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絕對主導下」,美國稀土「供應鏈」註定要失敗

2023-11-03     金投網

原標題:中國「絕對主導下」,美國稀土「供應鏈」註定要失敗

美國正在努力減少對中國礦產的依賴。上周六,美國和英國在一項關鍵的礦產協議上取得了「重大進展」,這可能對電動汽車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據悉,該協議可能允許英國採購或加工的電動汽車礦產(即鈷、石墨、鋰、錳和鎳)計入美國《減少通貨膨脹法案》提供的清潔汽車稅收抵免。

事實上,在英國之前,美國就已經在今年3月與日本簽署了一項重要的礦產協議,並且在同一個月開始與歐盟就一項類似的協議進行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有計劃的努力。

以美國與日本的協議為例,表面上是為了加強關鍵礦產的供應鏈並使其多樣化,然而深挖之後就會發現,美國的真正意圖是減少對中國礦產資源的依賴,並且降低中國電動汽車的全球競爭力。

然而,美國及其盟友正在採取的措施不太可能嚴重影響中國關鍵的礦產出口。首先,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仍然保持著成本優勢。此外,中國電池和電動汽車製造商正在加緊努力,在海外市場建立立足點,探索新興經濟體尚未開發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這些必需礦物的供應有限。儘管西方國家為了達成目的採取了保護主義措施,但中國是全球重要礦產的主要供應國,能做的行動十分有限。

數據顯示,中國是稀土儲備的主導力量,約占全球總儲量的34%,估計為4400萬噸。相比之下,美國只擁有約230萬噸稀土儲量。

此外,中國目前擁有全球8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進口稀土金屬礦石進行冶煉分離,再出口。這種進口和再出口稀土金屬礦石的能力是中國作為全球稀土精鍊技術主導地位的一個關鍵區別。

為了抵消自己的不利因素,美國一直在努力與澳大利亞和歐盟建立戰略供應鏈夥伴關係,推進稀土分離技術。但即便如此,歐盟和澳大利亞的精鍊能力仍落後於中國的尖端技術。

相較中國,這些國家缺乏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括開採、分離和精鍊,這對實現大規模稀土提純提出了巨大挑戰。以澳大利亞為例,該國的稀土分離設施只能滿足日本30%的需求,導致日本還是得從中國進口。

歐盟正在加強對「城市採礦」的關注,比如從廢棄電池、手機和類似來源中提取礦物。美國也在進行類似的努力,將大量投資投入到新電池的生產和礦產採購的多樣化上,並且重新啟動了美國最大的稀土礦加州帕斯山。

美國及其盟友正在「稀土礦」產業鏈上與中國展開一場「激烈的競賽」,然而美國的「勝算」幾乎微乎其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c15a536d2c9f7b4cf6da4d1c9dd20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