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消失的老行當

2019-07-03     泰州小叟

箍桶,指用箍將做桶的板捆在一起,迫使其成為所需形狀和確保接縫嚴實。箍桶匠的擔子與其他手藝人的擔子相比有著明顯的特點,就是擔子的一頭有一個橢圓形的木桶,高度在40公分左右,桶蓋一半是固定,另一半是活動的,可以自由開啟,它的作用一是桶內用來放置各類工具,二是當作凳子使用,幹活時就坐在上面。使用的工具除了木匠正常使用的刨子、鋸子以外,還有許多特殊的工具,如外圓刨、板凳刨、削刀、刮刨、腳刨、內圓刨、斜鑿等等。

在木匠手藝中有"方鑿"和"圓鑿"之分。學"圓鑿"的擅長製作澡桶、水桶、腳桶、馬桶等圓形的木質生活用品。過去由於塑料工業不發達,家庭衛生設施比較簡陋,老百姓家中上列用品都是依靠學"圓鑿"的木匠來做。因此,大約在八十年代以前,經常看到挑著一個擔子,嘴裡不停地吆喝著"箍桶噢"、"箍桶噢"的木匠走村串巷,為百姓們製作修理各式各樣的木桶製品。

製作木桶起源很早,但具體時間已經無從考究。古時候,人們洗臉、洗澡都鍾愛木桶,木桶憑藉著自身堅固耐用、工藝精製、物美價廉的特點,成為尋常百姓家中必備的家居用品。

完整的箍桶製作遵循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步驟流程,共有四十多道工序。製作茶盤這樣的小件,一般的箍桶匠需要半天左右時間,而腳桶、浴桶這樣的大件,需要更久。在製作要求上,成品器具表面必須平整、木料光滑緊實,這才算得上基本合格。

過去,使用什麼樣的桶箍可以從中反映出這戶人家的生活水平。桶箍分成三六九等,最好的是銅箍,鐵箍次之,最差的要算竹箍。

各種木桶材料都是採用杉木,民間也稱之為"和木",這種木材呈白色,質輕,有香味,是製作房梁和器具的上好材料。大凡準備做桶的百姓家,早早的就備好了木料和桶箍,桶箍也分三六九等,最差的要算竹箍,好一點是鐵箍,最好的是銅箍。使用什麼樣的桶箍也反映出這個人家的生活水平,因此,若是家裡有姑娘要出嫁,再窮也要打制幾付好銅箍。

箍桶匠最忙的季節要算夏天到來之前,因為夏天每天要用澡桶洗澡,所以家家戶戶都要把閒置在家多時的澡桶拿出來修理一番,實在不能用的要新打一個,遇到有板爛掉的要換上新的,漏得很厲害的要請桶匠把箍緊一緊,最後再用桐油油上幾遍,夏天洗澡的問題就算解決了。總之到了這個時候,箍桶的不愁找不到活,有時走到一個莊子上,能連續乾上十天八天。箍一個澡桶除吃住由東家解決之外,還可以有2到3塊錢的工錢,有時還會碰到用大米、菜油抵作工錢的,這一點箍桶匠們的機制還是靈活的,不一定苛求現金交易。最讓箍桶匠高興的是到那些為女兒出嫁準備嫁妝的人家幹活,因為在南方,特別是在江、浙、滬一帶,有這樣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在女兒的陪嫁中必不可少的要有兩樣東西,馬桶和腳桶,考究一點的人家腳桶還要做成高腳的,做這類活不僅材料好、招待好,就連工錢也高些,要多少人家就給多少,再說上一兩句吉利話,東家高興還能多加幾文。

然而,隨著塑料工業的發展,塑料制的澡桶、馬桶、腳桶等逐漸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這些塑料桶既不怕摔,也不怕漏,更不用每年去修理,因而漸漸取代了木桶,箍桶匠的生意也逐漸清淡。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更是上了一個新台階,特別是家庭衛生間的革命,抽水式馬桶,陶瓷面盆,浴缸,整體浴房等等衛生潔具的出現,加之林林總總的桑拿洗浴中心使得馬桶、腳桶、澡桶等用品,不管是木料的還是塑料的統統退出了歷史舞台,"箍桶噢","箍桶噢"的吆喝聲也只能成為人們的回憶,連同馬桶、腳桶一起進入了民俗博物館。

小叟申明:內容和配圖源自網絡,經編排整理。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UiDGwBmyVoG_1ZF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