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險千億藍海,險企、車企、保險科技公司都不想錯過

2023-02-15     零壹財經

來源 | 零壹財經 作者 | 楚濟慈

作為財險公司的當家險種,車險去年的保費撐起了財險的大半邊天。近年來,受益於政策紅利,新能源車銷量高增,帶動新能源車險迅猛增長,使之成為車險行業增長的第二曲線。

新能源車險的這個增長紅利,誰都不想錯失。險企、轉型中的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保險科技公司等多方力量,近年來都在車險領域動作不斷。

對於險企來說,新能源車險是一場不得不爭的巨大增量市場;對於車企來說,新能源車險是挖掘售後市場價值潛力、發揮出行數據優勢、完善生態鏈的重要一環;對於保險科技公司來說,則需要它作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升級賦能者,為連接險企和車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一、車險,撐起財險保費半邊天

從已揭曉的保險業數據來看,去年財產險公司經營情況反彈顯著,創下近3年來最高水平。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2022年財險公司累計實現保費收入1.49萬億元,同比增長8.7%,大幅高於2021年1.92%、2020年4.36%的增長率。

從險種來看,財產險公司業績優良主要與車險業務的剛性需求有關。數據顯示,車險保費收入達8210億元,同比增長 5.6%,占比達55.2%;不過,相較2021年的56.83%微降1.6%。

表1:2022財產保險公司經營情況表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官網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作為行業第一大險種,車險重新走向規模與汽車保有量正匹配的自然增長邏輯,將帶動財產險行業增速回升。

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峰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車險剛性消費特徵下保費增長有望延續,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提升,將為市場迎來更為廣闊空間,預計車險將平穩增長。

二、新能源車險:千億藍海市場

在政策紅利下,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跑出發展「加速度」。根據公安部1月11日發布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310萬輛,占汽車總量的4.10%,同比增長67.13%。另據乘聯會方面預計,2023年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突破2000萬輛,預計占汽車保有總量的7%。

從銷量和滲透率角度來看,乘聯會方面預計,在2022年新能源乘用車全年銷量650萬輛的基礎上,2023年可能突破850萬輛。據安信證券預計,新能源車銷量有望保持高增,2030年承保量將達1.22億輛,占當年汽車總承保量的24%。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仍在不斷攀升。2022年全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接近28%,已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所明確的「在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0%」的目標。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認為,大城市限購限行因素帶來的示範效應推動中小城市購買新能源車的熱潮,因此綜合成本差異推動的新能源車銷量猛增,新能源汽車替代燃油車的進程正在加快。

新能源車銷售火爆,也拉動了新車保費快速增長。根據中再產險數據,除了2020年受承保車輛數量增速放緩影響,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保費增速均維持在40%以上的水平。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費規模達到350億元,同比增長56%。

安信證券也在近期發布的研報中表示,2022年全年,新能源車險保費有望達708億元,同比增長102%。此外,還有機構預計,到2025年,國內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將達1543億元,占車險總保費比例約為15.7%;預計2030年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將達5131億元,占整體機動車險保費的比例將從2021年的不到5%增長至36%。

圖1: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高增

資料來源:中再產險,安信證券研究中心

三、車險定價自主權擴大,會否掀起「價格戰」

今年1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擴大商業車險自主定價係數浮動範圍等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擴大財產保險公司定價自主權,通知明確自6月1日起,商業車險自主定價係數的浮動範圍由 [0.65,1.35] 擴大到 [0.5,1.5] 。這也被業內稱為「車險二次綜改」。可以預期,未來,不同保險公司的同種類業務的保費差異會進一步拉大。

早在2020年9月,銀保監會印發《關於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將自主定價係數範圍確定為[0.65,1.35] ,並明確將逐步放開自主定價係數的範圍。根據經濟日報解讀,擴大商車險自主定價係數浮動範圍,是將定價權更多下放給保險公司,以漸進方式深化車險綜合改革,有利於健全市場化條款費率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車險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車險綜合改革實施兩年多來,車險行業普遍費用率下降、賠付率上升,「降價、增保、提質」的階段性目標已經實現。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6月底,消費者車均保費為2784元,較改革前大幅下降21%,87%的消費者保費支出下降,為車險消費者減少支出2500億元以上。

「展望看,2023年新車銷量有望隨著宏觀經濟復甦穩步增長,商車險自主定價係數浮動擴大或對車均保費影響較小,車險仍可維持較高景氣度。」開源證券表示。

華泰證券則認為,定價係數的擴大可能會導致 2023 年車險市場競爭趨於激烈,但中長期內行業競爭馬太效應強化的格局有望持續。車險定價係數浮動範圍擴大讓保險公司具備了調降車險折扣係數的能力,不排除中小險企可能會通過低價獲取優質車險客戶,但同時保險公司可能會提升高風險車險業務的價格。

四、險企+車企+保險科技公司,未來共建生態?

新能源車險藍海之下,待開發的市場需求巨大。除了險企的布局,近年來,不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轉型中的傳統車企,都在保險領域動作不斷。

車企涉足保險業務有三方面原因,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分析稱,一是希望通過車險形成汽車消費從銷售到後期保養維護的閉環,拓展利潤來源;二是若能藉助信息優勢,降低自家品牌汽車的車險保費,能增強汽車競爭力;三是車企本身有很多企財險、責任險等保險需求,設立保險經紀公司也能同步為集團提供服務並獲取利潤。

縱觀車企進軍保險行業的行動,傳統車企早在十多年前就已進入車險賽道。

比如2011年成立的眾誠保險,就是由廣汽和多家公司聯合創立的國內首家由汽車製造商牽頭成立的專業汽車保險公司;

再比如2012年正式成立的鑫安汽車保險,是中國一汽旗下的十家公司共同出資成立;

還有上海汽車集團保險銷售有限公司,是2011年上汽組建的全國性保險專業代理機構;

吉利控股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易保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在2018年擁有保險代理牌照,同時,吉利控股還購買了合眾財險33.33%的股權,成為其第二股東;

2022年10月,寶馬申請設立的保險經紀公司在工商部門完成註冊;

比亞迪也於2022年成立保險經紀公司,並且近期還在收購易安財險,想要打通新能源車金融價值鏈。

值得關注的是,車險領域在近幾年也不斷迎來造車新勢力。

繼2022年初註冊成立旗下保險經紀公司後,2022年末蔚來又收購了一家保險經紀公司。

此外,小鵬汽車在2018年成立保險代理公司,特斯拉於2020年成立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同時,理想汽車也在2022年通過車和家金融科技(江蘇)有限公司100%控股銀建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的方式,曲線拿下保險經紀牌照。

表2:新能源車企入局車險市場

據了解,2021年12月,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正式上線。上線一年多以來,關於新能源車險保費高、投保難的爭議從未間斷。目前,大多數險企承保新能源車險仍處於虧損狀態,存在出險率高、維修成本高、賠付率高、風險數據少等問題。

面對持續不斷的車險入局者,險企將面臨競爭更加劇烈的市場,「這將倒逼保險公司升級經營模式,從傳統的『兩率』(費用率、手續費率)競爭,轉向『兩力』(風險定價能力、客戶服務能力)競爭。」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表示。

陳輝建議,要鼓勵保險公司進行風險減量、定價機制等產品服務的創新,鼓勵保險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如對高風險車型的承保;同時,要注意約束保險公司無序競爭行為,避免陷入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主機廠將下場玩保險,這是對未來新能源車險市場帶來的一個較大變化」,《財經》報道稱,過去主機廠只負責生產車,因渠道銷售全部在4s店,主機廠無法左右車險銷售,保險公司只需找4s店合作,但現在新能源汽車的主機廠可以直接通過直營店、APP等網際網路方式銷售,如此其後期不僅賣車、維修車以及還可以提供軟體升級等服務,主機廠資源整合能力更強。

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目前以成立保險經紀公司方式進入保險市場的主機廠,公司數量少、業務規模小,且諸如新勢力方面的新能源車企,其主要是經銷商的概念,還未有客戶運營方面的概念,目前遠不能給保險公司帶來威脅。

有業內人士指出,車企和險企等多方各取所長、協同聯動,或許可以共同推動新能源車險的健康發展。以中國太保為例,據《財經》報道,目前中國太保已專門成立了新能源車事業部,將像主機廠一樣來做C端客戶運營的直營保險。截至目前,中國太保已和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特斯拉等完成了合作布局的搭建。

此外,保險科技平台,在保險流程的各個環節嘗試創新,以解決保險鏈條上不同環節的痛點問題。它們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加強新能源車企與保險公司的連接,促進車險市場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bf061b0da004de0f93b00f07abc30be.html


新基建下的蛋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