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可琪閱讀 | 知名作家熊亮、張立憲:如何給孩子選書與讀書?

2020-01-10   愛吃草莓的老仙女


1、兒童認知的分級體系

我是從2002年開始做童書的,做了17年,基本快18年了。


現在覺得自己才剛剛學會,我的小孩已經18歲了,所以我在這裡邊屬於是老家長了。


今天我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下:繪本的分級創作。



1

繪本分級創作(6個月-1歲)


給6個月大的孩子創作繪本時,我有這麼一個想法,不需要講很多理論,只要小孩看繪本的時候能笑,能夠讓他表現出非常的強烈的互動感的時候就是對的。


你得了解這個孩子,也站在小孩角度明白孩子的認知邊界和他的認知方法,知道他的需求是什麼。


這樣你才能抓到特別重要的東西。


我打個比喻,6個月大的孩子其實是沒有自我的概念,他的自我跟世界是物理性聯繫。


因為自我是一個詞,有了自我之後,才有我的今天、我的明天、我的後天、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前面、我的後面、時間空間、人物關係和整個世界的關係。


他跟父母的連接全部是物理性的,這是肢體性和感受性。你一旦離開他的時候,他就會超級緊張,一秒鐘都停不了,一秒鐘都要找回自己,想要找回和自己的聯繫。


做書的時候我們就會特別重視,因為他的五感已經發展。


這個時候小朋友記不了觀察期的東西,形狀也理解不了。只有兒歌賣得最好,因為在兒歌裡面,爸爸、媽媽的聲音和小朋友的聲音可以發生聯繫。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做書的時候,其實是可以用兒歌過渡。


所有的書可以當成工具書,用它跟孩子發生肢體、形體、聲音、觸摸互動的模式。讓小朋友跟家長發生聯繫,通過他自己的感受去聯繫,他的安全感就會更強,跟世界的聯繫感也會更強。


他們的感覺就會變得更加敏銳。感覺敏銳之後,它就會有向外探索期的嘗試。


向外摸索期的一個特質,就是他感官就開始發展了,6個月以上到一歲之間,就會有一些摸索,比如《好餓好餓的毛毛蟲》,就是一個不斷重複向外摸索的。


2

繪本分級創作(1歲以後)


1歲之後,孩子就到了觀察期,他能夠觀察秩序。


這是小朋友特別特殊的東西,它可以通過相同的東西去觀察,他能找到自己,這其實是一個抽象意識。


在抽象意識中,可以借用很多的道具和遊戲。


比如,有一個玩具很有意思。切一個小的黃瓜,長的,切一個橘子,圓的,再切一個大的西瓜。但是這個東西切的時候,它其實是個木頭。


所以你切完之後你會發現它是一個假的,2歲的孩子就轉過來看著1歲的孩子,拿水果給他吃。這孩子就特別迷茫,最後他只能接過來假裝吃。


還有出去逛街的時候,小朋友一直在撿東西,讓他媽媽拿著。這就是孩子的思維在發生的變化。


我們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其實是在學習培養孩子的方式,他們完全的通過自己去觀察、去思考事情、去整理世界,產生顛覆性的理解,這就是創新和責任。


而不是以單純接受知識的方式,我們稀里糊塗的陪孩子到十幾歲,開始覺得學知識都沒問題,但是孩子的感官和自己的去探索空間是一定要不被切斷的,這個時候家長唯一可以做的其實是追趕小朋友的腳步,要把自己的心放得極其平等。


但我們的文化並不是這樣的,我們的文化相反來說充滿惰性。確實是不是平等的,大家到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就知道了。



3

不要試圖去破壞孩子的創造力


我其實是現在才開始做低幼繪本。


低幼繪本很難做,每一個圖像之間邏輯要嚴絲合縫,完全是構思思維。不像大一點孩子,可以用一些抽象的文學性的話去表達。孩子的觀察力在這個時間是非常強的,而且他的專注力是極不集中的,他必須通過自己觀察的東西不斷往下深入。


我們看見小朋友的畫都是特別潦草的。家長都很著急,認為孩子的能力不夠迅速,想讓他學會。小孩的思維觀察很細,但他小肌肉不發達,靈魂很聰明,肉體很業餘。而家長是靈魂很貧乏,肉體很專業。


如果遇到我這樣家長,看他塗得亂七八糟,塗了很多綠色,我說:「你畫的是什麼呀?」


他說:「畫的是鴨子。」


我說:「鴨子不是這麼畫的,畫個寫實的。」


小朋友立刻就會說:「將來我不畫鴨子了,你太厲害了。」


也有別的方法,問他說:「你畫的什麼樣的綠色?」


他說:「我畫的鴨子在湖面上。」


你可以說:「哇,你畫得很像春天。」


這個方法不錯,但是小朋友立刻就會覺得以後一畫綠色就是春天,畫粉紅色就是溫暖,畫黃色就是陽光,他也不會再進步。


什麼是好的方法呢?就是你拿著這幅畫說:「哇,你怎麼會先塗了綠色,上面還加這麼多點,你看你蠟筆塗了好幾遍了。」


你完全放下自己的判斷,跟著小朋友畫過的痕跡全部走一遍,你這麼講完之後,他就會發現有人尊重我,有人看到我畫的過程,有人知道我畫圖是如何設計的。他就會想等著我再做更多嘗試給你看,然後就開始繼續畫。


我們之所以了解這些東西,其實是了解分級閱讀,其實是承認小朋友的思維比我們更加的有序,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起到一個好的輔助,而不是說破壞他們自己的創造力。


我一直覺得做繪本是要這一代大家一起努力,徹底讓中國的文化從一個傳統的樣態變成一個新的可以面向世界的全新的文化感。


將孩子的認知方式和我們做結合,我們越了解,越能夠創造未來,這是我一直想的。

2、怎樣的閱讀,才是高質量的閱讀


今天來的嘉賓中,我是年齡最大的,但是我的孩子是最小的,我是在48歲的時候有孩子,所以我完全是一個新手爸爸,和各位交流一下做爸爸的心得。


1

中國孩子的階梯閱讀應該怎麼做?


當盧俊老師給我送《愛上閱讀的秘密》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要,因為我當時已經在京東下單買了,所以他邀請我參加這個活動的時候,我說沒問題。


但是活動日期臨近了,我的書還沒到,結果發現還在預售,所以後來又讓盧俊趕快給我快遞了一本,匆匆讀了一些。


這本書我太太看得津津有味,我一直在想,中國孩子的階梯閱讀應該怎麼做?


大家都知道八路軍在延安時期就有幼兒園,那些共產黨八路軍的小孩,他們上的第1課學的字是什麼呢?是鼻子的鼻。


大家想鼻子的鼻這個字讓小孩去寫,太不人道了。為什麼是鼻子的鼻這個字?因為他們是直接翻譯的英文的書,英文第1個單詞是鼻子,只有4個字母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是直接漢化就會非常痛苦。


後來我自己也在做編輯,我也在想中文的階梯閱讀為什麼那麼難?


李白和杜甫都是了不起的詩人,李白的一句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10個字,基本上小學一二年級的小孩,都能認識這幾個字也都能讀懂。


我們再拿杜甫的一首詩,杜甫有一首是古今第一七律: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們理解「艱難苦恨繁霜鬢」這7個字的難度遠遠要高於「黃河之水天上來」,但是這兩句詩如果讓一個30多歲的人理解,可能會覺得「黃河之水天上來」更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感。


這句詩中文字的高妙之處,並不亞於「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所以我一直在想,關於階梯閱讀,可能在中文世界裡頭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


所以期待未來這次他能夠除了分級閱讀之外,在階梯閱讀這個方面,也真正有一些很實在的成果。


2

關於閱讀的分級、階梯和分類


今天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閱讀中的分級、階梯和分類。


我自己是圖書編輯,不管是在內部做管理,引進版權的時候,還是要上架,要進行銷售的時候,都要對圖書進行分類。


我當時把我們的兒童書分成三類,叫道理、知識和故事。


後來我覺得還不夠,我加了一個叫詩意,因為我感覺我們平時的這種閱讀,包括爸爸媽媽去買書一開始都很注重實用性,不管是故事還是道理還是知識,都很在乎實用性,但是慢慢到一定程度,他就會在乎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是詩意,那種美感。


所以後來我們又加了一個詩意,但是我發現還不行,因為這4類並不能截然分開,有的時候一個好的知識類的讀物,它有故事,一個教小孩自我教育、社會教育的書,它可能也有很優美的意境。


當我給我的女兒買書的時候,我給她買了《小火車托馬斯》的全套,50多本。


我是希望她去了解那些故事,但是她整天就從書里找胖總管,所以那套書就叫《找找看》,胖總管甭管是在什麼地方她都能找得著。


所以你就發現這個分類真的是方便編輯的,方便出版人的,也方便爸爸媽媽導購的,但對小孩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後來我在跟我女兒交流的時候,我內心就完全打破這種分類了。


前段時間我女兒挑出一本書來讓我給他讀。那本書非常可怕,是國旗。書里有幾十個國家,然後還有幾十個國家的國旗,她當時讓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還不到2歲,我想對她來說,這是超齡讀物了,後來我說算了,別看國旗了,練嘴皮子吧。


我就教她念那些對她來說完全沒有概念的國家名稱,義大利、俄羅斯、加拿大,希臘,包括再長一點的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她也能念下來,但是她不懂。


有時候爸爸和小孩相處,爸爸就想折磨一下孩子。我說那你念巴布亞紐幾內亞,她就瘋了,我說你再念一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她就恨不得要跟我絕交。


但是她的確還知道了一些對她來說幾乎沒有意義的,澳大利亞、希臘、巴西、土耳其等等,我也沒有讓她去記那些國旗的形狀,我認為這個形狀對她幾乎沒有意義。平時沒事的時候我說背幾個,她就開著中國、美國、英國、德國,這樣背。


突然有一天我和她在大街上,她特別興奮的指著旁邊說了兩個字,說:英國。


原來是她看到尼康的車視鏡是英國國旗,我當時感動得都要哭了。



3

如何調動孩子主動閱讀的積極性?


小孩的知識遷移能力真的很了不起,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很多時候想讓小孩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但是最後可能小孩長出來的是另外的東西。有了女兒之後,我自己內心感到打破了很多自己設置的壁壘。


很多人希望小孩越愛看書越好,最好每天都用來看書,不要干別的。但大家都知道,小孩最大的誘惑是來自書之外的一些電子產品。


我見過最極端的是南京的一個大學教授,他們兩口子在家裡都不用手機,我說這不行,你總得帶小孩出去,滿世界都是電子螢幕,孩子在自己家裡看不到,一出來對小孩的刺激更大。


所以當我女兒開始想看電視的時候,我們就說想看就看吧。我也不相信一個小孩看電視就能把眼睛看壞,我後來查了一下資料,小孩近視跟看電視看螢幕沒有正相關的關係。


當然,你可能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他在黑暗中看手機。


但是你不能真的完全由著她。我說你可以看,但是你要自己要學會自己關電視,關鍵是他真的學會了。我女兒說:「都很久沒看電視了。」


我就知道這是要給她打開電視,然後我說:「你看一會你能不能自己關掉?」


她說:「當然了。」


一開始的時候她關不掉,我們就提醒她說你應該把電視關掉了,後來還教會她自己用遙控器來關,她現在基本上可以自己關掉電視,我感動的又要哭了。


小孩在這個過程中,她自己學會了一種自我控制、自我管理,這可能比看故事都有用。


所以爸爸媽媽們真的不用覺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孩子學點別的也可以。


大家知道我們傳媒界有一個前輩叫麥克盧漢,他把媒介分為熱媒介和冷媒介,盧漢是死於1980年,他死的時候沒有網際網路。


所以他分析的就是影視、報紙、雜誌、電話。


在他的概念中,熱媒介是影視,冷媒介是書。


我前段時間又在讀麥克盧漢的書,我發現熱媒介和冷媒介也不能那麼機械的來分了。


比如說同樣是電影,這部電影和另外一部電影,它們之間就有了熱和冷之分。那麼麥克盧漢的概念中,什麼叫熱媒介,什麼叫冷媒介呢?


熱媒介就是把信息傳遞的非常充足的,在他那個年代,影視劇調動了你所有的感官,肯定屬於熱媒介。

圖書肯定是冷媒介,你只能用你的大腦去思考,文字架構的世界空間。


但是我想不僅僅是媒介形態的劃分,而是信息量的大小。如果說小朋友讀一本書,看一個動畫片,玩一個遊戲的信息量非常充足,這個壞處是什麼?


就是小朋友沒有必要去補足那些不足的信息了。


所以當年麥克盧漢說過,讀書是需要你付出成本的,人愛讀書是因為讀書比看電影難,我們在現在這個時代,書、電影、電視的概念已經高度的模糊了,可能我們看手機里的一段文字可能就是書,只不過是出現在螢幕上。


我們要有一個冷媒介和熱媒介的概念,不是指我一定不能讓我的小孩去看動畫片,去上網去刷抖音等等,而是我們要去給他選擇那些不那麼滿的信息,讓他自己動用他自己的想像力,動用他自己以前的知識儲備,去把那些不滿的東西給他補上。


並且我發現小孩非常樂於做這些工作。


小孩的天性都是那種喜歡挑戰,喜歡做難的事情,只不過是大人沒有這個能力了,大人更願意享受那些熱媒介,很多年輕人看美劇都是1.5倍速、2倍速的去看。


我認為我們在為孩子選擇一些信息的時候,不是一定要選擇書、紙,不選擇螢幕,不要手機。


不是這個概念,而是不要選那些太滿的信息。


爸爸媽媽也要有能力和小朋友一起去把那些信息去找到。這個在我們國度尤其缺乏,不要說看電影,就是看上課讀一篇課文,都要告訴你中心思想,給你塞的滿滿當當的。


這個是跟我的孩子相處這兩年來自己的一個體會,在我心目中就再把這種界限模糊掉。


好好的享受來自智力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