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是我們飲食上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然而鹽吃多了也會增加
高血壓、肥胖、腦卒中、胃癌
等疾病的患病風險
目前我國居民食鹽攝入量普遍較高
因此,需要控制血壓和體重、患有慢性病
或追求健康飲食的朋友們
都要日常控鹽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推薦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5g
做飯時除了通過使用限鹽勺、限鹽罐等
做到烹飪少放鹽外
我們還要提防食物中的隱形鹽
把高鹽的風險拒之門外!
什麼是「隱形鹽」?
「隱形鹽」指醬油、醬類、鹹菜以及一些高鹽食品中看不見的鹽。高鹽食品指鈉含量≥800mg/100g的食品,其中每400mg鈉相當於1g鹽。例如10ml醬油含有約1.6g鹽、10g豆瓣醬含有約1.5g鹽。此外,有些食品在製作時除了食鹽,還會加入碳酸氫鈉等鈉鹽,也會額外增加我們的鈉攝入量。
常見的高鹽食品有哪些?
有些隱形鹽容易被我們忽視掉
主要是因為吃著不咸
沒有引起我們味蕾的警覺
那麼為什麼吃了不咸呢?
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
01
食品製作時使用的是谷氨酸鈉(味精)、碳酸氫鈉(小蘇打)等鈉鹽, 本身味道不咸,但也增加了鈉攝入量。例如麵包、麵條等。
02
食品中其他味道較明顯時,會掩蓋一部分鹹味。例如糖醋排骨的酸甜味會掩蓋其中的鹹味,而燒烤、油炸等食物中的辣味和油香也會比鹹味搶先占領我們味覺的高地。
03
含鹽多的食物吃多了,就嘗不出鹹味了。長期吃過鹹的食物,味蕾對鹹味的敏感度會逐漸降低,慢慢就嘗不出來鹹味了。換言之,如果我們能保持一段時間的清淡飲食,味蕾對鹹味的敏感度也會慢慢恢復。
有些隱形鹽為什麼吃著不咸?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列出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高鹽食品,一起來看看哪些是我們意想不到的吧!
01
如何辨別預包裝食品中的高鹽食品?
在選購預包裝食物時,查看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中「鈉」這一行,能夠很好地幫我們分辨高鹽食品。其中除了標註有每份食品中鈉含量外,還有這些鈉占成年人全天推薦鈉攝入量的百分比(NRV%)。
如果每100g食品鈉的NRV值≥30%,我們要少購少吃。同類別的食品中,我們可以優先選擇包裝上標註了「減鹽」(相比同類鈉含量減少25%以上)、「低鹽」(鈉含量≤120mg/100g或ml)的種類,也可以選擇同樣分量中鈉含量更低的品種。
02
其他控鹽小貼士
儘量在家就餐更容易幫助我們控鹽,如果點外賣或外出就餐,可以主動要求餐廳少放鹽。
儘量在家就餐更容易幫助我們控鹽,如果點外賣或外出就餐,可以主動要求餐廳少放鹽。
要少吃鹹菜,熟食肉類以及午餐肉、丸類、香腸和罐頭食品,多吃新鮮的蔬菜、肉類、海鮮和蛋類。
要少吃鹹菜,熟食肉類以及午餐肉、丸類、香腸和罐頭食品,多吃新鮮的蔬菜、肉類、海鮮和蛋類。
在家做飯時使用限鹽勺或限鹽罐,能幫助我們更準確控制每餐的食鹽量。還可以嘗試用姜、蔥、蒜、醋、香料等為食物提味,減少醬油、味精、蚝油、雞精、醬類和調料包的食用,逐步培養清淡的口味。
在家做飯時使用限鹽勺或限鹽罐,能幫助我們更準確控制每餐的食鹽量。還可以嘗試用姜、蔥、蒜、醋、香料等為食物提味,減少醬油、味精、蚝油、雞精、醬類和調料包的食用,逐步培養清淡的口味。
用低鈉鹽替換家裡的普通食鹽。低鈉鹽是在普通食鹽中混入一定比例的氯化鉀,既能達到減鈉不減鹹的目的,又能通過「減鈉增鉀」達到「雙重」降血壓效果,對於高血壓人群、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老年人群和普通人群都具有明顯的健康益處。但我們要注意,高血鉀患者不宜使用低鈉鹽,腎功能不全者(eGFR<60ml/min/1.73m²)應在諮詢專科醫生後使用低鈉鹽。
用低鈉鹽替換家裡的普通食鹽。低鈉鹽是在普通食鹽中混入一定比例的氯化鉀,既能達到減鈉不減鹹的目的,又能通過「減鈉增鉀」達到「雙重」降血壓效果,對於高血壓人群、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老年人群和普通人群都具有明顯的健康益處。但我們要注意,高血鉀患者不宜使用低鈉鹽,腎功能不全者(eGFR<60ml/min/1.73m²)應在諮詢專科醫生後使用低鈉鹽。
點標題可獲取內容
關注丨自治區防治愛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做好2024年「世界愛滋病日」主題活動的通知
關注丨關於進一步健全機制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下沉的通知
科普丨天一冷就膝蓋疼?這些護膝小技巧請收藏
科普丨為什麼每天半夜會「自然醒」?原來是警示……
來源:健康湖北、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監所
聲明丨資料來源網絡,且僅用於科普公益宣傳,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