「千年海門」與「城南屏障」——廣州南拓大谷圍地區簡史》、「廣府(番禺)建築與傳統技藝」主題開講。

講台上,專家展現了嶺南古邑番禺2200多年地理變遷與發展脈絡、廣府建築的魅力所在。講台下,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有關領導,番禺區領導班子成員,「兩代表一委員」、機關幹部、市民群眾認真聆聽,帶著責任與情感一同領略番禺深厚歷史文化底蘊。

據悉,番禺歷史文化大講堂致力於打造一個具有灣區視野、番禺特色的番禺城市歷史文化學習課堂,推動文明傳承、文化延續,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深入學習地方歷史文化知識、厚植文化底蘊、強化生態觀念,不斷增強歷史涵養、文化素養、人文情懷,更好讀懂廣州、熱愛廣州、奉獻廣州。

▍千年歷史展現眼前

番禺歷史文化大講堂開講

「番禺作為一個古老的地名,最早出現於戰國時代的《山海經》里……」大講堂上,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副研究館員朱光文以『千年海門』與『城南屏障』為題,幫助大家系統梳理歷代廣州城南拓番禺大谷圍地區的歷史脈絡。

「大夫山與蓮花山是『城南屏障』與『千年海門』的生態人文坐標」,講座通過對廣州城南拓番禺地區歷史進行系統梳理研究,為番禺高質量發展、高標準規劃高鐵新城和蓮花灣區,打造嶺南文化特色區提供堅實的歷史依據和理論支撐。

隨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磚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磚雕大國工匠何世良作「傳統廣府建築及其裝飾藝術」專題講座,秀美的廣府建築以及瑰麗的磚雕和木雕藝術在他的講述下變得生動鮮活。

記者注意到,首期番禺歷史文化大講堂地點的選擇也格外精心。餘蔭山房位於番禺北部,緊鄰大灣區「智核」廣州大學城、地處番禺科創活力軸線南大幹線旁,是番禺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帶,同時它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四大名園之一,被譽為嶺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之作。

「在這裡學習番禺區歷史文化,感覺到歷史觸手可及、就在眼前!」講座現場,一位聽眾告訴記者,這場講座可謂古今交相輝映,通過學習了解了「番禺」兩字由何而來、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廣府建築有何魅力,同時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弄清楚老城市新活力的「老」與「新」的具體內涵,為接下來的工作提供新思考。

講座之後,何世良接受採訪時表示,番禺歷史文化大講堂的舉辦足見區委、區政府對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視,這讓廣大文化工作者對未來文化發展充滿了信心。

▍番禺區全力打造歷史文化大講堂品牌

據悉,「番禺歷史演變與建築文化」專題學習是番禺歷史文化大講堂的首場活動。番禺區委宣傳部和區文廣旅體局,充分利用廣州市政府文史研究館文史專家優勢資源力量下沉基層,傾力打造「文史廣州番禺行 番禺歷史文化大講堂」品牌,邀請省、市、區內從事文化研究、考古研究、歷史建築保護、傳統技藝傳承的專家教授、文史館員、大國工匠、文化名人等開講,打造一個具有灣區視野、番禺特色的番禺城市歷史文化學習課堂,推動文明傳承、文化延續,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深入學習地方歷史文化知識、厚植文化底蘊、強化生態觀念,不斷增強歷史涵養、文化素養、人文情懷,更好讀懂廣州、熱愛廣州、奉獻廣州。

番禺區委領導高度重視,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帶頭學習歷史文化知識,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推動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真正讀懂番禺歷史文化變遷的這本「大書」,持續為煥發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城市活力貢獻智慧和力量。

結合番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城市發展實際,番禺區聯合廣州市政府文史研究館將舉辦「文史廣州番禺行 番禺歷史文化大講堂」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來抓,每兩個月舉辦一場講座,該系列講座旨在通過進一步深入學習番禺歷史文化,弄清楚老城市新活力的「老」與「新」的具體內涵,發動廣大幹部群眾發現和研學番禺地區歷史長河中的乾貨、實貨、真貨,才能更加珍惜廣府2200多年積澱的文化養分,推動城市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禺山大地上,掀起共同學習熱潮

據介紹,番禺歷史文化大講堂將陸續推出涉及文物考古、民宿文化、傳統建築、傳統技藝、保護文物、保護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系列講座,採用「現場講座、實地參觀、線上錄播」的方式,儘可能提升講座的教學效果和沉浸感,擴大番禺歷史文化知識講座的受益面,提升番禺幹部群眾歷史文化自信,增強文物保護意識,為城市留下更多歷史文化記憶。

番禺區融媒體中心對系列講座進行全程錄製,通過融媒番禺數字平台推送到全區28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和45萬有線電視用戶家庭,將歷史文化學習內容傳遞到番禺區每一個角落,形成全區共同學習的良好氛圍。

接下來,還將推出涉及文物考古、民宿文化、傳統建築、傳統技藝、保護文物、保護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系列講座,根據講座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在番禺區轄內的祠堂、學校、景區等地舉行,通過徵集和組織目標觀眾,採用「現場講座、實地參觀、線上錄播」的方式,儘可能提升講座的教學效果和沉浸感,擴大番禺歷史文化知識講座的受益面,提升番禺幹部群眾歷史文化自信,增強文物保護意識,為城市留下更多歷史文化記憶。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何洋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陳國添、黃國宏、付玲艷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葉碧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02ed6a4b08cf46d9f41b110f46cf51f.html








字畫兩會|路

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