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龍脈:秦嶺,高考地理中常見的風沙問題

2023-06-27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中華龍脈:秦嶺,高考地理中常見的風沙問題

1908年,地理學家張相文在《新撰地文學》率先提出以「北嶺淮水」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

這一見解與先秦地理文獻《禹貢》不謀而合。《禹貢》將天下山勢按南北走向,分為北龍、中龍和南龍構成的「三條」,而中龍又分為北中龍和南中龍,又稱為「四列」。

既有中龍,遂分南北。山南誕生了長江,山北流淌著黃河。

《黃帝內經》認為:「夫脈者,血之府包。」從地理角度看,河流就是山川的血脈。脈有強弱,水亦分陰陽。長江在南,屬陽,此乃動脈,黃河在北,屬陰,是為靜脈。這座分隔長江和黃河的山,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首次提到:「秦嶺,天下之大阻」。

秦嶺逶迤挺拔,險絕飄逸,山河環繞,嘆為觀止,先秦典籍《周易》將其視作龍脈,秦嶺因此聲名大噪。時至明初,名儒劉基(即劉伯溫)深入研究山川地理,他有文云:「憶昔盤古初開天地時,以土為肉石為骨,水為血脈天為皮。」以此對應,秦嶺「龍脈」一說並非空穴來風。

以土為肉 勢分南北

狹義的秦嶺,位於陝南渭河和漢江之間的山地,東起灞河與丹江河谷,西止於嘉陵江,綿延約500公里。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終年積雪,是「關中八景」之一。

廣義的秦嶺,西自崑崙,橫貫陝南,延及大別山,東止張八嶺,長約1600多公里。

秦嶺不但是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還與淮河共同組成中國南北地理分割線。在秦嶺孕育的土地上,華夏民族生生不息。

古代社會為感謝土地的厚愛,以崇尚「社稷」為榮。這種以土神和穀神為代表的崇拜物,在南北兩地演化出不同的風土人情。

北方地區以平原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農業產區集中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渭河平原,耕地多為旱地,農作物由小麥和雜糧為主,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

北方四季分明,春季少雨乾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晝夜溫差大,冬季寒冷乾燥。

中國地形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階梯,西高東低

相較北方,南方地區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5%,人口占全國總量的52%。地形呈現西高東低的特徵,以平原、盆地、丘陵和高原為主。平原地區湖泊眾多,水網縱橫。耕地大多數是水田,糧食側重於水稻,經濟作物有茶葉、油菜、果蔬等。

由於地理條件和農業生產的不同,北方喜食小麥、高粱、小米為主料的麵食,南方多食用稻米烹煮的米飯,兩地習俗不同,造成了體型的差異。

在古代歷史上的八次統一戰爭中,南侵和北伐的勝率為7:1,北方勢力占據了明顯的優勢。

如今,南北兩地迥異的民俗飲食,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

秦嶺化山為土的奉獻精神,常被人歌頌為「父親山」。

中國氣象分界圖

以石為骨 冷暖相隔

秦嶺的土哺育生命,它的石又影響了環境。橫臥在中國中部的秦嶺,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對高空環流造成了影響。

在冬季,高緯度地區能量收支失衡形成的冷空氣,從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進入我國後,受到秦嶺的阻滯,造成北方地區氣溫下降,河流結冰,1月的平均溫度在0℃以下。

夏季的海洋氣流北上中原腹地,同樣受到秦嶺的阻擋,難以深入西北地區。

由此,南方地區河流水量充沛,冬季不封凍。常年平均溫度介於13℃-20℃之間。降水普遍超過800mm,即使在冬季,雨水依然占全年總量的10%。

由此可見,秦嶺不只是南北地理分界線,還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線。它決定了南北兩地的氣候、溫度和降水,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植被分布、社會生活和農業生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秦嶺作為氣候分界線,比地理分界線更為重要。

秦嶺的骨,猶如中華民族的脊樑,無畏風霜,不屈不撓。

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秦嶺淮河是南北方的分界線

以水為脈 血濃於水

相對於秦嶺的骨,它的水更為特別。秦嶺以北的黃河流域,誕生了以夏、商、周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先民們組成族群,臨水而居,創立宗教,祭祀神靈,占卜吉凶。文明的火種在黃河中下游生息繁衍。

《漢書·溝洫志》記載:「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黃河確立了百川之首的地位,稱其為「母親河」也不過分。

秦嶺以南的長江流域,先後出現了的三星堆、河姆渡、馬家浜、良渚等文化。它們遍及長江全流域,彼此之間既碰撞衝突,保持個性,又交流滲透,相互影響,同時,還和黃河文化互有交集,進而產生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南方文化復合體。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兩種源流不同、特徵各異的文化在大一統的帝國版圖上,不斷溝通、吸納和融合,進行了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歸趨性革新,形成了嶄新的「中華文明」。

秦嶺見證了兩種文明殊途同歸,匯流迸發,為民族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以天為皮 生命寶庫

生命是上天墜落凡間的精靈。秦嶺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造就了罕見的植物資源寶庫。據統計,秦嶺有3839種植物,其中常綠闊葉植物有177種,中藥材1119種。紅豆杉和獨葉草等4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以及連香樹、太白紅杉、大果青扦、水曲柳、香果樹、秦嶺冷杉等13種二級保護植物遍及秦嶺。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植物的分布,為秦嶺是氣候分界線提供了佐證。在秦嶺南坡,生長著一千多種被子植物,而北坡只有46種。柑桔、茶、油桐、枇杷、竹子等喜溫好濕的植物,在南坡生長良好,反觀北坡,蘋果、梨等具有暖帶特徵的水果大行其道。

可見,氣候左右著植物的命運。

秦嶺山脈(部分)

秦嶺還蘊藏著大量的珍稀動物資源。當地有哺乳動物87種、鳥類338種,包括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䴉、豹、林麝等8種一級保護動物,金貓、青鼬、鬣羚、斑羚、紅腹角雉等65種二級保護動物,而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䴉被並稱為「秦嶺四寶」。

為了保護動植物,秦嶺成立了太白山和佛坪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園區內,大熊貓的野生種群數量由273隻增長到345隻,朱䴉從7隻發展到3000餘只。

《陽二宅全書·龍說》稱:「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體現了人們對秦嶺的樸實理解和認識。它和長江、黃河三者結合,使孤立的山川有了靈動的生氣,形成「山環水抱」之勢。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創造出多姿多彩、從未繼絕的華夏文明。到了新時代,由「龍脈」延伸出的「一帶一路」,勢必將帶動中國一飛沖天,遨遊九霄。

(1)沙源

外地輸沙:盛行風從上風地帶將沙塵物質吹送至風沙活動地區沉積;河流從中上游地區搬運到風沙活動地區沉積。

當地沙源:枯水期湖灘、河灘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節地表缺少植被覆蓋,表土裸露;耕地面積擴大、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動力

盛行風:風大、大風日數多;受地形影響(山口處狹管效應、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一致等),地面風速增強。

不穩定的空氣條件:如沙塵暴多發生於午後或傍晚,不穩定的熱力條件有利於風力加大、強對流發展。

特殊天氣、氣候背景:乾旱少雨、氣溫回升、蒸發旺盛,是風沙形成的溫床;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

(3)植被:冬春季節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護,表土疏鬆,沙源豐富、易起沙。

2

風沙活動的危害

(1)沙埋:埋壓農田、村莊、工礦、鐵路、公路、水源。

(2)風蝕:土壤肥力下降;大風襲擊(毀壞房屋、刮翻火車、摧毀電桿,造成人、畜傷亡)。

(3)污染大氣:沙石、浮塵瀰漫,空氣渾濁,危害人體健康。

(4)影響生產、生活:影響交通出行與安全、室外作業等。

3

風沙活動的防治

(1)工程措施:

阻沙:設置沙障阻擋風沙;

固沙:設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建設,保護和恢復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樹造林、種草等),防風固沙;

合理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

(3)組織管理措施:

調整農業結構,合理控制農牧業生產規模;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建立風沙災害的監測、預報機制;

制定並嚴格實施防沙治沙的相關法律法規;

對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實施生態移民。

4

高考真題

(2014 · 全國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下圖所示區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風,年平均大風(大於等於8級)日數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鐵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間的路段風沙災害較為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範圍內。

(1)分析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

(2)說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簡述風沙對該路段鐵路及運行列車的危害。

(4)針對該路段的風沙災害,請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與解析】

考查區域自然環境特徵及成因,風沙災害的影響及治理措施。

(1)

【答案】多條河流在此注入錯那湖,泥沙沉積,河口三角洲面積較大。(2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灘泥沙裸露;(2分)錯那湖水位低,(因河口處湖區水深較淺)出露的湖灘泥沙面積較大。(2分)

【解析】讀圖分析,圖中多條河流在此注入錯那湖,河流從山上流下注入湖泊,攜帶的泥沙在湖泊沉積,河口三角洲面積較大。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說明沙源近。所以大風吹起的沙塵只能是東北岸湖底露出地表的泥沙或河口處河灘出露地表的泥沙。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更多地理相關產品,請掃碼了解: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a76073d5c38813d0116fffd6eabe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