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穿城而過,南北兩山聳峙而立,獨特的地形地貌彰顯了蘭州這座城市的恢弘偉岸,大氣磅礴。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民族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留下了諸多的人文、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蹟。
五月的蘭州,陽光明媚,天空湛藍,空氣中瀰漫著清新的花香和草木的氣息,繁華喧囂的街道上人來人往。在城市中心區一座莊重典雅,呈「山」字型的大樓前,很多人手裡拿著「銅奔馬」文創雪糕,背包上掛著咧嘴憨笑的「小綠馬」,談論著精彩華美的彩陶及絲綢之路文明……來自四川的遊客王岩說:「來到這裡,一定要去欣賞一下超級網紅國寶『馬踏飛燕』,看銅奔馬如何僅憑一隻馬蹄就屹立千年不倒的。」
這座經典的蘇式建築就是甘肅省博物館,這裡彙集了甘肅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大量珍貴文化遺存。「在這裡待上一整天都不會覺得無聊,既能通過彩陶、青銅、壁畫、木雕、絲織品、佛教等文物了解黃河文明的起源和絲綢之路的發展變遷,感受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還能身臨其境領略遠古時期各類古生物的生活環境並學習到科學知識。」大學生郝玫說。
甘肅省博物館,不僅有大名鼎鼎的「馬踏飛燕」、「驛使圖」壁畫磚、《儀禮》簡、大雲寺五重舍利寶函等16件鎮館之寶,另外館藏的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古生物化石等文物也十分珍貴。
「甘肅坐擁獨特的地理位置,連接了東西方的文明,把黃河文明和西亞的兩河文明通過河西走廊串聯在一起,既有中原文化因素,又有中亞、西亞文化因素。這裡出土的文物也體現了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徵。」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表示,一直以來,甘肅省博物館在堅守歷史、傳承弘揚的基礎上,不斷圍繞東西文化交流推陳出新,發揮省級博物館的示範和帶頭作用,依託甘肅省博物館協會、甘肅博物館聯盟,積極推動省、市、縣博物館聯動,打造「讓文物活起來」系列原創展覽,陸續推出「專題文物展」「國寶省親特展」和「人與自然」等品牌展覽,開展交流巡展;同時,策劃舉辦博物館主題社會教育活動,利用明星文物IP打造網紅文創產品,進一步搭建博物館與公眾交流互動的平台,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走近文物,讓每一位踏足博物館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暢享博物館多元公共文化服務。
簡牘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見證、承載著悠久歷史。2023年9月新館開放的甘肅簡牘博物館成為蘭州的一座標誌性建築,是不少遊客的熱門打卡地。
作為目前全國漢簡藏量最大的專題類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現有藏品50129件(組),包括從秦代至魏晉時期的簡牘近4萬枚,以及與簡牘相伴出土的紙張、紡織品、木器、漆器、鐵器、骨器、陶器等文物1萬餘件。「簡牘時代」「簡述絲路」「邊塞人家」「書於簡帛」四個基本陳列,全面展示了簡牘發現的歷史、簡牘中的絲路故事、漢代邊塞人的日常生活、漢簡中蘊含的書法藝術等,全面、生動地展現了甘肅簡牘里的絲路文化與中華智慧。
走進甘肅簡牘博物館展廳,一片片簡牘將觀眾帶回千年時空,一幕幕邊塞生活情景躍然簡上。既有歷史的宏闊,也有普通人的日常。來自山東的遊客杜佳一邊帶孩子複數簡牘上記錄的乘法口訣,一邊講解隸書的用筆特點;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烏蘭托婭在《相馬經》前久久駐足、記錄;來自北京的岳弘是第二次來這裡參觀,她說:「上次太匆忙只看了一半,這次時間充足可以慢慢仔細品讀。」她被簡牘記錄的漢代戍邊將士生活的艱辛及古人豐富細膩的情感深深打動。
「這裡是大家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個窗口,又一個平台。它讓深藏在研究所的簡牘文獻,走進大眾視野。」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說,甘肅出土的漢簡數量占全國一半以上,如何依託豐富的資源稟賦,讓簡牘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走向五湖四海是甘肅簡牘博物館一直以來踐行的使命和擔當。隨著簡牘逐漸走出「深閨」,博物館也將繼續立足「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這一命題,積極探索和構建簡牘的多元化傳播體系,加強對優秀簡牘文化的挖掘和闡釋,多角度、全方位系統揭示簡牘蘊含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讓簡牘文化成為滋養新時代生活、助力新時代發展的新引擎。
「五一」小長假裡,甘肅簡牘博物館還為觀眾推出了「拍照打卡我在行」「博物館漢文化上新體驗」等豐富多彩的「奏響夏日 玩轉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五一特別活動」。觀眾文娜因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4張來館參觀的照片,而獲得了博物館紀念門票。她說:「小小紀念票,是珍貴的記憶,也是來博物館的證明。」
5月5日,正值立夏,甘肅大劇院紅杉青少年管樂團以管弦樂快閃的形式在甘肅簡牘博物館內奏響了《鴻雁》《彩雲追月》《菊花台》等曲目,時而明快激昂、時而悠揚舒緩的樂曲給觀眾帶來意外的驚喜和別樣的收穫。甘肅簡牘博物館副館長徐睿表示,甘肅簡牘博物館承載著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我們用跨界、融合、破圈的「小」切口尋求典籍類文物展示、利用、教育的「大」方向,近年來已較有收穫,讓百科全書式的簡牘內容活起來,真正講好中國故事。未來將繼續秉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念,將簡牘文物和「簡牘學」普及到更多的觀眾身邊。
有人說,了解一座城市的過去和現在,是從這座城市的博物館開始的,它記錄著一座城市發展的點滴足跡。蘭州市博物館地處市中心繁華地段,依明代白衣寺舊址而建,作為文物陳列展覽之地,它本身也是文物。
在蘭州市博物館的館區內,也有一條由館內明清建築組成的中軸線,沿中軸線看蘭州明清古建築,沿中軸線遊覽博物館,依次為清代江西會館鐵柱宮享殿、明代白衣寺大殿和白衣寺塔。「1992年,為了更好地保護原清代江西會館(鐵柱宮享殿),將其從金塔巷118號遷至慶陽路240號蘭州市博物館易地保護,同時作為蘭州市博物館大門所使用。」蘭州市博物館副館長鄭煒介紹,這些古建築中,高聳而挺拔的「白衣寺塔」最為引人注目,塔高25.7米,為漢藏復合式實心磚塔。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見證了蘭州城明清數百年的歷史變遷。
作為地方性博物館,蘭州市博物館雖然規模不大,但館內收藏的文物卻珍貴而獨特,展線設計與布局精緻緊湊,是一座很值得品味的省會城市博物館。現擁有館藏文物12720件,所藏文物品類齊全,按質地可分為陶、瓷、金屬、石、玉、紙質等,其中較有特色的是馬家窯文化為主的彩陶,明清甘肅地方名人書畫以及白衣寺塔藏文物。其中,伏龍坪出土的東漢墨跡紙為東漢蔡倫紙的實物證據,同時也是中國書法史「隸變」重要時期的佐證。
人文中華,館藏古今,博物館串聯起了過去、現在和將來。蘭州市博物館館長李周明說:「在蘭州,我們走進博物館穿越古韻之中,再回到現代的城市風貌中,處處可以傾聽這座城市的往事。」
蘭州市博物館西側展廳是以「大河流韻——蘭州歷史文物展」為主題的通史性基本陳列展廳,展覽內容從遠古時代至清代,分為「遠古文明—神秘彩陶」「青銅文化—民族交融」「漢唐古道—絲路要津」「宋元津城—渡口烽火」「明清風韻—金城攬勝」五個單元,通過展示蘭州地區出土的重要文物,並以時間軸的順序,再現了古絲綢之路重鎮蘭州的悠久歷史。
很多慕名的觀眾是被門口的明代建築而吸引,走進來才發現這是一座擁有神秘古塔且居於鬧市的小而精的博物館。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在這裡館長隨時擔任「文物講解員」和「文物守護者」,經常與參觀者互動,為觀眾介紹蘭州歷史和文物背後的故事。
除了基本陳列,蘭州市博物館還在各展廳設立印章打卡區與互動感受區,以及肅王文物、古建築、古代法書繪畫等館藏重要文物的解讀體驗等活動。「五一」期間,邀請當地計程車司機、環衛工人、蘭州好人和志願者代表前來參觀,為其講述蘭州市博物館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鄭煒說:「在這裡,每一位走進博物館的觀眾都可以輕鬆地與歷史親密接觸,感受古老文明的韻味。」
博物館是文物的保存者,更是歷史的記錄者,擔負著文化保護和文明傳承的重大使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是我們響應時代號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選擇,更是我們堅守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途徑。賈建威表示,博物館要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逐步凝聚文化品牌合力,彰顯文化品牌影響力,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和人民美好生活實現。
來源丨中國文物報(文/肖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