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醫援鄂醫療隊援助武漢三院首義院區護理工作紀實

2020-03-12     沂蒙晚報

瘟神突至生亦難,春臨大地櫻花殘。

驅除病魔心血盡,送別逝者淚水干。

治病救死情不改,前赴後繼膽未寒。

妖霧散去無限路,江山多嬌盡情看。

——選自護士劉勰《白衣戰歌》

臨醫援鄂醫療隊援助的武漢市第三醫院首義院區是薈萃千載江城歷史的靈秀之地,位於承載漢唐詩韻的黃鵠山下,從託管的兩個病區任意一個角度都可以領略到峻拔聳立的黃鶴樓;這是一座有140年歷史的百年老院,它與我們思念的家園一樣,也肇始於美國教會醫院,當然它是以燒傷整形為專科特色,疫情期間被緊急徵用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醫院的主入口處毗鄰首義廣場,這裡也是武昌起義的發生地,辛亥革命從這裡開端,每天從醫院入口處還能管窺尚存的鄂軍都督府,靜謐而肅穆!

從隔離病房憑窗眺望,歷歷晴川,黃鶴巍峨

首義廣場毗鄰醫院主入口處,承載著一部近代民族解放史詩,武漢本來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

2月25日,山東第十二批援鄂醫療隊深夜接到緊急通知,要求派出65名護理人員,40名醫生支援武漢第三醫院首義院區,並整體接管七樓和九樓兩個病區,其中臨醫護理人24名。

王芹深入武漢市第三醫院託管病區開展感控督導、護理查房

臨沂市人民醫院護理部副主任王芹作為所在省醫療隊的護理組長,將兩個病區的護理管理任務交給了霍振雲、劉淑雲兩位護士長。

首義院區作為整個省隊的主戰場,醫療隊要負責這裡160餘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護理工作,臨沂市人民醫院作為兩個病區護理管理、感控管理的主導者,王芹深感責任之重,她提出要在武漢三院創建感控管理標準化病房,當好領頭羊,在武漢三院工作中積極貢獻「臨醫智慧」、「臨醫力量」。

7樓霍振雲護士長積極推廣患者心理關愛行動,樹立治療信心,贏得患者信任與好評,山東人真好,山東護士真好

9樓病區護士長劉淑雲嚴格推進病區精細化管理、持續改進優質護理服務執行

為打造「具有臨醫標準的示範性病區」,王芹副隊長對接管隔離病房內環境、護理工作流程、病房走廊環境的消殺工作跟蹤督導緊抓不懈,就病區內病員管理、護理組治療救治工作、標準化病房持續改進、住院患者心理護理、提升保潔人員感控防護能力等工作,要求每一位護理隊員都要發揮主人翁精神,把最優的護理服務提供給江城人民。

國家感控專家組、省衛健委負責同志以及武漢三院都對以臨沂市人民醫院為主導的,在現有條件下積極開展標準化防護、優質護理服務新項目所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肯定。

黃鶴樓下,見證臨醫援鄂護理團隊的使命擔當

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

3月4日下午援鄂醫療隊接到上級緊急指令,對武漢市第三醫院首義院區現有患者全部轉移雷神山醫院、同濟中法醫院等定點醫院進行集中收治,武漢三院首義院區將積極籌備醫院復工複診工作。

劉淑雲、霍振雲兩位護士長帶領全體護理人員連夜加班,順利對兩個託管病區128名需要轉院患者,及時做好政策解釋說明,疏解患者情緒,辦理轉出手續,協助患者做好各項轉院事宜,會同醫院有關部門將患者安全轉移到各定點醫院。

經過兩個病區護理人員6個多小時奮戰,及時對騰空病區妥善做好終末消毒工作,為該院區後續迎接非傳染患者做好準備。而援助武漢三院首義院區的臨醫護理人將轉戰到武漢三院光谷院區繼續戰鬥。

8天的援助時間並不長,臨醫人卻在這裡留下了可圈可點的示範性成果,留下了與江城人民的深厚情誼!

積極落實上級指示精神,悉心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加班加點轉運患者。

用細微關懷與付出贏得了患者的理解與好評,盡顯「臨醫人速度」和「臨醫人風格」。

護士王艷說:經過幾天的魔鬼訓練,我在隔離病房的工作很快步入正軌。從踏入病房那一刻開始,就感到武漢患者對山東人格外友好。一個小小的幫助,她們就雙手合十多次表示感謝,幾乎每走到一個病房,都會有這種場景上演!我們這些「山東大漢大妞們」也是為之動容。我們馳援武漢的信念更加堅定,堅決與病魔奮戰到底,一定讓患者早日健康平安回家。

臨醫援鄂醫療隊援助武漢三院首義院區護理工作紀實

護士劉娟:凌晨3點,鬧鈴響了,起床,刷牙洗臉,塗防護霜,一氣呵成,吃上一塊巧克力,補充能量,防止低血糖,一切收拾妥當,出發去醫院上班,凌晨的風還是有點冷,辛勤的公交師傅已在等待。「早上好,師傅辛苦啦」一句溫暖的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一路上除了路燈閃爍,道路上冷冷清清,看不到一點生機,和一年前我來武漢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心裡黯然有些憂傷。

封閉的環境中,病人出現了焦慮、抑鬱的情況,不利於身體恢復,我們根據入院情況分組對患者開展心理關懷,鼓勵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於中期住院的病人積極溝通信息,協助他們與親人的交流,鼓勵為主,主動跟他們聊天:「阿姨,你的伸展操做的真好。」「叔叔,你太棒了,今天吃藥完成的第一名呢!」心情好了,治療起來更有效果。連續幾天都有出院的病人,看到他們臉上洋溢著久違開心的笑容,我們特別高興,春天馬上就來啦……

護士伊鑫的日常記錄:床頭交接班:核酸檢測17位;3床,42床采血,隔著霧氣的護目鏡,帶著手套,血管的彈性沒了感覺,穩住呼吸,順利一針見血;負責糖尿病人的餐前餐後血糖檢測,根據病人需求分發清真飲食、糖尿病飲食、普通飲食;39床大便柏油樣,急採樣檢測化驗;每一項工作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在隔離病房裡,我的步伐調整在調整,以前飛馳的腳步逐漸調整為穩步行走,因為你稍微走快,就會有喘憋的壓抑感;希望我的病人都能早日康復。

護士劉勰:X床阿姨躺在床上的時間太久了,心裡難免壓抑,而且她長時間躺在床上不活動,也容易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作為護士,我有責任和義務護理她的心理,更要教會她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知識。於是我來到她的床前,以手代腳,慢慢教她做踝泵運動操的動作,幫她喊著節拍。通過我細心的幾次示範,這位阿姨很快就掌握了這套運動操的基本要領。她和我一起做操時,原本躺在床上的無聊日子仿佛變成了戰勝病魔的快樂時光,她臉上掛滿的笑容告訴我她已經沐浴在陽光之中。

很快我和阿姨的互動引起了其他病人的參與熱情。我便細緻地給他們講解:「踝泵運動操是通過我們下肢肌肉群的收縮和舒張,促進血液向心性的回流,從而達到預防血栓的作用,因此我們小腿的肌肉群又稱作人體的『第二心臟』。大家如果堅持鍛鍊,它也會成為我們的戰『疫』神器,幫助我們早日走出病房。」「我們也要做!」他們幾乎異口同聲,都加入到踝泵運動操的隊伍當中,病房裡又一次灑滿了笑聲。

護士柏慶寧:支援武漢的第十五天,我已經適應把自己裝在防護服里,戴著兩層口罩呼吸,透著護目鏡看這個世界。武漢三院一個護士說,她是襄陽人,在武漢上的大學,在這裡工作5年,她熱愛這個城市。疫情開始,她也會恐懼,但從沒想過辭職後退。她說,我們本來就是在武漢,這是我們的職責,但你們不一樣,你們從山東來,是逆行者,可是親愛的姐妹,你和我們是一樣的,大家都工作在這隔離病房,你們的家雖然只有幾百米,卻兩個月不曾踏入家門。你們的家人還籠罩在這疫情之下,你的心裡還記掛著他們的衣食健康。這兩個月生理和心理的壓力未曾把你們壓垮,你們是真的英雄。

護士王文靜:XX床阿姨是我上班時收入院的,無論我給她做什麼護理和操作,她都會把主動把頭扭到一邊,害怕傳染給我,看著她扭著頭走向我,心裡很受感動。一天早晨給她做完護理,她問我能不能跟我合個影,可是她又不敢離我們太近,怕傳染我們。我說不要緊的,我已經做好了防護,一起合影是沒關係的。於是就有了這張照片。

護士劉岩:和我一起值班的是一位93年的護士,已經一個半月沒有回家了,一直戰鬥在抗疫前線,聽著他們訴說武漢這一個來月的變化,心裡揪心的痛!「武漢三院這個位置處於市中心繁華地帶,景色很美,前面就是黃鶴樓、辛亥革命紀念館,往前走就是長江大橋,現在武漢的櫻花也開了,但是沒有人會來看了」,說到這裡,她有點失落地頓了頓,「好懷念武漢的人擠人啊,疫情剛爆發那會,心裡很忐忑,但是看到了這麼多的醫療隊進駐武漢,我們看到了希望,無論我們多累都沒有關係,比起你們這些勇敢的逆行者,我們付出的不算什麼!」小姑娘莞爾一笑,滿是感激地看著我們。

「叮咚叮咚」我們還沉浸在溫暖中時,聽到護士站的鈴響了,是61床,我趕緊跑過去:「大姨您怎麼了?有什麼不舒服嗎?」這位老阿姨嘟嚕嘟嚕地說了一長串,雖然我沒有聽懂她講的方言,但明顯看到她眼神里的焦慮不安,我走過去緊緊握住她的手,安慰她:「大姨,您別著急,我們是山東過來的,您有什麼情況慢慢講,我會昂祝您的。」然後指導阿姨做放鬆運動,過了一會阿姨的情緒有所平復,慢慢說她自己睡不著覺。

「別著急大姨,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給您唱支我家鄉的歌吧!」我隔著口罩給她哼唱《沂蒙山小調》:「人人那個都說啊,沂蒙山好……」大姨安心地點了點頭,很快就睡著了。四個多小時的夜班,防護服讓人很悶,悶的喘不過氣來,但是看看武漢的醫護人員,看看患者期盼的眼神,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武漢別怕,我們攜手一定能贏!

在這裡8天的相聚讓臨醫援鄂醫療隊隊員留下了太多感動的瞬間,感動於每個人不懼生死,不計報酬的英勇無畏,感恩領導時刻與我們並肩作戰,把我們掛在心間;感恩武漢兒女對家鄉的熱愛,對生活的樂觀;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見,心有朝陽,便會更加積極樂觀的去生活。祝福武漢這座美麗富饒的土地,儘快重新打開啟動鍵,每個人都可以愜意行走在明媚的春光下,看春回大地,萬象更新!

臨醫援鄂醫療隊的兄弟姐妹們加油,武漢的同胞家人們加油,接下來臨醫護理人一定在光谷院區再創佳績,不負家鄉父老的期望,武漢人民的深情!

臨報融媒記者 汲長良 孔令華 通訊員 楊學嶺 於友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9cWz3ABjYh_GJGVcip6.html