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台遇見大唐:它何以被梁思成譽為「中國第一國寶」?

2023-03-10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在五台遇見大唐:它何以被梁思成譽為「中國第一國寶」?

在五台遇見大唐:它何以被梁思成譽為「中國第一國寶」?

夢回大唐。

那是無數中國人嚮往的一個時代。它的 氣魄與胸襟,讓人著迷與沉溺。

那麼,不去大漠深處的敦煌,哪裡還可以 感受古意唐風

位於山西忻州 五台縣城東北32公里的豆村鎮的 佛光山中,有一處古寺遺存,承載著一千多年前的 大唐輝煌

在五台縣,真是 「一言不合」就撞見「國保」,境內比較有名的5座古寺均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其中最有名的,正是屹立已逾千年的 佛光寺

它是唐代官式建築的 活標本,它訴說著唐代佛教大難之後的 信仰回歸⋯⋯遇見它,仿佛遇見了那個 風華絕代的盛世王朝

從莫高窟壁畫到中國第一國寶

敦煌莫高窟第61窟正壁上,有一幅面積達40餘平米的青綠山水畫,畫的是幾千公里外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

壁畫上有一個 「大佛光之寺」。它是一座廊院式的寺廟,院落四周繞以迴廊,角樓、門樓鑲嵌其間,院落里的高台上,還有一座兩層的殿堂高閣,坐東朝西。整座寺院中都是兩層的樓閣建築,連角樓、門樓也不例外,看起來雖然規模不大,但玲瓏精巧。大部分學者認為,敦煌壁畫並非完全寫實,但這幅創作於五代時期的 《五台山圖》中的佛光寺,仍是 最接近當時原貌的留影

如今的佛光寺航拍圖

數十年前,建築學家 梁思成也是在這幅《五台山圖》中 首次看到了「大佛光之寺」。

他是在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的 《敦煌千佛洞》一書中與佛光寺邂逅的。那時這座寺廟還不為人所知。於是,他特意到北京圖書館查閱了《清涼山志》,這是五台山九部志書之一,書中記載:佛光寺在 五台山西南四十里,北魏孝文帝因在那兒見到了佛光的祥瑞,而建寺名曰佛光。

1937年6月,梁思成帶著妻子 林徽因,協同 中國營造學社的另兩名社員莫宗江、紀玉堂踏上尋訪之路。他們騎著毛驢,顛簸於崎嶇危險的山路。在豆村附近,他們找到了畫中的大佛光寺。

大佛光寺

看守寺院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僧和他年輕的弟子,得知梁思成一行的來意後,他們打開了院門。呈現於眾人眼前的,是一個 冷冷清清、荒涼破敗的院落。這個院落被東南北三面的峰巒環抱,只能從 朗闊的西面進入。北面是一座面闊五間的佛殿,殿額寫有「文殊殿」三個大字,為金代建築。南面則是數間清代修建的小殿。

當梁思成將目光投向寺門正對著的坐東朝西的大殿(通稱 東大殿)時,感到一種令人目眩的驚喜,在 《記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築》中,他毫不掩飾自己的讚美之心:「它是一座很雄偉的建築物,它有巨大、堅固和簡潔的斗拱,超長的屋檐,一眼就能看出其年代久遠。」 面對寺內眾多文物,興奮之下,梁思成更是給予了佛光寺 「中國第一國寶」的美譽。

藍天松柏下的佛光寺東大殿

經過幾天的仔細勘查,他們將這幢建築的年代 指向唐朝

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紀玉堂四位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在大樑上發現題記墨跡,確證了佛光寺東大殿建造於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這個發現,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有著 重大的意義

此前的1929年, 日本學者關野貞宣稱:中國本土已不存在唐代建築,唐代木構僅日本獨有, 想要研究唐構只能到日本。這深深刺痛著中國營造學社的年輕學者的心。

1961年3月4日

佛光寺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6月26日

包括佛光寺在內的五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抱著 「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梁思成等人四處尋訪。這座古老的建築終於等到中國人自己推開那扇塵封千年的大門,也 終結了日本學者傲慢的斷論

7月7日,梁思成從山西五台發電報至北平營造學社。

也是在這一天,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

誰看見了歷史真相?

五台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山脈的地理概念。五台山的「台內」指的是以台懷鎮為中心,由東、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環抱而成的區域, 形似佛的手掌

除了 「台內」,還包括其延伸部分,五台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合稱「台外」。

佛光寺屬於 「台外寺院」。正是避開了五台山上的繁華喧鬧,它才得以保存千年並等到後人來發現。

青松依舊,古寺長存

其實,在梁思成等人前往五台山之前,已有學者親往佛光寺,不過 並非中國人,而是日本凈土宗學僧、佛教美術學者 小野玄妙。他所見到的情形與梁思成所見的大有不同。

1922年9月,五台山剛剛入秋,小野玄妙便很湊巧地踏入了佛光寺。著重研究佛教藝術的小野玄妙,很快便被寺中的造像迷住,尤其是東大殿內的造像,他手中的相機給東大殿留下了 最早的影像資料。據他描述,那時寺院裡尚有僧人,正對東大殿塑像進行一些修復,但變化不大。

佛光寺里的唐代經幢

小野玄妙造訪三年之後,日本東洋大學建築史學家 常盤大定聽聞小野玄妙的發現,很感興趣,於是,委派太原美麗興照相館前往拍照。不料,僅三年之間,東大殿內的佛像竟然 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尤其是中央的釋迦如來,用常盤大定的話來說: 「衣紋加的色彩甚惡俗。」

如若將他們的照片與十餘年後梁思成拍攝的照片對比,會發現 更令人詫異的改變。比如:中央的釋迦如來, 前者圖片上素雅莊重,而後者的佛像身上則被披上了一件色彩濃重的龍袍,其頭後的佛光紋飾方向也 發生了逆轉,蓮花座下的諸多小佛像不見影蹤。甚至,釋迦如來手上還憑空多了一個金光閃閃的缽,儼然富貴了很多。殿外鐫刻著唐朝紀年的經幢亦是如此,1937年梁思成看到時,15年前被泥土埋沒的幢座如今露了出來,頂上的寶珠也磨損得厲害。

佛光寺東大殿內的佛像

小野玄妙到梁思成,短短十五年間,歷史就改變了樣貌,那如今我們所見到的又發生了什麼改變呢? 千百年俱往矣,佛光寺里還有關於那個盛世的記憶嗎?

2023年3月3日,由 五台縣文化和旅遊局主辦、 同程旅行中華遺產共建並承辦的「 尋跡中華·聖境五台」主題出行活動,走進五台,走進佛光寺,尋歷史 古蹟,探山川 勝跡,訪文化 遺蹟,看名人 事跡,知歲月 痕跡,嘆中華 奇蹟

上圖:「尋跡中華·聖境五台」出行團隊在佛光寺東大殿前合影。

下圖:知名人文藝術博主鬆鬆發文物資料君和B站知名科普UP主安州牧在佛光寺做直播(到「中華遺產雜誌」官方微博可看回放)

拾階而上,站在深遠的出檐下,佛光寺東大殿猶如一隻展翅欲飛的 大鵬鳥,想必很多人第一次面對東大殿時,和我們一樣不約而同地都會被震撼吧。事實上,這恰是寺中 最古老而堅韌的記憶。

是什麼支撐了千載的屹立?

建築史學家 傅熹年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建築卷》,其中有一段描述佛光寺東大殿的文字:「佛光寺大殿建成後未經大修,構架無走動,構建無受壓變形或破壞,堅挺屹立,歷時一千一百餘年, 屢經地震而完好如初。」

這真是一個奇蹟

是什麼使東大殿安然度過了千載?是唐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嗎?傅熹年將其穩固的原因歸結為「 材分制」——一種成熟的在木結構建築設計中運用的模數。

佛光寺匾額

材分制在宋代已十分成熟而完善。在1103年編訂的 《營造法式》中,對材分制有完備而精密的解釋:建築所用的標準木材稱「材」,「材」分若干等級,材高的1/15為分,如果規定某種性質、規模的建築大體需要哪一等材,並規定建築物的面闊和構建、斷面為若干分,只要確定了性質、間數,套用模數,便可 建造穩固合理的房屋。這種方法中蘊藏著工匠們對建築結構、受力的摸索和經驗總結。

宋時的建築法則, 不是空穴來風。自南北朝有「材」的概念以來,唐朝又有更大的發展, 出現了「分」。何以為證?唐朝的遺存、從未落架大修的佛光寺東大殿就是一個驗算和研究的活標本。

經過傅熹年等學者的反覆測量、推算,結論是:在彼時,材分制的運用已經相當成熟。比如,東大殿「材」的高寬為 30厘米×20.5厘米,與《營造法式》中規定的3:2十分接近,而這也是從圓木中割取承載力最大的木料的斷面 黃金比例

仰望東大殿

從這小小的 建築細節,不難窺見唐朝工匠在建築力學中的巨大智慧。

與如今建築設計複雜的力學核算、配筋比起來,建造佛光寺的工匠們是化繁為簡,將經驗 化作了靈活的模數

當今德國學者 雷德候痴迷於中國藝術史,他曾撰寫了一本頗為宏大的著作 《萬物》,從中國藝術各個方面分析其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的特點,佛光寺東大殿是他特別關注的一個例子。他不僅讚譽其安穩如山和壯麗典雅的風範,更仔細分析了佛光寺東大殿所運用的模件,模件的運用 像是搭建積木一樣有趣

佛光寺東大殿的斗拱

比如精巧繁複的斗栱。它往往是中國古建中最引人矚目的細節,建築學家梁思成曾在佛光寺東大殿發現了7種不同形式的斗栱。不過,再複雜的斗栱,也是由 4種基本類型的木構件組成的——斗、栱、平枋、斜枋。

下圖是拼好的和被拆分的東大殿外檐斗栱,不同顏色標號即為不同類型的部件。

東大殿外檐斗栱

繪圖/隨心

繪圖資料來源:雷德候《萬物》

例如,標號為7的散斗,屬於斗的一種,它在此斗栱中一共出現了13次。這意味著,按一定標準製作的散斗, 能被靈活運用於斗栱的不同部位。事實上,4種基本類型的木構件都 適合大規模的標準化加工,並被組合運用在各種建築物中。如此一來,既省去了大木材的使用,又減輕了建築物的整體重量,可以用數量有限的原料建造更大的構架和更多的建築。

難怪雷德候讚嘆道:「為了補償有限的自然資源,中國人從來不迴避大規模地投入人的勞動和智慧。」

此時,再望向那 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木枋,不能不生出一重欽佩和自豪。

像造宮殿一樣造佛殿

離佛光寺東大殿不遠,還有另一座唐代木構建築常被提及,這是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的 南禪寺大殿,二者是全國僅存的四座半唐代木構建築中的兩座。論建造時間,南禪寺大殿比佛光寺東大殿 早了75年,但顯然是兩個等級。

佛光寺是北魏以來的名剎,是領有寺額的 正式寺院,擁有殿堂型的構架。南禪寺則為一座 村級佛堂,只能建造成等級較低的廳堂型結構。

南禪寺的大殿

何謂「殿堂型」、「廳堂型」?

在唐代,建築一般被分為 殿堂、廳堂、余屋、斗尖亭榭四種類型。

其中, 殿堂型的構架最為奢華,一般被用來建造宮殿和大型佛殿,它由柱網、鋪作層、屋架三層上下疊加而成。柱網和鋪作層共同構築成屋身,鋪作層還兼有保持結構穩定、向外挑出屋檐、向內承托室內天花的作用。屋架則構成廡殿形的屋頂。

廳堂型的建築,多為民間所用,明顯要 簡陋得多,它沒有柱網,僅用兩道架梁撐起一個歇山屋頂。

佛光寺東大殿構架分解圖,整體結構複雜而穩定。

繪圖/隨心

南禪寺大殿構架分解圖,穩定程度不及東大殿,曾在北宋年間和1974年兩度落架大修。

繪圖/隨心

歷經千年,大唐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於是,佛光寺東大殿成為了留存至今的唐代官式建築的 唯一樣本

其實,早在這之前的唐高宗時期,長安東北方的高地上,就建起一大片富麗堂皇的宮殿群—— 大明宮,面積約3.1平方公里,比現存的北京明清紫禁城足足大4倍。大明宮內宮殿無數,其中 含元殿為唐代高宗皇帝及以後的天子所居住的東內之正殿,殿名取義 「包含萬物的本源」

唐朝詩人 李華,用最美的語言描述了它的建造過程—— 「聳大廈之奇傑,勢將頓而復飛」,一個飛字,道出了詩人對含元殿的最深體會。接著,他又不厭其煩地描述了這種感覺:「進而仰之,騫龍首而張鳳翼。退而瞻之,岌樹巔而雲末」,「翹兩闕而為翼」。

安州牧站在東大殿下感受古意唐風

像長了翅膀一樣, 感覺就要飛起來,不也正是佛光寺東大殿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嗎?實際上,讓建築飛起來的秘密,就是 曲線。漢代時,均由直線形成的端嚴雄壯的風格,被 大氣而溫婉的唐朝,稍稍彎了一下,變成了由曲線和斜度略微有變化的直線形成的、兼流麗遒勁於一體而富有韻律的風格。遠看東大殿屋頂的坡面,微微有一些凹曲,加上起翹的翼角,難怪會讓人有大鵬展翅的錯覺。

「飛起來」的感覺,也許,這正是 大唐審美、大唐工匠、大唐氣象

參考:《中華遺產》2013年07期 安道壹、張少《在佛光寺遇見唐朝》

供圖 | 同程旅行 圖蟲創意 林少波 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da89bfe646be87b68ba19cd94babe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