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是如何消失的?它將沙俄擠出巴爾幹,卻給自己下了套

2019-05-31     桃花石雜談

在20世紀在世界版圖上,曾經消失了許多國家,而在這裡面,消失的最徹底的一個國家其實就是曾經的歐陸超霸奧匈帝國了。它一戰之後分崩離析,到20世紀末這些土地上竟然已經有了差不多10個國家,而每個國家的領土最多也只有之前的1/5左右,所以可以說哪個國家也不可能再成為它的代表了。那麼曾經在歐陸風雲一時的奧匈帝國,是如何被打的粉碎了呢?


奧匈帝國曾經有多強?

其實說到奧匈帝國,可能很多朋友還是會把它和現代的奧地利聯繫起來。但奧地利雖然和奧匈帝國有密切的聯繫,兩者之間卻是完全不能劃等號的。現代奧地利領土只有8.3萬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00萬。而100年前的奧匈帝國卻是無可爭議的歐陸大國與強國。

當時在各方勢力都垂涎三尺而且民族構成極其複雜的中歐及巴爾幹地區,它竟然能建立起一個擁有62萬平方公里,5200萬人口的強悍帝國。當時的奧匈帝國無論在領土方面還是在人口總數方面都長期在歐洲國家裡排名第二,但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它是排名第一,因為真正排第一的是俄羅斯,但俄羅斯是有大片領土處於亞洲,其國民里也有大量亞洲民族的,所以俄羅斯在很多人眼裡並不是純粹的歐洲國家。

鼎盛時期的奧匈帝國

而在經濟方面,奧匈帝國在1900年前後在經濟總量也達到了約630億美元,在當時的歐洲排名僅次於英德法俄,排名第五。但這裡要說明的是,排名前四的這四個國家,除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相對較少(200多萬平方公里)之外,英法兩國都擁有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全球殖民地,而俄羅斯更是領土主體位於亞洲,所以如果單純按在歐陸的經濟實力,奧匈帝國也差不多是排名第一或者第二的。

奧匈如何把沙俄排擠出巴爾幹

奧匈帝國其實是在公元1867年由奧地利帝國改組而成的一個國家。而之所以奧地利願意讓本來完全由其統治的匈牙利升格成與自己接近平起平坐的平等主體,是因為當時奧地利帝國在歐陸已經出現了衰落的跡象。首先在公元1859年,奧地利在義大利獨立戰爭中受到重挫,失去了在義大利核心地帶的領地。在公元1867年,奧地利又在普奧戰爭中慘敗,被迫接受了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地區的現實。

所以當時,奧匈帝國境內各個民族要求自治的呼聲日漸高漲,其中呼聲最強烈的就是其境內第二大民族匈牙利馬扎爾人。而面對不利的國際形勢,奧地利只能接受現實,對匈牙利人進行妥協,大幅提高其在帝國內的地位,將奧地利帝國改組成為奧匈帝國,給予匈牙利與奧地利基本平等的地位,以此換取帝國的穩定。

締造了奧匈帝國的弗朗茨一世,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

而這個折衷方案雖然維持了奧匈帝國的強國地位,卻仍然沒能反映出奧匈帝國境內複雜的民族形勢。因為奧匈帝國境內除了奧地利和匈牙利這兩個主要民族,其實還存在第三個主要民族,或者說第三個主要族群,即斯拉夫人。當時在奧匈帝國境內,捷克、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蘭、烏克蘭、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等斯拉夫民族也都是其主要的少數民族。雖然這些斯拉夫民族分屬東西南三大斯拉夫族群,彼此之間也矛盾重重,缺乏認同,但他們的存在卻給了俄羅斯這個斯拉夫大國插手其事務的機會,也使奧匈和沙俄之間產生了巨大矛盾。

描繪奧匈軍隊猛攻塞拉耶佛的畫作

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奧匈帝國在與沙俄針對斯拉夫民族的爭奪中還是一直占據上風的。首先雙方之間的第一次直接矛盾出現於公元1877年,沙俄為了將鄂圖曼帝國逐出巴爾幹地區斯拉夫人聚居地,聯合羅馬尼亞和希臘再次發動了俄土戰爭並取得勝利。而在勝利之後,沙俄本想在巴爾幹地區建立一個由各個巴爾幹斯拉夫民族聯合組成的親俄政權大保加利亞。但這個想法立即引起了奧匈和英國的擔憂,因為如果大保加利亞一旦建立,整個巴爾幹都會落入沙俄的控制之中。而最終在兩國聯合施加的政軍壓力之下,沙俄建立大保加利亞的企圖完全破產。雖然保加利亞、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等南斯拉夫國家獲得了完全獨立,但卻只能分別獨自建國。而同為南斯拉夫國家的波赫則在英奧的主持下名義上維持鄂圖曼統治,但卻由奧匈帝國代管。而奧匈在波赫的駐軍則完全阻斷了沙俄向塞爾維亞派駐軍隊的通道,沙俄將巴爾幹地區納入自己勢力範圍的企圖宣告失敗。

奧匈軍隊里的波赫穆斯林

而在此後,奧匈帝國為了完全將沙俄排擠出巴爾幹,還先後與德國和羅馬尼亞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並在公元1887年與英國和義大利建立了地中海三帝同盟。一時間奧匈在與沙俄爭奪巴爾幹的鬥爭中占據了絕對優勢。而到1908年,奧匈在巴爾幹再次取得重大勝利。在這一年,鄂圖曼帝國發生政變及內亂,而奧匈則看準時機,正式吞併了一直由其代管的波赫地區。此舉雖然招致塞爾維亞和俄羅斯的強烈不滿,但塞爾維亞國力有限,俄羅斯則剛剛經歷過日俄戰爭的慘敗,無力再在歐洲重啟戰端,奧匈帝國白撿了波赫5萬平方公里左右的領土。

波赫導致徹底崩潰

但奧匈帝國沒有想到的是,波赫卻是一塊燙手山芋,奧匈趁亂吞併波赫不但沒能使其復興,相反卻一步一步地將其帶入了完全崩潰的境地。

奧匈帝國吞併波赫,除了阻遏沙俄之外,其實還有一點內政的原因。前文提到,奧地利之所以給匈牙利幾乎平等的地位就是因為在公元1867年已經沒法壓制住匈牙利人自治和獨立的要求,所以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其實在奧地利內部,一直有勢力想找機會重新降服匈牙利。而吞併波赫則給了這些人一個絕好的機會。因為在吞併波赫之後,奧匈帝國境內各個斯拉夫民族的人口總數也已經接近匈牙利人的人口,而其它一些斯拉夫民族主要是分布於匈牙利管轄區,包括人數也很多的克羅埃西亞人。所以這時奧匈帝國開始有人鼓動給其境內的各個斯拉夫民族單獨劃出一塊自治領土,把斯拉夫人提高到和匈牙利人同等的自治地位,把奧匈帝國從奧地利-匈牙利聯盟變成奧地利-匈牙利-斯拉夫聯盟,而這麼做的根本目的卻是藉機削弱匈牙利,使奧地利重新獲得奧匈帝國的主導權。

奧匈帝國境內的波赫(藍色)

支持這種建議的,就包括後來在塞拉耶佛遇刺的斐迪南大公。但這種想法匈牙利肯定是不會同意的,所以雖然有這種建立,最終卻沒能實施,波赫暫時成為了奧匈帝國財政部直屬的一塊領地,但雙方因此之間產生了更大的矛盾也是必然的了。而更要命的是,因為波赫境內居住有大量塞爾維亞人,所以其實塞爾維亞也是一直對波赫虎視眈眈的。1908年塞爾維亞因為自身國力不夠,所以只好忍痛接受了奧匈吞併波赫,但卻也一直在找機會挽回這種損失,而這個機會在4年之後到來了。

在這一年,塞爾維亞聯合希臘、保加利亞和黑山組成巴爾幹聯軍,向當時已經進一步衰落的鄂圖曼發難,發動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並最終戰而勝之,從鄂圖曼手裡奪取了大量巴爾幹領土。而塞爾維亞等南斯拉夫國家的勝利,反過來又激起波赫地區斯拉夫人民族情緒的極度高漲,最終促成了1914年6月28日由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團體「黑手會」策劃的刺殺斐迪南事件,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斐迪南遇刺當天抵達塞拉耶佛市政廳時的場景

而奧匈帝國的國本是各個封建諸侯的聯盟,所以在殖民時代開拓海外殖民地的熱情很低,所以它基本沒有海外殖民地,而沒有海外殖民地作為原料來源地和市場,奧匈帝國相對於其它歐洲列強的工業化慾望以及工業化水平也比較低,在一戰爆發時奧匈境內只有奧地利和波希米亞(捷克)地區工業化水平相對較高,其整體工業能力明顯落後於其它歐洲列強。在一戰中,其它列強的軍隊大批裝備飛機、速射鋼管炮和機槍時,奧匈軍隊卻還主要裝備的是銅管火炮,機槍數量和飛機數量也遠遠落後於除了俄羅斯之外的其它國家。


一戰末期它和同樣缺乏海外殖民地的德國一同被協約國封鎖在歐洲大陸,各種工農業基本原料奇缺,此時其國內各個民族紛紛揭竿而起,要求獨立。最終奧匈也只得無奈接受了戰敗的命運,匈牙利和各個斯拉夫民族先後獨立,奧匈帝國永遠地成為了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IaQt2wBvvf6VcSZ_im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