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92歲老人在哈薩克實彈打靶,打出10發97環」的視頻走紅。
令人意外的是,這名年過九旬的奶奶因為右眼患白內障,在僅用左眼瞄準的情況下,仍打出了這樣的好成績,不僅震驚了在場的外籍教練,更是讓圍觀網友讚嘆不已。
「我母親在部隊學過射擊,雖然多年未摸過槍,但仍然有著軍人的記憶和情懷。」10月10日,在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來自浙江的視頻發布者王先生介紹說,自己的父親也是上過抗美援朝戰場的老兵。
1、奶奶不僅是神槍手,還玩高空跳傘
在這段視頻中,一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雙腿微屈,上身筆直,端著一支帶有瞄準鏡的步槍瞄準射擊。隨後,老人打出10發97環成績的畫面呈現,她舉著自己打出的靶紙,靶紙上的成績令現場的國外教練非常吃驚。
有細心的網友發現,老人端上槍後身體絲毫不受槍枝後坐力的影響。在評論區里,網友們紛紛稱讚,「這年紀,比我打『吃雞』手還穩」「手不抖,耳不背,都已經超越99.9%的老人了」「什麼叫實力?中國實力……」
在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視頻拍攝者王先生介紹說,視頻中的老人是自己的母親,名叫吳竹菁,今年92歲。這次打出10發97環,有7槍在10環,還有3槍在9環。
王先生說,當時考慮到母親年紀大了,特地為她選擇了一把小口徑、有瞄準器的步槍,後坐力也是比較小的。因為母親右眼白內障,基本看不清了,所以只能歪頭靠左眼瞄準。
記者注意到,王先生還發布了和母親一起騎馬的視頻。王先生說,年邁的母親騎在體型稍小的馬匹背上,不僅十分穩當,還相當開心。王先生稱,年輕時受過鍛鍊的母親,身體一直不錯,還喜歡外出遊玩,甚至還會挑戰一些在別人看來超越她這個年齡段的項目。「這些年來,母親一共去了60多個國家遊玩,還經常會參與一些連年輕人都不敢玩的項目,比如高空跳傘等,玩得還挺過癮。」
2、抗美援朝時讀軍校,多年沒摸過槍
「沒想到母親實彈打靶的視頻,引起了這麼多人的關注,出乎我的意料。」王先生向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透露,母親此前在新疆旅遊時,認識了一個當地的導遊,導遊一直陪著她在新疆遊玩。
2023年,經這位導遊介紹,老人認識了一個在武漢大學留學的哈薩克小伙子,後來前往哈薩克旅遊。王先生告訴記者,這是母親第三次前往哈薩克,主要是為了去參加小伙子的婚禮,順便去體驗了一把實彈打靶。
「母親告訴過我,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始,17歲高中畢業的她參了軍。」王先生介紹說,母親當年讀了軍校,是通訊機務專業,做後方通訊保障、供給等方面的工作。
「應該說,母親能打出這樣的成績,是我沒有想到的,雖然這麼多年沒有再摸過槍,但作為一名老兵,她有著軍人的記憶和情懷。」王先生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除了一隻眼睛早期白內障,後來眼體壞掉無法修復外,身體其他體檢指標都比較好。」王先生說,母親對新鮮事物很感興趣,支付寶、微信玩得都很溜,外出也會用手機打車。
「都這麼大年紀了,我沒有嘗試過的東西,為什麼不嘗試一下呢?」王先生回憶,母親常常對他說這句話。老人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能吃苦耐勞,能很快適應各種環境。她每到一個地方,就開始觀光拍照,看到別人玩的東西,她也要嘗試一下。
3、老伴也是老兵,在長津湖送糧送傷員
吳竹菁老人經歷傳奇,她的老伴王雄同樣不簡單。王先生告訴記者,父親王雄也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上過戰場,經歷過槍林彈雨。
「1950年11月,父親所在部隊奉命出國抗美援朝,當時父親在師部通信連當文書。」王先生說,他曾聽父親回憶起,其所在的部隊是入朝比較早的一支英雄部隊。廣為人知的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就在他父親所在的部隊。
「父親在長津湖戰役中,發揚吃苦耐勞、不怕犧牲的精神,背米送糧,抬擔架護送傷病員。他還深入戰地採訪,為五位志願軍戰士采寫立功材料和通訊報道,被《前鋒報》採用刊登。」王先生說,有了這段經歷,老人家常常對他說,如今改革開放的浪潮讓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年輕人要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為國爭光,爭當時代的先鋒。
兒子說 九旬母親四處旅遊,主要因心情開朗
「母親這把年紀還能四處旅遊,主要得益於心情開朗。」王先生告訴記者,年過九旬的父親於兩年前去世,他生前同樣也是性格開朗的人,經常受邀到各處講座,講述參加抗美援朝的經歷。
「我們非常遵守中國傳統的孝道,生活上孝敬父母之外,還支持父母多出去走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王先生的記憶里,父母對生活非常滿足,從來沒有過埋怨。老人常說,要在有生之年,到處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
「這幾天無意之中發的幾段視頻,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和關注,我個人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因為這樣可以激勵一部分年輕人,熱愛生活、積極向上。重陽節到了,也鼓勵老年人在身體狀態許可的情況下大膽地走出去,多去參與和體驗自己喜歡的、以前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去看看大自然的風光,去體驗不同地方的生活。」王先生告訴記者,前不久,他曾和在浙江大學當教授的同學聊起自己母親的故事,對方正在研究老齡化養老的課題,老人的經歷成了這位教授同學的案例,在多個講座上提及,引起了聽眾的共鳴和興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梅建明 郭一鵬
(責編:張星秀、劉_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